APP下载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2019-11-08谢仕蓓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预设课堂

谢仕蓓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何为一节好课?再不是关注教师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习,学到了什么,生成了哪些精彩的瞬间。但是,生成也绝非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深度钻研教材、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师生共同演绎精彩课堂。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课堂

作为一名职初教师,刚开始踏上讲台,其实最害怕的也莫过于如何应对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关注学生、关注学习过程相悖;顺着学生的话讨论下去又极容易“扯远了”。如何处理好课堂上学生的“生成”一直困扰着笔者。

幸运的是,一次培训有幸聆听到一位特级教师关于“预设”与“生成”的看法,她说:“没有课前充分的预设就难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这句话让笔者一直记在心头,反复琢磨,也在笔者的一次磨炼中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案例描述】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笔者前后上了3次。以下是同一环节前两次的教学片段。

一、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要用减法计算。为此笔者设计了三次抓圆片的游戏分层次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片段

片段一:第三次抓圆片

师、生各抓了一把圆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排列在黑板上:

师:哪种圆片抓的多?

生:红圆片。

师:那多几个呢?

生:4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用12-8=4。

……

(预设学生会说是看出来的,教师陷入短暂沉默)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要求红圆片比绿圆片多几个,就是从红圆片的12个里面,去掉8个绿圆片。

在第一次试上的过程中,面对学生关于“你是怎么知道红圆片比绿圆片多几个”的回答,笔者的预设是不充分的。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或=”时已经有了根据一一对应的图示说出“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的基础。因此,在预设的时候,只考虑到学生会从图像的直观观察中知道红圆片比绿圆片多4个,然后接着学生的话引出对于图像的观察与分析。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一口报出了算式,让笔者一下子不知道该怎样引导学生再去观察图片,便就算式说算式草草结束了本课重难点的教学。没有建立直观图像与抽象算式之间的联系,导致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难以清楚解释为什么“求谁比谁多几个”要用减法计算。

片段二:第三次抓圆片

生列式:11-5=6。

师:能看懂这道算式的意思吗?你能上来用手在图上指一指这里的11,5,6分别表示什么?

生:11表示11个红圆片,5表示红圆片里和绿圆片同样多的5个,6表示红圆片比绿圆片多的6个。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来说一说。

生:11表示11个红圆片,5表示5个绿圆片,6表示红圆片比绿圆片多的6个。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试上在“你是怎么知道红圆片比绿圆片多几个”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笔者做好了两手准备,无论学生是直接看出来还是通过算式计算,笔者都引导学生回到图中去理解——“你能上来用手在图上指一指这里的11,5,6分别表示什么?”但由于对教材缺乏深度钻研,这次的预设又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学生说“11表示11个红圆片,5表示红圆片里和绿圆片同样多的5个,6表示红圆片比绿圆片多的6个”。而笔者在备课预设时认为:11表示11个红圆片,5表示绿圆片的5个,6表示红圆片比绿圆片多的6个。面对这个学生的回答,笔者突然感觉自己之前的预设是错的,但一时间没有缓过神来,下意识地给了其他学生一个错误的暗示:“你们同意吗?”这时本来还在犹豫但现在就很肯定的学生异口同声:“不同意!”接着请来的一个学生便按照笔者之前的预设进行了回答。多么大的一個败笔!

三、案例反思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的重难点就在于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也就是本节课的第三次抓圆片环节所研究的内容。前两次的试上,总是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妥当,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进行练习时,班上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很好地回答出“为什么用减法”这个问题。经过仔细分析,笔者发现还是预设出了问题。

1.全面分析学情,充分预设

我们常倡导“以学定教”,这绝非一句空口号。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以学定教”和“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目中有人——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为“生成”提供舞台。

其实看着直观图解决“谁比谁多几个”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并没有难度,他们有这样的知识经验,报出算式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学生难以解释清楚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以及这道减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对于学情了解分析得不透彻,直接导致了预设的不充分,对于学生“出乎意料”的生成自然很难招架,更别提利用好学生的“生成”顺学而教了。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年段认知水准,课前的预习程度以及对新知学习的情绪状态等。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好充分的预设。尤其对于职初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做出充分的预设才能避免课堂上面对学生“生成”时的措手不及。

2.深入钻研教材,准确预设

预设不仅要充分,更需要准确,这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掌握处理教材的策略。教师如何解读教材,以及对教材钻研的深度,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设的水平和生成的质量。因而,教师的功底,也是一种预设,一种隐性预设,一种最大的预设、全方位的预设。其实这里的“5”表示的就是“红圆片和绿圆片同样多的5个”!而第一个学生精彩的回答却被忽视了,“精彩生成”就这样在课堂上错失。这完全是教师的失误,这一失误源于对于教材钻研得不透彻,这样的失误是具有科学性错误的,不得不引起职初教师的重视。

试想如果在第二次试上时,教师深度钻研教材,准确把握“5”所表示的含义,就不会错失第一个学生的精彩“生成”。因此,职初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紧扣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制订出准确的预设,提高生成的质量。

3.灵活处理课堂,弹性预设

课堂教学总是千变万化的,再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作为职初教师我们需要心中有教案,更需要眼中有学生。不能被自己的教案牵着走,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依靠多年教学实践留下的宝贵经验,还需要我们在设计预设时,留有一定的弹性,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不过分为一个细节较真,关注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下的预设应是一种能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预设。只有职初教师的全面分析学情、深度钻研教材后的精心预设,才能成就课堂上的灵活处理、精彩生成!

【参考文献】

[1]谢永.预设与生成共出彩[J].数学教学通讯,2017(10).

[2]王卫峰.小学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合理把握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

[3]白媛.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相互转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预设课堂
欢乐的课堂
使用RAW预设调整你的照片
网购广告语中的汉俄语用预设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