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考
——以《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
2019-11-05刘宏艳谭迎新
刘宏艳,谭迎新
(中北大学 出版中心,山西 太原 030051)
高校科技期刊是指由高校主办、 管理和出版的科技期刊,其在传播最新科研成果、 推动学科发展、 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据统计,全国高校中文科技期刊有1 494种,占全国科技期刊总量的1/4,在地方所属的1 496所高等学校中共办有科技期刊1 131种。[2]虽然地方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庞大,但其力量分散不均衡,大部分为非核心期刊,平均学术质量偏低,加之近年来“SCI”指标成为院校基金申请、 职称评定、 学位申请等与学术评价相关的重要指标,导致优秀稿件外流,使得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准普遍低于主办高校的综合科研实力。[3]此外,主办院校自身学术力量的薄弱以及影响力小等因素,使得很多地方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稿源不足、 约稿困难、 稿件质量低等问题。[4]
期刊质量的评价指标一般有载文量、 平均引文数、 总被引频次、 他引率、 平均作者数、 地区分布数、 机构分布数、 基金论文比等。其中,载文量代表了期刊刊载的信息容量; 期刊来源指标包括地区分布数、 机构分布数、 作者情况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影响力和科学交流程度。[5]盛丽娜[6]通过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检验,发现作者机构分布情况在评价科技期刊影响力方面优于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受前人研究启发,本文以《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期刊为例,对近年来学报论文来源指标等方面做全面、 深入的统计分析,以期能够对提高期刊质量提供建议。
1 研究方法
统计学报在2007~2017年正刊发表论文的情况,包括载文量、 第一作者类型、 作者机构分布、 影响因子等,并选取年度被引频次前10的论文稿源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本学报作者类型情况,将其分为高级职称、 初中级职称、 在读博士生、 在读硕士生4类。作者机构分布统计中不区分作者排名情况,将所有作者都统计在内。影响因子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2 结果与讨论
2.1 载文量与影响因子
2007~2017年学报正刊的载文量与影响因子如图1所示。学报载文量在118~159篇内波动,在2011~2014年学报载文量较高,达到146~159篇; 影响因子除2014年偏低(0.17)和2008年偏高(0.37)外,主要在0.29左右波动。载文量的增大虽然增加了学报刊载的信息量,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术内容,但由图1可知,其并没有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反而使学报的影响因子持续降低。当然,期刊影响因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论文质量为主,并不能以载文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但通过分析可知,学报的长久发展在质不在量,编辑应着重甄选刊发高质量论文,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报的载文量。
图 1 学报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情况
2.2 第一作者类型情况
对学报论文第一作者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
图 2 第一作者类型分类统计图
由图 2 可知,高级职称的作者数量在2007~2010年间较高,达到当年载文量的40%~48%,于2011年开始有所下滑,而载文量的增加使得高级职称的作者比例下降更为明显,在近几年稳定于22%左右。其变化趋势与学报影响因子变化相类似,据统计,高级职称作者数量与学报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69。高级职称作者学术造诣高,研究成果较先进,因此其论文数量的减少对学报的学术影响较大。而在读硕士生发文数量与比例在2011年开始明显升高,由2007~2010年占比13%左右提升至30%左右,这与学校对硕士生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且学生毕业与论文发表指标相挂钩的制度有关,学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硕士生毕业发表论文的“自留地”,在读硕士生作者数量与学报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68,说明硕士生的大量发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报的良性发展。
初、 中级职称的作者在所处研究领域工作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学术积累,但也有部分投稿是为了晋升职称,有急功近利的嫌疑,其与学报影响影子的相关系数为-0.61。在读博士生作者发文相对较少,这主要与博士生毕业的发文要求有关,但在读博士生的研究大多处于科研热点和前沿,会增加读者的阅读下载量,进而提高学报的影响力,统计结果表明,在读博士生作者数量与学报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75,对学报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为提升学报质量,学报编辑应多约高级职称和在读博士生的稿件,对在读硕士生和初、 中级职称作者的稿件要慎重处理,质量优先,不能使学报成为学校老师晋升职称和学生毕业的工具。
2.3 机构分布情况
统计年度发表论文数在4篇以上的机构分布情况,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年度发表论文数在4篇以上的机构
由表 1 可知,学报刊发论文中内稿较多,占载文量的34%~54%,这与其他高校科技期刊的情况相类似[7],体现了所属高校科技期刊积极报道本校科研进展、 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其他稿件多分布于省内兄弟院校,如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等,说明学报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其他院校的学术交流较为紧密。省外机构的稿件相对匮乏,对于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应有针对性地对外交流,扩大作者群的规模。表 2 统计了2007~2017年年均发表论文数>1的省外机构分布情况,其中频次指11年中有该机构发表论文的年数。
表 2 年均发表论文数>1的省外机构分布情况
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知,在学报上发文较多的省外机构多为具有国防特色的理工院校和军工单位。发文量多且稳定的北京理工大学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 北京科技大学属国防科工局、 教育部共建高校; 上海大学是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西北工业大学主打航空、 航天、 航海的“三航”特色优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批8个国防特色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这与学报的主办单位中北大学的办学特色有关。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工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学校“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涉及 4 个领域:兵器、 仪器、 信息和材料,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主办学校较强的兵工科研水平使得其与省外国防军工类科研院所有较强的学术交流合作,吸引了相关机构在学报的发文量。
刘小燕[8]通过对5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学科分布方面,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比例有所下降,专业性期刊有一定幅度增加,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在逐渐探索特色化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专业化的办刊趋势。因此,在时代主流的引领下,学报应针对本校特色专业,有针对性地组稿、 约稿,强化办刊特色。
2.4 学报高被引论文情况分析
期刊论文的被引率是期刊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学报近年高被引论文情况的分析对学报质量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 数据,提取学报正刊年度被引次数前10的论文进行分析。图 3 为高被引论文中内稿比例与学报内稿比例的对比图,表3统计了年度高被引论文与学报论文第一作者的类型比例。
图 3 学报高被引论文中内稿比例
由图 3 可知,在高被引论文中内稿比例普遍较高,除2014年高被引论文中无内稿以及2016年高被引论文中内稿比例略低于正刊比例外,其他年份中高被引论文的内稿比例均大于期刊内稿比例,说明内稿的质量普遍较好。结合表 1 数据,2014年期刊内稿数量很大,而高被引论文中无内稿,说明2014年中内稿质量偏差,也是造成2014年学报影响因子偏低的主要原因。
表 3 高被引论文和学报论文第一作者类型比例比较 %
通过分析表3数据可知,在高被引论文中高级职称作者占比普遍大于当年学报论文中高级职称作者比例,说明高级职称作者论文质量较高,与上文分析结果一致。而其他三种类型作者在高被引论文中占比普遍低于或相近于当年学报论文占比。
3 思考与启发
3.1 加强校内交流,争取优质稿件
高校科技期刊以所属院校相依托,要充分发挥近水楼台的优势,期刊编辑应积极深入学院重大基金立项科研课题组,与学科带头人多沟通交流,追踪科研项目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专家学者的约稿工作,争取校内优质稿件。同时,也要争取所属院校的支持,努力建议主管主办单位调整科研评价管理政策,制定向本校期刊倾斜的政策,鼓励高水平研究成果在高校期刊上发表,引导高质量稿件流向本校科技期刊。[9]
3.2 加大组稿力度,强化办刊特色
地方高校科技期刊大多内稿较多,对外影响力较弱,因此编辑部要拓宽组稿来源,公平对待内外稿件,多渠道提高稿件质量。对于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可邀请相关专家参与办刊,担任专栏主持人,具体负责组稿和学术指导,开辟特刊或共建特色栏目,强化办刊特色。[10]以《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可针对专业化较强的军工专业,与省内外相关机构进行组稿,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相关专业的优秀论文。
3.3 严格审稿程序,提高编辑素养
期刊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其核心仍在于稿件的质量,这需要编辑工作者客观对待稿件,严格审稿程序,加强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坚决执行论文三审和盲审制度,避免校内专家审阅校内稿件。此外,因为科技期刊上刊载的论文具有前沿性、 应用性和科学性,所以编辑要全面提升相关科学素养,如多参加学术会议,与广大一线科研人员及作者交流,认识目前学科前沿和焦点问题,这为编辑日常期刊稿件的审理和约稿组稿工作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