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琴在特定历史中的地位与功能
2019-11-07蔡卢青
蔡卢青
摘要:琴为八音之首,是中国古典文化下的特有器物,在中国礼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多个方面出发,结合名曲,主要论述了古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作用与功能并对相关历史人物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奠定的地位。
关键词:古琴 历史名人 地位 功能 影响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004-03
在中国历史上,“琴”特指古琴,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西方传入的钢琴区别而改称为古琴。古琴还有许多好听的名字,如瑶琴、玉琴、丝桐。它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长,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非物质遗产的乐器代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精品古琴传世。在南北朝至清代的这段时间中,保存下来的琴谱有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其中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随着隋唐时期社会的繁荣,古琴还随着人们的足迹传入东亚各国,并融入了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被他们所汲取和传承。
一、古琴的起源与最初的功能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古琴,是周朝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13个徽位标志音律,在当时做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其规制和使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
二、孔子对古琴文化的影响
孔子,字仲尼,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一位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哲学家,被后世奉为“万师之表”。他与古琴有着深刻的渊源,于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喜爱弹琴,曾拜师学艺于师襄。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彻琴瑟,《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自创的《诹取》和学于师襄的《文王操》都是流传至今的名曲。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輟”,深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所倾慕,这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能够传习下去。
由于孔子对古琴的提倡,所以古琴在文人中十分盛行,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创“六艺”,意在教导: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精通乐理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声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故古琴也称之为“圣人之器”。
为了纪念孔子对古琴的贡献,仲尼式也成为古琴中最常见的款式。
三、高山流水——成就古琴在友谊史中的地位
“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可以说是在民间流传最广泛的曲子了,其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来子期死了,伯牙谓世再无人识他琴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世人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随着时间的流逝,《高山流水》逐渐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更被大众所接受,在近代流传更广,《高山》则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人们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当然,古琴曲中不止只有一首《高山流水》可以代表友谊,当代古琴家成公亮先生和中国传统音乐学者黄翔鹏是莫逆于心的忘年交,黄翔鹏家里唱机里播放的古琴曲几乎全是成公亮的录音。在他病重之时,成公亮先生多次为他抚琴。最后,成公亮先生用黄翔鹏最爱的《文王操》送了他最后一程,演绎了当代文人雅士版的“高山流水”绝唱。
除了友情,古琴也能传达很多丰富的情感。相传名曲《忆故人》是孔子思念弟子颜回所做,经过后世多次修改后转变成对亲友的思念。曲调缠绵悱恻、凄清孤寂,当你在安静的时候听到这首曲子,就会触发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催人泪下,拨人心弦。
四、古琴中的家国天下
古琴作为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乐器,它经常作为许多文人志士抒发情感,追忆故人的工具。
《屈原问渡》就是其中之一。《杏庄太音补遗》中记载:杏庄老人曰,屈原见放,自伤其忠之不见用於君也。忙忙自失,莫知所之,故问渡焉。后即投汨罗而死。后人遂拟是曲以吊之。屡考无吟,以俟后之君子。后人作此曲以悼念屈原。这首曲子现如今收录于《杏庄太音补遗》《西麓堂琴统》《太音传习》《琴谱合璧》等琴谱中。
《水龙吟》做词牌名时,念着圣洁高雅,行云流水,吟唱间,颇具昆曲韵味。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是流芳千古的佳作。其实《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只是现在谈到它多与辛稼轩连在了一起。当那个豪情万丈、有着旷世才情的辛弃疾在双溪楼上写下了这第三首《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时,就像写下他一生的写照,力图收复山河,渴望家国统一,却壮志难酬,就像被缚住了手脚的苍龙,欲飞还敛。这样的词、这样的曲和这样的人,已经融在一起,难舍难分了。而这样的悲壮和豪迈兼而有之的情怀,唯有通过古琴方能演绎得出。
如辛弃疾这般的,还有一人。“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附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在《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中,岳飞不再是那个“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狂傲将军,我们只能看出他曲高和寡的郁闷和一腔热血得不到回应的忧愤心情。
五、广陵散——古琴中的文人风骨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它的题材内容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这首琴曲经常遭到历代的封建卫道者们的攻击和责难,但是这些反对声却从反面证实了《广陵散》的思想价值。
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的政治倾向鲜明,嵇康死前弹奏意在借曲抒情,抒发心中的不平与愤怒。
我们现在所见的《广陵散》曲谱,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最为完整,是如今人们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贯注了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是中国文人不畏权贵的高贵风骨的真实写照。
六、卧龙吟——肯定了古琴的“杀伤力”
古琴,是一种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的乐器。它有修身养性的功能,能抚平人心中的暴躁。古时就有这样一位名人,把古琴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
当他在城墙之上焚香抚琴,大敞城门,令老翁扫地时,将古琴的“静”发挥的淋漓尽致,成功唬住了拥有15万大军的司马懿。他神态从容地弹着《卧龙吟》,琴音悠然悦耳,但是生性谨慎的司马懿却从里面听出了阴谋的味道。他引兵后退观察,直到赵云率大军归来才意识到自己中计。能够轻易阻挡了15万人的步伐,我观古今,唯古琴也。
七、凤求凰——奠定古琴在爱情史中的地位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定情曲。这是一段跨越了当时地位与道德观的大胆爱恋,尽管被后世的道学家所指责,但仍然成为现如今许多情侣心中爱情的榜样。如今,凤求凰常用作表白,当然,它也象征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非凡的理想和高尚的志趣,以及知音的默契。
美麗且曲折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这使一直高高在上的古琴变得更接地气了一些。
八、近代古琴的发展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人们意图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同伴。管平湖先生弹奏的琴曲《流水》录音就被刻在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铜质镀金激光唱片上,搭乘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太空船发射到太空,无限运行,经亿万年而不停止。这张金唱片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曲,承载着人类与宇宙星系沟通的使命。《流水》是被完整的收录在唱片中,成为那张唱片中时间最长、也是最早确定入选的乐曲,向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
在2008的北京奥运会上,陈雷激先生用一曲《太古遗音》再现华夏之音,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复兴,中国的强盛,中国的文化。在这文化自信的年代,我认为唯有这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彰显“纯中国”的声音。
古琴它代表着中国的声音、历史、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宇宙。它的声音飘荡于天地之间,展现大国风范。
九、大音希声
在琴史上,有一人与众不同,别人弹七弦琴,他弹一张无弦琴。此人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陶渊明。《晋书-隐逸列传》《南史》《文选》中的《陶渊明传》中都有记载陶渊明时常在酒后弹无弦琴的事,陶渊明曾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是一个极爱自然的人,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弹无弦琴,是一种精神独往,是一种出世情怀,更是一种飘然遗世傲然独立的文人风骨。
十、结语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是几千年来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在当今社会,依然有人能从古琴中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方宁静。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关注度的提高,古琴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解。在当今这个科技繁荣的社会,古琴已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明]蒋克谦.琴学从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
[2]郑珉中.蠡测偶录集 古琴研究及其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3]林晨.琴学六十年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郑炜明.琴学荟萃[M].济南:齐鲁出版社,2011.
[5]章华英.宋代古琴音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郭平.古琴丛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