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2019-11-06张长华张桂荣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语文教学中职

张长华 张桂荣

【摘要】目前,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应然与实践的差别,没有发挥出语文课程设置本应的作用。因此,需要将中职生的所需和用人单位的所求作为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从动机理论分析改革的措施,以期对当前中职院校语文课程进行优化,使中职院校能够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中职生能够真正从语文教学中学以致用,提高职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中职语文教学也能够发挥他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032-02

中职大学语文是每个专业都必修的公共课,作为公共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并在课程的设置上融入了审美、人文、工具三方面的特性[1]。虽然中职语文这门课程对教学的定位是清晰准确的,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却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老师教学没有激情,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大家都好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勉强地敷衍着。

一、中职语文教学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目前,中等教育不断的扩大招生,人才的增加加剧了相关市场的竞争,就业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大家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就业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招聘单位最看重的一点。

(一)职业能力

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是历史化的,不同的背景和视角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德国教育界的学者对职业能力的解释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而不显得单纯学术化。职业能力可以从纵向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从横向可以分为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

(二)通过教学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这里的“教学”相比于“灌输”,理解为“培养”则更为贴切,这是由语文这门课程的学科特性以及人的学习性所决定的。

1.语文学科的特性

语文科目的基础性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它的工具作用角度来说,语文用于人们的交流表達,承载着人们的思维和信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的接受传达能力等。

2.人的学习性

人想要在人类世界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机会,就需要从自然以及人文环境当中汲取相关的生存发展能力。而在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中职生需要从其所在的环境包括课堂教学当中汲取技能,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以后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可能性。

二、中职语文授课职业化改革的措施

由于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只有改变观念,职业化地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对中职语文教育进行改善。

(一)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心

许多中职院校将数理化作为主要的科目,而语文只是附属科目,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培养。因此,要改变现状,将语文也同样作为教学重点,可以增加学科的技能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职院校需要通过改变旧观念,认识到中职语文的重要性,并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中职语文的程度在中学和大学之间,包含人文、审美、工具三方面特性,授课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质的职业人才[2]。所以,一方面授课要对学生进行熏陶,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在职场上的应对能力。如社交上的称谓,一般中职院校的授课中只是简单地在课件上罗列出一系列敬语或者尊称,而学生仅仅通过看与听留下一个印象,要求稍高的院校会通过背诵让学生记住。但是这些浮于表面或者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起作用,反而弄出不少笑话。

(二)将对职业能力的考察作为目的

旧式的中职语文授课方式往往使得记忆力强、死记硬背厉害的学生比较突出,很多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变成了一个只会背诵的机器[3]。因此,学生真正能够习得的知识越来越少,更别说得到机会锻炼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永远的停留在不断的静态记忆当中,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加上僵化的考核方式更加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逐渐丧失兴趣。因此,中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就是改变授课和考核方式,将静态的记忆转变为学生动态的学习,并将考核方式也动态化。

动态的学习指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考核方式除了传统方式里所必有的听说读写之外,还要加大难度,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转化成实践。

除此之外,传统的考核往往以老师为考核主体,学生是被考核的对象,老师能够把握主动性,包括考核的各方面。如在传统的书面考核方式中,老师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认知进行命题,试卷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方式主观因素多,并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基于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中职院校的考核需要加入职业能力的考察,语文课程的考察可以选择在书面考察上加入真实案例,以及通过口语交际场景考察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这种方式既能够真实地考察到学生的理论方面,也能够考察到其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增强意识,培养职业能力

中职院校培养学生最大的目的应当是能够学以致用,但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并不重视语文的教学,更有甚者压缩课程实践和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学校要做的首先是改变思想,对语文课程的教育提高重视,其次要做的是训练相关的职业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4]。如可以通过演讲、辩论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说话技巧等内容的兴趣,既可以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也不感兴趣的情况,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表达、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智,使其有能力从容应对职场竞争,并成为提高就业率的桥梁。

三、结语

中职的语文课程教学进行职业化改革不仅是由职业要求的实用性所决定的,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职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是人们不断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中职院校的教育最应该重视的就是对学生培养职场中最需要的职业能力,语文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改革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将语文课程真正地融入到实际当中。

【参考文献】

[1]张泾华.分析职业能力视角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8(20)

[2]刘英艳.试析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艺术科技,2018,31(06).

[3]冯小亚.分析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

[4]金惠敏.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亚太教育,2016(15).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语文教学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