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9-11-04张军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运用初中数学

张军

【摘 要】问题引导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发展教学,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124-02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初中数学承担的教学中心已经转移,由“注重成绩”转变为了“培养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1   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注意事项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的局限,问题引导方法的应用也受到了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到宏观把控、细节微调。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不盲目确定过高或过低的目标,要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状况,制定相符合的教学方

案[1];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坚定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启发性,以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第三,在实施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预设切合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获得参与课堂的感觉,积极参与课堂并动员自己的逻辑思维;第四,巧妙布置课余作业,课余作业是巩固学生知识、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思考问题的手段。教师设计课后作业时要多方面、多层次地考虑各个方面因素。

2   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方法

2.1  精准把握问题

预设问题,用最少的问题,呈现最多的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部分教师设置了重复的问题,数量繁杂,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耐心;还有部分教师预设问题很少,一节课只有一个问题,但是仅这一个问题,却抓住了知识的核心,充分活跃了学生大脑,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把握问题的精准

程度。

2.2  宏观调控问题难易

在设置问题时,教师需要把握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太过复杂深奥,也不能太过简易。在教学实践中,如果问题过难,教师可以适当启发一下学生的思路,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果问题过易,教师可以补充拓展题,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深化,这样原题为拓展题的思路提供借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把握良好的提问难度顺序

有规则的问题便于学生的理解,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问题难度的顺序设定既可以由易到难,也可以有难到易,还可以难易结合。无论什么顺序,只要规则合理便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今年北京师范大学对数学教科书进行了序列调整,将二元方程的位置调整为函数。在求一次函数表达式时经常用到待定系数法,而这一方法的基础就是二元一次方程。在单元布局设计中,一次函数始终是设置在二元一次方程之前,导致学习顺序不一致。这样调整顺序,切合教学实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3   问题指导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铺设情景

大部分数学问题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如果设置问题只是为了提问,那便失去了数学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提问前,可以提前铺设一定的情景,交代问题发生的背景,然后将学生逐步带入情景。这不仅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而且高度激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3.2  指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确保问题清晰易懂,使学生更多的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深奥、难于理解,学生在接触这个问题后,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解读题干和分析题意上,那就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在研究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处理问题的对策,以及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问题导学法并非这么简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难度。如果问题的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对应,那么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游刃有余的应对问题,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逻辑思维高度活跃。导学法的应用,离不开教师的把控。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应用时,最簡单、最高效的方法往往由教师掌握,所以,教师需要指引学生不走思维的弯路。

3.3  交流研讨及拓展分析

问题导学法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以课后习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回归思考,通过小组交流研讨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深刻反思。在习题选择方面,教师要选择经典例题、学生错题、备考题型等。学生通过做这些题型,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当习题练习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再由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拓展、深化总结。如此反复、多层次地对知识点进行解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便得到了提升。

4   深入解读问题导学法

当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时,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是问题导学法的主体。具体可以分成以下几步:第一,具体解读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悟问题,发现问题本质,回归知识点本身。第二,将各个知识点与问题相联系,整体把握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思考所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解决问题的哪个部分,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知识点。第三,学生调动所有知识点,结合自身思考和一步步试验,得到问题答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带领学生分析问题、适当地指出问题题干中的关键点、纠正学生的想法避免弯路。只有让学生有着清晰明确的思考目标,才能真正体现问题导学法的价值。

5   结束语

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目标,确保问题质量,保证难度适宜,确保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做好宏观把控和微观调整。通过这种方式,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体现问题导学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章建潮.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4).

[2]范酶.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2).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法运用初中数学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