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亻革家人婚礼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研究

2019-11-07凌鸽

艺术评鉴 2019年18期

凌鸽

摘要:亻革家人的婚仪至今仍然保留着提亲、说礼、定亲、讨信、过礼、结婚(阿嫁、叫寨)、祝米酒等传统仪式。本文主要通过对亻革家人婚俗音乐符号呈现出来的异质性特征进行论述,挖掘和整理亻革家人婚礼歌的演唱的曲目。从音乐的表演形式入手,揭示亻革家人婚俗音乐的特征:旋律优美、婉转动听、抒情浓郁,多为低声对唱与合唱、悠扬起伏的风格。将亻革家人婚俗音乐展演者放置在整个亻革家人的生活、劳动、民俗、信仰的范畴中进行探讨、研究,力图从中得到婚俗音乐与亻革家人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亻革家婚俗   婚礼歌   婚俗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001-03

亻革家人是主要生活于贵州省的一个族群。他们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却以独特的语言、服饰以及生活习惯而呈现出独特的族群性特质。亻革家人集中聚居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县、凯里市和安顺市的关岭自治县。

亻革家人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亻革家人为了生存,积累了与大自然斗争的经验;为了愉悦情感,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音乐表演艺术样式。亻革家人的传统音乐可以分为民歌、器乐及舞蹈音乐。亻革家人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从八九岁的小孩到几十岁的老人几乎人人能歌。亻革家人小时候有自己的儿歌、祝贺歌,青年时有交友歌、情歌对唱,结婚时有交银歌、接亲歌,老死时有哀歌、丧葬歌,走亲访友时有酒歌、礼仪歌,田间干活时有劳动歌、山歌等等。亻革家人的音乐展演样式主要存在于祭祀礼、婚俗礼、丧葬礼、贺庆礼以及节庆礼等民间习俗之中。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不同礼仪的洗礼。自古以来,在我国大多数民族中,始终延续着不同的人生礼仪样式,但不同的仪式和礼节,其标志的含义不同:“如诞生仪礼,表示婴儿脱离母体进入社会;成年仪礼,表示一个男子或女子生理发育成熟,被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结婚仪礼,表示社会承认一对青年男女所建立的配偶关系,这对青年男女开始对家庭和社会担负一定的义务;丧葬仪礼,表示一个人完成他的一生的全部过程,向社会告别。”[1]亻革家人的一生要经历数个礼仪活动,而在每次礼仪活动中,音乐艺术的展演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亻革家人虽然与其它民族杂居,但就其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来看,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点。亻革家人反映婚嫁的歌曲很多,按婚嫁的程序基本可以分为:恋爱、说亲、订婚、讨信、过礼、结婚(阿嫁、叫寨)、祝米酒等。亻革家人自古以来都是推崇一夫一妻制,婚姻上世袭“娃娃亲”、“背带亲”、“指腹为婚”,并主张与亲友联亲,严禁同姓开亲。结婚时,不许新郎到新娘家接亲,新婚期间新郎新娘不同房,婚后新娘不落夫家。一套传统模式的礼仪习俗,必伴随大量程式性的传统民歌,遂使传统亻革家得以稳定传承。

一、亻革家人的婚礼仪式与歌曲

(一)恋爱与情歌

亻革家人虽然有世袭“娃娃亲”、“背带亲”、“指腹为婚”等婚恋状态存在,但也有许多青年男女是自由恋爱结婚组建家庭的。“阿布阿龙”就是亻革家人青年男女特有的一种恋爱方式。“布”是花,代表美女的意思,“龙”是郎君之意,“布龙”就是“花鳥”的意思。

亻革家人青年男女的“阿布阿龙”除了他们在一年一度的“踩亲节”中通过吹笙踩舞相互认识和交往外,大部分是以歌会友形成的。如某对异乡少女来到寨子上作客,晚上,寨子里的小伙子们就要相约去主人家与姑娘们对歌。从对歌中结识,并慢慢促成男女恋爱关系的建立。对歌时,首先分成几个层次以及阶段演唱,亻革家人情歌是亻革家青年男女在固定情歌场、固定时间(民间节日如看会、赶集日)或双方相邀到郊外游玩相互表达爱慕之情时演唱的歌曲。运用比兴的手法描述了亻革家人青年男女间的爱情。按照恋爱的进展的次序分为:初识示爱的《见面歌》《结情歌》;相交热恋的《深交歌》《看花歌》《宴请歌》《惜别歌》;婚嫁时的《交银歌》《接银歌》《接亲歌》等。情歌主要是青年男女对唱,分汉语歌和亻革语歌两种,在屋里或山坡都可以唱。情歌对唱的形式无论从歌词的内容和演唱场合都显得自然、和谐,男女青年在一问一答的歌唱中,不仅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而且还将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真切地表达出来,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

(二)订婚与说亲歌

亻革家人从初识到定婚的全过程,都是以歌为媒,以歌传情,逐步深入实质,形成一套传统模式。再经媒人说合后,即择吉日订婚。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届时男方家请男、女各二人,手拿蜡染手帕捆着的雨伞,带一只鸡、一升米、一件衣料(古时为一束丝线)和相当于一点二块银元的礼金到女方家订婚。女方家要备酒席,把男方家带来的鸡杀来款待,并请亲属参加。宾主入席后,客人在席间拿一碗菜、一碗酒先交主人,表示婚约签订,然后当众把礼金交给女方家,宾主随后互相祝贺,开始唱“订婚酒歌”,席间举杯畅怀,对酒唱歌。订婚客人要当天返回,从何路来必须从何路返,不得岔道而行。订婚活动中所唱的“酒歌”也称“说亲歌”,如这首“说亲歌”就这样唱道:

从曲谱来看,这首歌是较为典型的宫调式,其节奏明快轻盈,乐曲之间夹有一句衬腔(luo ou yin即“喽呕吟”)或(yi即衣),并且反复地循环出现,旋律结构较为简洁,显现出波浪式旋律线条,音调的运行为因较为口语话的特点,呈现出下行四度的衬词腔调后紧跟着上行小三度级进的进行,使得兴奋状态中舒缓式口吻得到喘息,一场欢乐喜庆的气氛得以巧妙地展现。

(三)结婚与婚礼歌

亻革家人结婚,有两种仪式:一是普通仪式,二是“阿嫁”。男女双方长大成人之后,女方家要举办酒席,通知族间及亲友作陪接亲人。席间,接亲人要唱交银歌,女方家要唱接银歌。双方唱颂祖歌、喜酒歌。酒席结束,双方唱互相祝福与答谢歌,唱毕将姑娘接走。

普通仪式:男方家的接亲人到女方家时,即入席吃酒,女方家要准备送亲酒宴,举行送亲仪式。在送亲仪式上,男方家的接亲人先唱《交银歌》,然后把四两三钱白银聘礼交给女方父母。女方家要请善于歌唱的亲友唱《接银歌》来答谢。席间,接亲人要唱《礼歌》《桌歌》和《接亲歌》,女方家的亲朋也要唱《美酒歌》《祝福歌》等。接亲人唱完所有需要唱的接亲歌后,身穿民族盛装①的新娘便由自己的大哥或弟弟扶着手在火塘边绕三圈后,来到堂屋与父母、亲友辞行,到大门边时由哥哥将一把伞交给新娘带走,新娘接过这把伞后,一路上不管路程远近,都不能换手,直到夫家。到夫家后,新娘的伞要由婆婆接后方可进门。

“阿嫁”是一种古老的结婚仪式,这种仪式除请接亲妇女二人和挑担人去接亲外,还要请三个能歌善舞的男人:一个充当“亲家公”,一个要背一床棉被去叫寨,为“叫寨人”,另一个是“打杂人”。此种仪式要比一般的隆重,这些接亲人到新娘家后,要通宵唱接亲歌,叫寨人要在夜里背着棉被去叫寨,其内容主要是到女方家的亲属家中去说双方开亲如何好一类的赞扬话和请他们到新娘家去吃喜酒和帮忙等。在第二天早晨的送親仪式中,各种礼歌由“亲家公”唱,接亲妇女只能唱酒歌。举行送亲仪式时,女方家要准备许多鸡鸭和糯米,因为所有参加送亲的人都要分到一只鸡腿或鸭腿和一团糯米饭。与此同时,男方家姐妹和族间姑娘们也走出寨来迎接新娘。在新娘进夫家大门时,要由男方母亲来接过新娘手中的伞,新娘方能进家。新娘进屋当天,男方家要举办宴席招待族人和来宾,为祝贺新婚而通宵达旦饮酒、对歌,场面热闹而充满喜气。这种状况下的对歌形式多样,歌曲种类繁多,如有《交银歌》《接银歌》《接亲歌》等。

亻革家人婚礼歌有着比较固定的唱腔与曲调,演唱时注意气息的变化处理、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音色的轻柔委婉,细腻地表达了真情实意的情感。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对唱、二重唱。亻革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以歌唱为乐生的主要手段,与歌唱形影不离,哪里有亻革家人,哪里就有歌声。

二、亻革家人婚礼歌的传承思考

“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便是具有辐射性和传承性,因此,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模仿祖辈的行为,学习其传统的行为方式,使固有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成为一条不间断的精神链索。”[2]音乐的传承主要以民间传承方式为主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形成了以传承优秀文化的理论种种。

社会礼仪活动的文化功能是十分独特的,就像亻革家人婚礼仪式以及仪式上演唱的歌曲,它将一个族群的传统文化通过一种现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得族群悠久的文化重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因此,礼仪活动也就成为族群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其文化功能就在于他造成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强大的社会接受氛围。社会民俗礼仪活动是亻革家人音乐传承的主要途径。社会礼仪与民俗活动对民族文化起着有效的传承支撑。

通过在亻革家人村寨众多节日、礼仪聚会演唱等形式,扩大不同族群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联系,形成地方特色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形成多民族音乐艺术共存共荣,同时又保留各自族群文化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

作为亻革家人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亻革家人婚俗音乐鲜明地反映出了亻革家人族群对历史的记忆。亻革家人婚俗音乐源于亻革家人的日常生活而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能动反射。通过对其具体内容的书写,将其内蕴的历史事象(如亻革家人族群的来源、迁徙历史、爱情观念、礼仪教化等)表露出来,使人们能够真实地感知到亻革家人族群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寻觅到亻革家人族群历史文化的印记。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亻革家人民间活动的不断演变,各种周边民族文化不断渗透,对当地亻革家人的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亻革家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他们的传统文化在外界的影响下逐渐发生改变,其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亻革家人音乐的功能价值逐渐在减弱。它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就必将逐渐衰亡。亻革家人随着交通和现代化的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和更新,原来处于封闭状态的亻革家人村寨加强了与外界的交往,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有了较大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已不屑传唱民歌,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流行音乐。亻革家人音乐通过在各种场合形式进行展演、传承,将一定地域内有血缘、地缘关系的人凝聚在一起,从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增强了成员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对维护民族团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要使亻革家人音乐在当今社会保留其独特的、明显的、传统的音乐特质,更要刻不容缓地加快收集与整理研究其民间音乐的步伐。

注释:

①新娘穿盛装,一般要穿三套、五套或七套,忌穿双套。

参考文献:

[1]陶立藩.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崔玲玲.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黎平.漫步且兰黄平[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4]黎平主编.头戴太阳帽的土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5]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贵州亻革家民族研究文集》编委会.贵州亻革家民族研究文集[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