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化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19-11-04曹正国
曹正国
【摘 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方法以及能力的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差异性,差异性的出现会导致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呈现着明显的差别,而教师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采取差别化教学,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的差别化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差别化教学的作用以及初中数学课堂差别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并提出实施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差别化教学;作用;初中数学;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072-01
1 差别化教学的作用
首先,差别化教学可以让处于各个学习阶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均衡发展。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和使用都存在着个性化差别,尤其是数学这一学科,学生对于数学逻辑推理和判断方面存在差异化,逻辑推理和评判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用的时间也比较短,但是相对而言在这两方面比较差的学生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而教师如果只是一味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灌输,有优势的学生缺乏长期规划,差的学生更难得到提高,因此,生硬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而差别化教学会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作为起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手段与内容,这样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其次,使学生更加自信。逻辑和评判实力不错的学生喜欢研究一些更深的问题,研究出来的结果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如果采用统一教学的形式,喜欢研究的学生就难以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会降低学生的研究热情。而这两方面比较弱的学生则会因为更多的失败而更加怀疑自己,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所以,差别化教学可以让优等生更有信心,愿意更深入的研究一些难解决的问题;而较弱的学生则学会从自身合适的方式出发,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差别化教学的实施办法
2.1 根据学生情况分组实施
教师一般会把学生划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的学生特征是起步高,学习方式方法灵活,逻辑思考和评判能力高;第二阶梯学生的特征是起步中等,学习方式方法一般,逻辑思考和评判力还不错;最后一个阶梯的学生特点是起步较差,逻辑思考和评判力比较弱。
教师在分组中,需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第一,明白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在何处,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及学生三方都有一个比较好的沟通;第二,分组应避免只靠卷面分这些硬条件来评判,应该增加对学生想法的结合;第三,老师对不同分组的学生,在对待的时候应一视同仁,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2.2 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果需要把差别化教学运用到教学课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入新内容,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就是各知识点内在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回忆旧知识来带入新知识,并多鼓励第三阶段学生来回忆旧知识加深印象,第二阶梯的学生引出新知识,第一阶梯的学生尝试完善和解析。其次,对新知识的解读,在此环节需要考虑到三个阶梯的学生,循序渐进。最后,增加课堂实践,新知识引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实践,第一阶梯的学生需要更加灵活的习题拓展;第二阶梯对学生做比较有难度的习题;第三阶梯的学生帮助他们加深记忆即可,因此,相对简单的習题更为合适。
2.3 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评价的方面有所不同
由于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形式也不同,所以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在设计配套练习题方面,第一阶梯的学生重点做难题;第二阶梯的学生则做中等难度的题更为合适;第三阶梯的学生在保证基础题能拿分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中等题目。以此让每个阶梯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程度进步更快。
3 总结
差别化教学根据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这一科目上,需要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的,该方式可以一对一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境,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助于学生的各个方面协调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