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风格性”分析
2019-11-07刘媛
刘媛
摘要:民间舞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记录、表达民族文化、历史、情感的艺术门类。想要在当下做好对于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必然要好好理解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精髓——风格性,以此深化对于民间舞文化的理解。本文通过对高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探讨来解析“风格性”的概念,阐述“风格性”目前在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提出围绕“风格性”为中心的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应该如何展开。
关键词:高校教学 民族民间舞 “风格性”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131-02
一、民族民间舞中的“风格性”概念
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概念是指在民族民间舞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发展出的一种舞蹈艺术表现手法。“风格性”是民族民间舞蹈能区别于其他舞蹈形式的显著特征,因为它既是表现形式,也是创作的内容。它不是简单用于区别舞蹈类别的标志,“风格性”往往就是民族民间舞的灵魂,是其能成为经典作品的关键性要素。甚至可以说“风格性”就是民间舞的历史形态,它概括着民间舞各自的文化和历史,经由曼妙的舞蹈表现出来时,能够深深地打动着观众。在高校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必然要重视对“风格性”的探索,要强调对于“风格”的讲解和示范,进而为学生剖析“风格性”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特征。
二、民族民间舞中“风格性”的重要作用
(一)对文化的鲜明表达
对于民族民间舞而言,其讲究的是“风格鲜明”,即蕴含地域特色;而在受众的角度,感官认知是达到情感共鸣、眼前一亮的前提,对文化的鲜明表达就是将现场氛围的渲染和民族文化的表现统一起来。民族民间舞常常被认为不属于高雅艺术,但这其中也正有它的独特之处,它并非阳春白雪令观众望而却步,而是和观众贴近、和民俗一体的。“风格性”教学进一步强调了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文化色彩,力求能使观众耳目一新,以其形式见其内涵。譬如东北二人转舞蹈的即兴元素和对道具的大幅运用,都能适时调动观众积极性,表现出东北人的豪爽热情的性格特色。还有藏族舞中的战斗元素,在表演中将“武”和“舞”深刻结合,引起观众对草原的无限向往,和对藏族人民放牧驰骋自由的无限崇拜。
(二)深化意念与动作的联系
舞蹈中的“意念”是指舞蹈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积累,通过自我的思考整合后所建立起的信念感。即使是对于同一门类的舞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舞蹈者脑中有着对舞蹈形象的特殊理解和认识,并由自己的信念感带领自己做出理想的动作行为,并且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使信念感和动作表现达到高度统一,能够得心应手。那么要如何将这种独特的理解与舞蹈表演、舞蹈传承联系起来,就需要有“风格性”教学的推动作用。对风格性的教学实施,鼓动着学生可以深化思考民族民间舞的本质,能将自己理解的本质和舞蹈的過程相结合。因此“风格性”教学是在从内到外,从外及内的影响着学生深入学习民族民间舞,使学生将思考、信念和表现完美把握。比如,朝鲜族舞蹈是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最难跳的,在学习朝鲜族舞蹈时,不仅需要学习朝鲜族文化,在认识朝鲜族人民心态之后,还需要将自己的思考深入得出“舞蹈意念”,才能掌控表演时的气息和韵律,将表演充满着情感、生机和活力。
(三)多维理解舞蹈艺术
舞蹈的学习经常是基于学生对老师的模仿,对既定舞蹈的模仿。然而民族民间舞尤为强调舞蹈者在舞蹈过程中的主体性,舞蹈者不能简单把自己当成机械的模仿者或者简单的表演者,在表演中传达“舞蹈意念”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其独特优势,在表演的过程中,个体就是民族文化的拥护者、传承者。
“风格性”教学注重在理念方面的适时引导,并且充分结合实际,在民间舞蹈的动作、旋律、节奏等方面,力求实现深层次的剖析与解读,使舞蹈者不再局限于单一性思维之中,实现多元化。
“风格性”教学能促进学生去多方面理解舞蹈艺术,无论是基础体态、典型动作还是个人意念、自我理解或是背后的深厚文化、历史传承,都得以在“风格性”教学中大放异彩。学生只有保持着这样的多维理解,才能更进一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特殊的记忆点,甚至是扩大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力度。“风格性”教学也是学生个人想要完善舞台表演,提升个人表现的重要途径,无论对于高校的施教方还是受教方,“风格性”都是进入民间民族舞世界的第一扇门。
三、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要点
(一)体态动作的基础
相关研究证明,民族民间舞因其特殊的历史来源,往往是和各民族劳动人民所关联的,经常是经由渔猎、祭祀过程成型的舞蹈艺术。因此“风格性”教学要从这个角度来奠定舞蹈的动作基础,可以播放民族的相关纪录片,先让学生对民族的基本活动有直观的认识,明白每个动作的意义和起源。这些动作不是凭空的也不是为美而美的,民间民族舞的体态动作,无一不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西藏民族民间舞中,舞蹈动作既要求要表达情感的细腻,又要求彰显藏族的粗放及豪迈的特点,其舞蹈的“风格性”为欢愉、坚韧和粗犷,结合柔、硬、颤伸曲动作,表现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再如,东北秧歌舞借助舞蹈动作的张弛,凸显其俏、浪的魅力,继而达到渲染氛围的目的。
基于知识的更新换代,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应侧重效率及效果的彰显。“风格性”往往就是在舞蹈动作里得以集中体现的,对典型动作的挖掘分析便是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的基础。
(二)文化内涵的深入学习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不仅是舞蹈文化,更是舞蹈精神,其实际效果的呈现并非信手拈来,而是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借助深入思想及剖析的方式,方可将其转化为实体舞蹈,以便更好地对民族情感予以表达。民族舞蹈以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其他舞蹈存在本质区别。即通过文化风情、环境生活及经济生产等多重角度,体现文化精髓。例如,若要对东北人的豪放及热情特点予以突出,则舞蹈动作应以简约、潇洒为主;为表现水乡人的柔情似水及婀娜多姿,则应选择柔和且婉约的舞蹈动作;苗族人由于对自然存在极高的敬畏和信仰,舞蹈动作需以神秘、朴素为主。同时,民族民间舞在服饰上的彰显,也具有较高的“风格性”,如“赐鱼舞”(属于诸多侗寨青年男子都会跳的舞蹈)作为原始渔猎舞蹈,舞蹈者通过对原始人的装扮,结合腌鱼木棍的运用,向受众展现武术性舞蹈动作。
因此在“风格性”教学之中,要辅以文化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储备和审美素养。比如美学、文艺学能从本质上使学生直观了解艺术的美之所在;与民族民间舞相关的历史、文学都能使学生从舞蹈的内在来理解如何做好舞蹈表现。因此,借由文化课程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是发展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不二法门。
(三)情感想象力的培养
舞蹈表演中,其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若欠缺情感的融合,舞蹈将会丧失灵魂,呈现机械化的动作表演。因此,教师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通过场景设计和情感引导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舞蹈“风格性”的感悟,让他们能对动作之中蕴含的精神情感能有更深的体会。因为民族民间舞有着历史文化作为后盾,就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民族民间舞需要传承者对民族文化有深層次的理解和共情。民间民族舞并不是高难度艺术,只要学生在学习阶段可以将感情与民族文化融合,就可以对“风格性”达成很好的诠释。
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民族民间也绝不是因循守旧的艺术。在既定的动作和文化形态之下,民族民间舞仍有可探索可发展的空间,这就有赖于在“风格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舞蹈情感的同时,能有对所学舞蹈的独特见解,生发出自我的想象力。
四、结语
风格性教学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由高校民间民族舞教学中自我探索出的崭新的教学模式,除了对民间民族舞基础动作和体态的强调,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民族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里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而且,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视,更反映出目前对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性,意味着这是时代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高校的民间民族舞教学还需要更加努力研究分析风格性教学策略,要多角度多方面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佳.探究高校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发展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18-19.
[2]李宇博.浅谈高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J].戏剧之家,2014,(0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