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

2019-11-04许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摘 要】“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时存在又相互依赖和补充。“家国情怀”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狭小地域,“世界意识”是其必要的前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提炼“家国情怀”是培育“世界意识”的终极目标和责任担当。同时,“家国情怀”“世界意识”还应以现代文明为准绳,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关键词】家国情怀;世界意识;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7-0007-04

【作者簡介】许伟,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0)文科室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家国情怀”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的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中学生学习与认识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观念、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也是历史学科育人的关键所在。

“世界意识”指的是将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视为一个综合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合整体,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并且要开阔视野,抬头观察和学习周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经验,避免重蹈他人覆辙。世界意识下对人类发展和命运的关注是家国情怀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的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时并存又相互依赖和补充。

一、“世界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必要前提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1]14、15世纪之前的地球,由于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被沙漠、海洋、山川分割成各个不同的区域世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国家。尽管各地的人们努力接触外族文明,企图打破天然的隔绝,但整体收效甚微。不过这并不影响古人的大局意识,中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由微渐宏,推己及人,家国天下均在人生设计之中。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近代世界,打破了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孤立于世界潮流之外。延至当代,世界更是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之中,新式交通、互联网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沟通交流更方便快速。家国情怀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狭小地域,世界意识是其必要的前提,历史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渗透。

例如,“鸦片战争”上结“落日余晖”的康乾盛世,下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中国,在初高中教材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处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自然首先要突出家国情怀。虽然在鸦片战争中清军的整体表现实在不敢恭维,然而也有一些杰出的勇于捐躯的爱国将领,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壮举。比如:鸦片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少数民族将领陈连升,在1841年虎门之战中,遭遇数倍于己的敌人,力竭阵亡,其子亦身受重伤而投海捐躯。英军恨其坚守不屈,脔割其尸,并将其坐骑黄骠马掳去香港,该马悲愤不已,遥望大陆绝食而死,时人赞曰“节马”。此外,还有老将关天培、“定海三总兵”等许多爱国将领和他们的英勇故事,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落后及不足之处,但其爱国精神却是不容抹杀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突出这段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之前,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在分析战争的背景时带领学生打开视野,放眼世界。教师要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清朝的“GDP”虽然领先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可是这只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的“回光返照”,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已经纷纷完成了近代政治体制的革新,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东西方的差距岂是GDP总量对比这么简单!打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日不落帝国”已经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帝国,占领并成功经营了印度,轰开中国的大门几同在弦之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学生才能洞察东西方的真实差距,才能明白这场战争有多么残酷与无望,也才能更敬仰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抵抗、迎战坚船利炮的陈连升们和他们的战马!

二、“家国情怀”是“世界意识”的终极担当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在中国当代领导人的政治话语中,“世界”从未缺席,而且分量越来越重。“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在我们这个时代,世界意识已经逐渐引起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教育有双重的思考。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在整体中感受某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整体的关系,从世界这一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共同命运,感知本国在全球大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中国主动了解世界、参与世界,是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国情怀不能窄化,应当从对家人、家乡的小爱扩展到对国家、世界和全人类的大爱。但无论基于哪一种思考,提炼家国情怀都是培育世界意识的终极目标和责任担当。

例如,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在学习“抗日战争”章节中“侵华日军的暴行”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学生受到某些网络极端言论的影响,课堂上的发言也变得比较极端,教师虽然立即叫停,却没有找到合理正确的途径加以引导。笔者认为,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在这里都应该发挥正面的作用。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的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费奈隆的名言:“All wars are civil wars, because all men are brothers.”(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日本人民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伤亡惨重,战后日本一片废墟。我们在谴责战争、谴责法西斯的同时,不能不加分别地一味纵容无限复仇的情绪。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四二九”武汉空战中牺牲的陈怀民烈士的胞妹写给被撞机的日本飞行员高桥宪一的妻子的信,彰显既热爱祖国又关心全人类命运的大爱:

“我们要使这两个国家以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从侵略战争的悲惨命运里解放出来。我还得告诉你,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为抵抗暴力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这意义和贵国不同。……我家里的父母都非常深切地关怀你,像关怀他们的儿女一般,不带一点怨恨。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手,心和心相印,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祝你为全世界和平而奋斗!”[3]

三、“家国情怀”“世界意识”应以现代文明为准绳

中国的家国关系存在明显的古今之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中国是一个家国一体的伦理本位社会,宗法与分封、以孝治天下、教化型的循吏等形塑了家国一体的伦理秩序,成为几乎整个封建时代的立国原则,渐化为古代中国的大传统。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西学输入的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要求仿照西方建设一个国民与国家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新国家,而传统“大家族制”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的培育和国家能力的发挥,由此他们对陈旧的家国观念展开了批判。19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民族主义兴起,既壮大了一些民族国家,也因为狭隘的家国世界观导致了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众多战争。“学校历史教育如果不以发展新时代的人格为本位的话,那么,本学科(历史)将被视为‘闲学,在基础教育中,也就失去了让所有学生都学习的必要性。”[4]因而,家国情怀、世界意识应从现代文明的角度,考量健全人格的社会价值,赋予人性以发展的意义——家国情怀不能落入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世界意识不能滋生对外侵略或奴役的倾向。

最近关于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有学生据此联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的劫难,认为巴黎圣母院烧得活该。针对这种现象,课堂上历史老师要进行正确引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毁灭了无数文化瑰宝,有正义感的西方人同样谴责这种行为。众所周知,大文豪雨果就悲痛地写道:“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巴黎圣母院同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7个多世纪沧桑变化得以保留至今,它不仅属于法国,也不仅属于欧洲,而是属于全人类。所以大火发生以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说:“目睹巴黎圣母院失火,我们眼里满含泪水。”如果我们幸灾乐祸于巴黎圣母院的被毁,实际上就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一种以孤立、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又称“地方民族主义”,它将本民族利益放置于绝对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忽视其他民族的感情,难以用全球视野客观、正面、全面地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地方民族主义”与今天我们倡导地区合作、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代文明南辕北辙。

“许多青年学生满怀爱国热情和对强权政治的道德义愤,却对当代国际政治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应有的认知,缺乏思考判断的能力,加之长期以来与作为人类文明基础的人道主义价值的隔绝,他们很容易走向民族主义,成为狭隘民族主义的‘圣斗士”。[5]稍有不慎,这种思想又极易成为抵制开放、仇外排外、制造民族分裂和民族仇恨的反现代化力量。课上教师可以呈现在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圆明园遗址公园发表的《文明不能承受之殇》评论文章,“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6]。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各国各地区同气连枝,无论在交往中出于什么角色,在战火中是否燃烧到家园,都无法回避历史的客观发展和命运的共通共荣。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历史课程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要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要通过历史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8]可见,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两者缺一不可,都是促进形成并完善中学生健康的历史价值观的重要元素。

无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难以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彰显和关怀。无世界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终是空谈,融合世界文明良性发展也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有关社会人生和历史观念的教育,所以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在现代的、文明的历史观之下,科学适切地家国同构,全面理性地放眼世界。<\\ysc02\工作盘 (D)\邱\江苏教育\中学\06\KT1.TIF>

【参考文献】

[1]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570.

[2]人民日报评论部.以“世界意识”成就共同梦想[N].人民日报,2016-01-15(005).

[3]陈难.一封致美惠子女士的信[N].武汉日报,1938-6-5.

[4]赵亚夫.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06-111.

[5]杨东平.杨东平教育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9-40.

[6]陈振凯,钱赞恩.中国网友对巴黎圣母院大火深感痛惜[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4-19(05).

[7]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8]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