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与不修复三角韧带治疗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2019-11-07张忠伟
张忠伟
(山东省烟台市北海医院 骨科,山东 烟台 265701)
0 引言
踝部骨折在临床是较为常见的,尤其是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其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并且此类骨折常常伴随着三角韧带损伤,需通过手术进行治疗[1]。三角韧带是人体维持踝关节和距骨正常的主要结构,若对其使用不恰当的治疗手段很有可能会造成关节炎的发生。就目前而言,对于治疗伴随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依然存在着分歧,其最主要的分歧是是否应对三角韧带进行修复[2]。本文就此做出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进行治疗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76 例,根据随机选择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38 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0 例,女性18 例,年龄35~60 岁,平均(45.6±8.1)岁,修复三角韧带,观察组男性17 例,女性21 例,年龄36~59 岁,平均(47.6±7.3)岁,不修复三角韧带。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性别、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知悉,并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待麻醉成功之后采用仰卧位,对患者伤口进行消毒,于患者侧腓骨远端外侧做约10 cm 的手术切口,切开皮下和筋膜层,使患者腓骨骨折部分显露清楚,并使用生理盐水对血凝块进行清理,待成功复位之后用持骨器进行固定。也可使用克氏针对其进行短暂性固定,待骨折端对线良好之后,使用钢板进行固定。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修复三角韧带,位于内踝做4 cm 切口,使内踝关节腔清晰显露,对关节囊进行修复。观察组在腓骨外侧距离踝关节3 cm 左右嵌入螺钉以固定胫腓关节,清洗切口并使其止血,放置骨科引流管,对切口进行缝合。手术完毕后,给予所有患者踝关节为石膏固定5~8 周,并且使下肢肌肉得到一定的锻炼,两组病人在术后均需进行复查X 光片,对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在手术期间,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中的出血量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使用t和(±s)检验及表示计量资料,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对比
修复三角韧带所用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都要高于不修复三角韧带,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对比(±s)
2.2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与并发症
修复三角韧带与不修复三角韧带两组的愈合情况均为Ⅰ期愈合,并且两组均未发生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以及关节炎等并发症。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常常伴随着三角韧带损伤,三角韧带受到损伤之后,其距骨便会向外移位,导致距骨与内踝之间距离增宽,若距离>4 mm 则被定义为不正常。此类损伤将会对踝关节的受力机制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距骨畸形或者踝关节不稳定,从而引发关节炎[3]。目前,最为常见的就是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被称为是最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之一,对其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其治疗方式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其争议的主要内容就是三角韧带是否需要修复[4]。
一部分研究表明对于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三角韧带没有必要修复,因进行三角韧带修复后临床状况并未得到显著的改善,并且极有可能会引发无法预料的远期疗效[5]。就目前而言,修复三角韧带与不修复三角韧带两组患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其骨折都得到了相应的愈合。若未对患者进行修复三角韧带同样可以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达到预期[6]。同时,有学者认为,若没有对三角韧带进行修复,后续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或者引发其他疼痛,认为只有修复三角韧带后,才能为患者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展。但若能使腓骨得到解剖复位,内侧之间的距离得到维持,修复三角韧带反倒显得多此一举[7-10]。在本研究中,修复三角韧与不修复三角韧两种方式都能实现骨折愈合,并且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但就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而言,修复三角韧带所用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都要高于不修复三角韧带,若不修复三角韧带而行下胫腓固定,此后往往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将胫腓螺钉取出,两种治疗方式好坏参半。
综上所述,修复与不修复三角韧带治疗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均可以达到较为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两者在临床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是两者远期的疗效目前还尚不明确,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