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距骨全脱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9-01-03尹海磊通讯作者卢建峰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青岛6607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医院骨二科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跗骨距骨融合术

高 旭 尹海磊(通讯作者) 卢建峰( 青岛大学医学院 , 山东 青岛 6607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医院骨二科 )

距骨全脱位(Total Talus Dislocation;Missing Talus ;Total Talar Extrusion)是指距骨从胫距关节、距下关节及距舟关节中全部脱位,通常伴有距骨及距骨周围骨折,多数为开放性,不伴有距骨骨折的距骨全脱位称为单纯性距骨全脱位[1]。由于距骨解剖位置较深,周围有坚强的韧带附着,故距骨全脱位十分罕见,占脱位损伤中的0.06%,距骨损伤的2%[2]。查阅文献此类损伤报道较少,而且多数为个案报道,处理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文就以距骨解剖学特性、脱位机制、治疗及并发症处理综述如下。

1 距骨的解剖学特性及脱位机制

1.1 距骨的解剖学特性: 距骨是人体的第2大跗骨,是胫距关节、距舟关节及距下关节的组成部分,位于后足深部,作为连接踝关节与足的中间枢纽,将身体的重量向跟部、足部内侧纵弓及足部外侧纵弓分散。距骨由距骨体、距骨颈及距骨头组成,大约60%的表面为关节面,解剖关系位于踝穴内,由胫骨远端,踝关节内外侧,跟骨及舟骨构成[3]。距骨的血供来源复杂,可分为骨外血供及骨内血供,骨外的血供来自足背动脉、胫后动脉 、腓动脉,骨内血供来自胫前动脉及跗骨窦动脉。Gelberman RH[4]和Mulfinger GL[5]认为距骨体的血供来自跗骨管动脉(胫后动脉分支)、三角支(胫后动脉分支)以及由胫前动脉和腓动脉穿支形成的跗骨窦动脉,距骨头的血供来自足背动脉和跗骨窦动脉的分支。跗骨窦动脉、跗骨管动脉和三角支是距骨最重要的血管来源,这与Miller[6]的实验结果有一致性,他的实验结果显示距骨的血供16. 9% 来自腓动脉,36. 2% 来自胫前动脉,47. 0%来自胫后动脉,而胫后动脉从近端到远端依次发出后结节支、三角支及跗骨管动脉,所以在距骨颈骨折损伤胫前动脉后,胫后动脉的分支三角支仍可以提供丰富的血供,避免发生距骨缺血性坏死,另外,邵云潮[7]指出三角支血供的保留在距骨骨折脱位中具有重要意义。

1.2 距骨全脱位的损伤机制:距骨是下肢唯一 一块无肌肉附着的骨头,周围有坚强的韧带支撑,通常需要高能量暴力导致脱位[2]。Leitner B[8]提出脱位机制是由于足过度旋前或者过度旋后导致,距骨脱位后常位于足内侧或足外侧,1度旋后损伤导致距下关节内侧脱位;2度旋后损伤导致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以及踝关节半脱位;3度旋后损伤导致距骨外侧全脱位。1度旋前损伤会导致距下关节外侧脱位;2度旋前损伤会导致距下关节外侧脱位及踝关节半脱位;3度旋前损伤会导致距骨内侧全脱位。还有学者认为足在过度跖屈的情况下,过度内翻或者过度外翻会导致距骨全脱位[9],这和Leitner B的观点并不冲突。脱位的发生需要足在受伤时位于特定的位置,而且更需要某种高负荷创伤,如高处跌落、机动车事故等。

2 距骨全脱位的临床治疗

2.1 闭合性距骨全脱位的治疗:闭合性距骨全脱位的治疗方案较多,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主要包括闭合复位、切开复位、距骨切除及关节融合术[2]。K.C. Xarchas等[9]报道患者2例闭合性距骨全脱位均采用闭合复位,术后石膏托固定6周,随访3年无距骨缺血坏死征象,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运动度超过90%,无关节退行性变。他们认为此类损伤应当首选闭合复位,如果闭合复位失败则切开复位,复位时要注重对距骨周围残余血管的保护,距骨切除可以作为补救方案。Rhanim A等[10]同样利用闭合复位治疗患者1例,随访结果满意。另外Nanjayan SK[11]和Ibrahimi AE[12]利用手法复位治疗闭合性距骨全脱位得出结论:闭合复位可以有效避免对距骨周围残余血管的破坏,可以降低距骨缺血坏死的发生率。然而Ritsema[13]认为第一时间切开复位是佳选择,但是此类报道较少。以往研究认为距骨全脱位致距骨坏死的发生率较高,所以Detenbeck和klelly[14]均主张距骨切除加胫跟关节融合术作为早期治疗方式,此方法虽能有效避免距骨缺血坏死,但是会导致足跟宽度增加及足部短缩,故现已少用。闭合性距骨全脱位需要急诊手术,应当第一时间闭合复位,若复位失败需立即切开复位。距骨切除缩短下肢长度,改变了足的正常解剖关系,应作为前2种方法失败后的补救方案。

2.2 开放性距骨全脱位的治疗:开放性距骨全脱位相对闭合性脱位较常见,距骨脱位后通常伴有部分韧带及组织附着,完全脱出游离不伴有任何组织附着十分少见,此类损伤文献称为距骨缺失[15],预后较差。处理开放性距骨全脱位专家意见不一,是否保留距骨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以往研究表明,距骨复位后导致感染与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较高[3],应当禁止保留距骨。但近年Karampinas[16]等报道开放性全脱位患者9例,通过反复清创后,利用克氏针将距骨复位固定,术后随访21.2个月,感染1例,距骨坏死1例,距下关节炎2例,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6例。 Karampinas认为通过反复清创,感染与坏死有可能避免。另外Mnif H[15]和Fleming J[17]分别报道距骨缺失的患者,通过保留距骨获得满意疗效。但是当距骨严重破坏或污染时,应当放弃保留距骨。Rzesacz等[18]采用自体松质骨代替距骨,进行关节融合术,虽然融合成功,但是无法避免患肢的短缩,Jennings[19]提出采用大量同种异体骨移植可以避免短缩。也有人提出在跟骨后关节突与胫骨远端中间建造一个功能性假关节,替代关节融合手术[20]。综上所述,开放性距骨全脱位治疗方案较多,保留距骨可以避免患肢短缩,恢复正常解剖关系,如果距骨破坏坏污染严重,应当放弃保留距骨。关节融合术可以作为最后的补救方案。

3 距骨全脱位的并发症及处理:距骨全脱位的并发症分为早期、晚期并发症,早期并发证主要是感染,晚期并发症包括距骨缺血性坏死、周围组织皮肤坏死、创伤后关节炎及关节僵硬等[21,22]。感染及缺血性坏死最常见[23]。

3.1 距骨缺血性坏死:由于距骨周围没有肌肉连接,大约有60%关节面覆盖,血供主要通过非关节面上的软组织及韧带与距骨之间的连接供应,故软组织的完整性与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紧密相关。Palomo等[1]在1例开放性距骨全脱位的患者中检查发现,距骨脱位后周围仅剩3mm薄的残余组织附着,由跗舟骨向距骨颈延伸,对该患者实施清创及距骨复位,随访观察未发生距骨缺血坏死。他们认为未发生坏死的原因可能是血管从距骨颈的下表面进入距骨,在距骨骨内形成大量的动脉吻合供应距骨体,而这些血管存在于3mm薄的残存组织。同时Hiraizumi等[24]表明如果脱位的距骨没有软组织附着,发生缺血坏死的风险会非常高。距骨缺血性坏死的处理通常选择距骨切除或关节融合术[14],Ritsema GH[13]提出让患者避免负重直至坏死骨爬行代替,可以保留距骨。另外鸥乙利[25]综述了一些治疗方案,如钻孔减压术、带蒂骨瓣移植术、关节置换术等。

3.2 感染:由于导致感染的因素较多,故此类并发证预估较难。Marsh等[26]对8例距骨全脱位患者预后随访,感染率高达38%, Karampinas等[16]报道9例患者,感染率达22%,Smith等[27]报道的感染率较低,27例病人中仅有1例发生感染,感染率4%。感染多见于开放性损伤,清除病灶,反复清创、大剂量抗生素应用及伤口2期处理可以降低发生感染的风险率[25]。

3.3 周围组织皮肤坏死:组织皮肤坏死相对少见,多发生于闭合性损伤,脱位的距骨压迫或者直接损伤皮肤周围血管,导致周围组织皮肤坏死,也可以由手术创伤、感染引起。坏死的皮肤及组织应及时清除,伤口缺损处可以皮瓣移植治疗。虽然此类并发证尚未有文献报道,但是组织坏死会增加手术难度,有可能影响患者预后功能,故第一时间复位距骨,解除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对预防组织皮肤坏死十分重要。

3.4 创伤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通常是由于距骨塌陷或者X线第一时间未能发现的距骨软骨骨折,利用CT扫描可以早期发现软骨骨折,并且三维重建成像显示距骨脱位更加直观,有助于病情评估[28]。

4 小结: 距骨全脱位发生率低,闭合性损伤应首选急诊手法复位,若复位失败则行切开复位。开放性损伤中应尽量保留距骨,关节融合术可以作为最后的选择。距骨全脱位并发症较多,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尤为重要。此类损伤以个案报道较多,故临床上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猜你喜欢

跗骨距骨融合术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距下关节镜治疗训练伤致跗骨窦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
3.0T磁共振在诊断跗骨窦综合征韧带损伤中的价值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微创术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观察在外伤性踝关节及跗骨骨折中多层螺旋CT 的应用价值
经内踝截骨入路与非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髌股关节面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Ⅲ~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