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彰显“家国情怀”教育

2019-11-04吕维张思思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吕维 张思思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彰显家国情怀教育,具体来说要于立意中指向家国情怀,用人物来彰显家国情怀,在感悟中升华家国情怀,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做具体阐释。

【关键词】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7-0014-03

【作者简介】1.吕维,江苏省无锡市港下中学(江苏无锡,214100)教师;2.张思思,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

“家国情怀”是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唯一指向价值追求的,体现了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将历史置于特定的时空观念中,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最终才能形成大格局的家国情怀。[1]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彰显家国情怀教育?笔者以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探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于立意中指向家国情怀

1.家国情怀首先指向个人对家族、家乡、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情感归属与认同。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应该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土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的“家国一体”“天下為公”等价值观紧密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家国情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在树立积极进取人生态度、提高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内在传承和时代要求。

2.家国情怀应当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培养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发言中提出:“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存在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之间战争频繁的时代,如两宋期间。虽然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但不同民族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各民族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交融,促进了共同的发展和繁荣。如果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家国情怀”,那么,“家国”不再是冷冰冰的政治概念,它不仅是有人性温度的家庭、家乡、祖国,更应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各民族平等对话、包容理解的现代国际法主体。[2]

二、用人物来彰显家国情怀

“史学,说到底是人类故事与规律的学问;教学,说到底是在‘今人与‘古人对话中滋育学生学科素养。”[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先生也强调:“人”才是历史教育追寻的目标,承认“先有人,再有家,后有国”,“个体的人”是探讨“家国情怀”的前提。缺少了人的故事,历史课堂就会失去灵魂。

“家国情怀”是“人”的家国,“人”的情怀,离开了“人”就无法凸显家国情怀,与历史现场中的“人”对话,塑造课堂学习中的“人”才是历史教育追寻的目标。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以事件为核心编写的教科书中捕捉人物故事,实现“今人”和“古人”的对话。

《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的内容包括“女真的崛起”“金灭辽和北宋”“南宋的偏安”三部分内容,在教学时笔者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岳飞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确立“家国与担当”的教学立意,客观看待岳飞抗金和当时的民族战争,感受“精忠报国”的爱国赤诚,彰显家国情怀。笔者按照岳飞的人生经历将教学内容分为“襁褓中的将领与木居海处的对手——女真族的崛起”“乱世中的少年,国破家亡,立志报国——金灭辽及北宋”“将军壮志未酬,奈何饮恨而终——郾城大捷与莫须有罪名”“埋忠骨,订盟约,追思西子湖畔——宋金和议,民族交融”四个篇章,运用文字、图片素材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小组交流,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第一篇章“襁褓中的将领与木居海处的对手——女真族的崛起”教学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女真人生活图片和金建立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女真族发展壮大的过程,出示材料一,让学生探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

师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探究后认识到无论是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还是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在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后,都学习中原汉族文化,势力迅速壮大。从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女真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对开发祖国的北部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间的交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笔者在教学第四篇章“埋忠骨,订盟约,追思西子湖畔——宋金和议,民族交融”时,通过问题导引和史料阅读,帮助学生认识战争也是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战争结束后,通过和议又维持了相对安宁的对峙局面,南北方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这一环节,笔者出示的材料如下:

【材料二】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到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书同文,人同伦”。——《礼记》

【材料三】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漫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

【材料四】北宋朝廷虽多次明令禁止“胡服”,但屡禁不止。同样,汉族服饰也影响着契丹、女真人的穿着。——《中国古代史(下)》

师生通过分析材料,逐渐认识到“战则两伤,和则两利”,这一时期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历史潮流中有些演变为其他民族,有些延续至今,他们如今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是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偉大复兴有赖于各民族继续努力,不断增进民族凝聚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共同实现中国梦。

三、在感悟中升华家国情怀

历史教育要着眼于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立足高远,用开放的世界视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出的种种优秀成果,谨防将爱国主义教育变异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私的国家主义。

习总书记说:“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文化是由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是在各地区、各民族的不断交往中形成的。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与国家制度下显示的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应该以一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包容借鉴。

家国情怀不只是一种情怀,在实践上要指向“有为”的生活态度。传统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身”对“家国”共同体的作用,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公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需要个体行动的支撑。家国情怀在实践维度上指向以“公民意识”追求个人幸福和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发展。在全球化的当代,家国天下与世界图景正凝结为更宏阔的意象,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有为”的生活态度和道德理想,建设人类共同的和平家园。这些正是历史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的。<\\ysc02\工作盘 (D)\邱\江苏教育\中学\06\KT1.TIF>

【参考文献】

[1]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1-73.

[2]李惠军.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7):20-23.

[3]李惠军,张其中,施洪昌.博识而畅行 广征而顺达(四)——“了解之同情”与历史教学中“人”的对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3):16-20.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镜头中的组诗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