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前进,踏出城乡教育均衡的 “新路径”

2019-11-08李宾

求知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新路径

摘   要:依照《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关于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淮安市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围绕“聚焦课堂,提升素养”这一主题积极开展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研修形式,举办系列独具特色的研修活动,在强劲有力的研修活动推动下,取得了系统、丰满的研修成果。

关键词:城乡教育均衡;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7-0005-03

引    言

为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等文件精神,依照《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关于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淮安市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围绕“聚焦课堂,提升素养”这一主题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学员的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扬弃、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让其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合作研修,揭示真实问题,共同改善实践。在这种智慧互补、文化相融的合作中,培育站学员以自己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让每一位学员都成为一粒火种,组建学习共同体,带动其所在的乡村学校共同发展,实现了全面提升清江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洪泽区、金湖县、盱眙县、涟水县这四区三县乡村教育质量的要求,培育站的培训经过向学员“输血”,过渡到学员能够“造血”,最终实现学员向乡村教育“供血”的局面,同时探索并积累了乡村教师培育站建设和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活动的宝贵经验。

一、独具特色的研修活动

培育站基于学员研修、导师积极参与,带动乡村教师积极展开的研修活动极具特色。

1.立足乡村真实教育环境

在研修活动中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将学员的研修活动植根于乡村日常课堂教学环境中,立足于学员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之上,在真实的乡村教育教学实践中,促使学员专业发展历经反复检验、沉思与发展的过程,让学员洞悉社会发展的动态、趋势和对教育工作的需求。学员的研修活动以适应乡村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为基本取向,不仅让学员具备了较好的教育教学素养,而且强化了学员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着眼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研修活动指向学员的专业发展,指向乡村教育、乡村学校的发展。对于学员而言,既要具备城市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要兼具一定的乡村特色。通过三届的研修活动,学员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员理解了乡村的实际教育和乡村学生的生活与个性,并能够将先进的理念、娴熟的技能与之更好地衔接。

3.凸显研修的精准扶贫

研修活动强调“服务到学校、活动到课堂、研修到现场、支持到校本、聚焦到个人”,让学员发展“人人有计划、个个有研磨、处处有展示、时时有提高”[1]。因此,培育站研修活动具有极强的“精准扶贫”价值。

4.聚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培育站开展的研修活动充分利用了城市的优质资源,同时挖掘了乡村教师固有的优良传统挖掘并加以传承、创新和凸显,构建了既面向现代化,又不失乡土特色的乡村教师“城乡一体、研训合一”的研修模式,促进了学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在培育站组织的研修活动中城市与农村相融、质量与特色并重,通过三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融合”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目标。在研修中城乡教育互动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了教育差距,推进了教育公平。一方面,培育站定期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环境和乡村学生的特点,以保证对学员的培养符合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培育站以先进的理念、娴熟的技能来促进学员的成长,使学员通过研修活动既能适应在乡村教学,又能适应在城市教学,满足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

二、强劲有力的研修推手

在站长的组织领导下,坚持用 “培养一人,追踪三年”的韧劲,形成了目前以培育站三届的74名学员為研修共同体的核心,以一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导师作为支撑,形成了培育站研修共同体的“母体”,同时包含了清江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洪泽区、金湖县、盱眙县、涟水县七个县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每位学员所在学校区域的48个实践共同体的两个层次的“子体”。研修共同体中有本地专家,也有域外专家,有高校专家,有省市教研人员,有一线名师,也有乡村教师中的“草根专家”,这样的异质性共同体,既“报天气”,又“接地气”,从而使研修活动“上得了天,入得了地”,培育站也真正成为乡村教师“家门口”的“供血站”,不仅培训了学员,而且带动了学员所在乡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学校的发展,实实在在地取得了“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三、灵活多样的研修形式

1.诊断示范

“诊断示范”是培育站开展研修活动的第一环节,在该环节培育站完成了两个任务:一是“诊断”,导师团队深入学员所在的乡村学校,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工具测评等方式进行诊断,找准学员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生成的原因,经过多次提炼将其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生成培训主题;二是“示范”,导师团队针对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选择契合的课例,采取说课、上课、评课,同课异构,跟岗研修等多种研修方式;由导师、一线名师提供示范,并提出教师研修任务。通过第一环节的实施,学员找准了自身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研修目标任务,制订了个人研修计划。

2.讲座洗脑

根据学员的实际需要,围绕“聚焦课堂,提升素养”这一主题分别开展了“学科前沿”“师德感召”“课堂实践”“论文写作”方面的活动,并聘请专家开设学术讲座,其中董林伟先生给学员开设了《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等专题讲座,介绍了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帮助学生发展“触觉思维”的科研成果,开阔了学员的学科视野;李善良博士、左坤、朱建明等专家围绕“课堂实践”从课标理解、教材分析、观察课堂等不同角度给学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促进学员深入地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徐标、杨孝如等一批专家围绕“教学反思”和学员交流“教学实践与阅读写作”,使学员开阔了眼界,认识到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出来才是最高水平,引领学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培育站站长、导师、专家团成员先后围绕“师德感召”给学员做了《不忘初心    做有追求的数学教师》等专题讲座,讲述了自己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发展经历,为培育站全体学员指明了方向,同时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题,从工作实际出发,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为学员开设了《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例谈数学教师的“教养”》等讲座。

3.读书醒脑

目前,培育站为所有学员购买了多本教育名著,让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学员写下了学习活动心得体会600余篇,并适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交流PPT活动讲稿135篇,让学员形成学习研修共同体,相互学习、互相启发、共同发展,提升了学员的教育素养。

4.观摩交流

组织专家和学员一起观摩省一等奖课堂实录交流心得、分享观点;组织六个地区的学员开展案例学习研讨活动;指导学员在当地和一部分教师形成教学研讨学习共同体,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和专家示范引领,让学员在教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上有较大突破和提高的同时,带动一批乡村教师实现其专业成长。在每次活动后,培育站安排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员开展讨论、答疑,充分保证活动的实际效果。

5.磨课研课

研课磨课是基于学员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而展开的,其关键在于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凸显“研”和“磨”[2]。在研磨过程中,学员必须人人参与,突出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人异构。研课磨课互相渗透,研中有磨,磨中有研,导师团队有意识地通过集体研磨、互相学习的方式,培养学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资源的能力。

6.研训一体

针对学员的教学实况围绕“聚焦课堂,提升素养”这一主题分别展开了“案例学习”“案例反思”“案例交流”“案例实践”“案例分析”等活动,并采用“学习+反思+实训+观摩+研析+交流+练习+培训”和“导师点评和示范”等形式,让学员在体验中学习、在练习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通过这一系列实训和研修活动,发现和解决一线教师在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员的教学能力,转变了学员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7.网络学习

学员充分利用慕课、教学新时空等网络资源,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培育站推荐同济大学陈君华老师执教的网络课程——《批判性思维》,并在网站上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站在网站设置名师讲座和专题交流等栏目,定期向学员推荐学科论文,介绍学科前沿,开拓学员学习的新渠道,通过网络平台使导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即时沟通,即时进行答疑解惑,促进学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8.跟岗研习

培育站组织学员,走进开明中学、清江中学、淮安外国语、淮阴中学(新城校区)四所名校跟岗研习,指导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摩与研讨相结合,帮助学员提高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全体学员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实训活动中,积极准备,抽签参加各环节的展示,积累实践经验;全体学员通过教学案例的观摩与研讨,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了专业自信。

四、系统丰满的研修成果

1.课程资源

我们在三年的培训中生成一整套培育站课程资源,以备培育站后续培训所需。这些资源以专家讲座、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名师示范课、学员磨课、专家点拨式讲座、校本研修资源等)、过程研讨、专家点评、培训反思等形式呈现,而生成这些资源的过程也是学员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的过程,将感性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的教育理念,实现行为转变、理念建构的双重提升。

2.资源平台

培育站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设置了名师团队、学员风采、活动快讯、成果展示、教学一线、科研展望、专家讲座、学员论坛、通知公告9个栏目,及时地报道培育站活动开展情况,将学员的学习成果点点滴滴展示出来,定期地向学员推送学习研修内容和学科前沿的信息资料,积累分享专家的研究成果,网站逐步向资源分享平台发展,为区域教师学习交流提供便利。

3.创新措施

任何培训的实施效果首先取决于该培训设计的科学性。培育站的培训设计,无论从目标定位,还是从操作实施层面,都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1)强调实用性培训。培育站确立的培训主题来自学员真实且急需解决的问题,符合学员的职业需求,激发了学员的培训期待和参培热情。培育站基于学员的需求设计培训课程,给了学员更多的课程决策权和对培训内容的发言权。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团队根据学员的培训反馈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以研究主题或专题来组织培训内容,切实解决了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基于经验的培训。培育站将学员的经验引入培训中,将培训课程内容与学员的教学经验联系起来,采用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方式,激发学员群体的经验和智慧,让学员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样不但解决了学员的教学问题,而且增强了学员的研究自信。

(3)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培训以解决学员的课堂教学问题为指向,激发了学员参与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以解决问题带动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变,以解决现实困惑和问题为契机,培养了学员的教育情意。

(4)践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培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3]。①情境。培育站为学员设置了鲜活的学习情境——课堂,培育站实施的诊断示范、研课磨课环节都在课堂内进行,其研究的方式是课例研究。②协作。培育站注重“协作”对学员的影响,专家团队、研修团队、每位参培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处于团结协作的状态中,在研讨交流中有协作,在研课磨课中有协作,在课堂观察中有协作。③交流。导师团队基于学员的需求,举办切合主题的微讲座、提供教学示范、进行研课磨课等环节时有交流;教师之间的研讨互动有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也有交流。可以说,整个培训过程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④意义建构。培育站借鉴了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抛锚式教学,以真实的教学问题或课例作为基础(即作为“锚”),为学员学习提供了真实的教育情境,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给教师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资源,如理论支持、课例支持、研究方法支持等,使其在经历教学改进的实践中,建构起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以确保培训的实效。

(5)践行反思学习理论的培训。学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的是对实践经验的反思及反思的方法。培育站基于反思学习理论,特别重视学员的观察、分析、解释和决策等反思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习反思的方法。导师团队采用课堂观察、研课磨课、课后反思、训练后反思、撰写课例等方式,讓学员学习如何反思,进而促使其逐步树立反思意识,展示提升环节更是为其提供了反思交流的平台。

(6)践行社会交往理论的培训。培育站通过与学员的交流来完成整个培训。培训主题和课程内容来自学员的需求调研,实施培训的四个环节在导师团队、研修团队、学员的交往中完成。平等的交往,营造了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排除了交流障碍,实现了高效交流。

(7)践行“场域—惯习”理论的培训。培育站直接把培训的“场域”搬到真实的乡村教学课堂,在乡村学校课堂这个“场域”里开展研课和磨课活动。在此过程中,学员全员加入,以课例为载体,以任务做驱动,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以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场域”。在培育站所构建的场域中,导师制订相应的规章流程,按学员需求规划课程,对导师、学员、乡村学校都形成约束,保障了培训的顺利实施和良好的实施效果。

结    语

淮安市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在三年工作中,加大了七个区县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了七个区县乡村数学教师业务素养,促进了七个区县乡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了让每一位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都成为一粒火种,在自己所任教的乡村学校组建学习共同体,带动所在乡村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在七个区县形成了本土化的乡村学校教师骨干队伍,通过三年默默的共同坚守形成 “连片”效应,我们将扛起责任继续前进, 勇当城乡教育师资均衡的 “桥头堡”。

[参考文献]

李凯.“国培计划”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诉求与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5):69-72.

王平.突出以人为本,践行“陪伴式”培训——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09):5-8.

赖秀龙.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构想[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04):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C-a/2018/04)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宾(1976.6—),男,江苏淮安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新路径
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精准扶贫开发新路径探析
技术院校语文教学实践的新路径探讨
高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新路径
综合学科教学系统要素真正实现有效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