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9-11-01刘园园

西部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当代意义

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而诞生的,在生态文明维度上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基。本文从其理论依据入手,叙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历程。结合当今发展新形势,探究其在当代的意义,认为其理论意义是充实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在生态维度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实践意义是对当代中国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世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思想;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1-0008-03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概念

近年来,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却给生态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反思,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非是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简单的抽象反思,而是立足于中国生态建设的经验总结,探究实践的人在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人与生态系统之间实践关系的价值审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生态维度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精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种扎根在具体实践的新的发展思路与价值审视,它历经党的领导人的理论发展传承至今,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优秀文化,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正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向往其乐融融、诗情画意的生活。从孔子的“知者乐水,广音乐山”、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推崇将人的教化与自然相统一。这些生态思想是中国古代关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和思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关涉天人问题上具有独到性、创见性的思考。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自然维度下对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態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人构建了社会、人化自然及其关系,对社会以及自然的实践的本质理解,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社会、自然的实践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统一于实践,指明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而与此相应的是,自然的发展不是纯粹的自然发展,而是人的实践、人化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就是人本身的发展,对于生态和自然的视域就是对于自然维度下的人的关注。所以在马克思看来,没有纯粹的自然,只有人的实践改造下的人化自然。弗罗洛夫说过:“马克思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观点,在今天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1]153

虽然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存在物,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但对人的社会本质的理解基于对人的自然本质的理解之上,人的存在首先是自然的。马克思反对将人的本质独断地视为纯粹的自然属性这一观点,也反对仅用自然规律视角来解释人和人的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他并不否认人和人的社会本身的自然属性,并认为不能忽视作为自然的、生物的存在的人,在实践环节链接上,两者被整合起来。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2]187因此,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个维度上,人就被人的实践本质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自然同时也是人的实践的产物。虽然马克思并不否认人对生态的改造,但同时他也指出这个环节必须适度,不能逾越自然承受的边界,破坏人与生态自然的边界不仅意味着对自然本身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更是在破坏人类社会生存的根基,这一行为终将面临来自环境的报复。所以从本质上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种自然维度下关于实践的人与自然互动发展的现实性、终极性的价值思考,以生态哲学的方法理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深度,在我国不同的建设时期,尽管具体内容和表述各有差异,但其中的思想精神内核是不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历经几代领导集体的创新实践与不断发展,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

毛泽东说:“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他还曾提出赶超发达国家的建设目标,并倡导“敢叫日月换新天”精神。但这种“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精神只注重人的经济社会的物质利益,忽视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被自然条件的制约,过于强调社会的经济利益和人的发展需求,强调人的经济发展才是所有价值的源泉和标准,并未能真正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仅仅将其视为人的生产实践的物质来源和开展空间。

毛泽东后期提出中国应该确立一种协调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要求人口发展规模与环境容量相适应。他更进一步指出:“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3]846同时,毛泽东还认识到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类的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规模受制于自然环境容量。毛泽东认识到工业化发展应当与环境协调,工业化的发展要以环保事业发展为前提。在坚持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又强调垦荒种地时注重保持水土,与此同时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兼顾人与自然相适应,并且提出“兼顾工农业发展”的发展思路,试图通过生产的适度节制来避免对于环境的破坏。

(二)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邓小平开启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全面走向工业时代的阶段。改革开放的经济模式让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生态问题。邓小平认识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对立的客观事实,指出在发展生产时,维护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努力做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符合资本的逻辑和共赢。同时他提出,要因地制宜地推动经济发展,做到經济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向共赢;要把握好科技这一关键要素。他承认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协调经济发展的环境需要,与此同时采取侧重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三)江泽民的生态文明思想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生态思想发展的产物。事实上,“可持续发展观”也是在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扬弃的过程中确立的。

“可持续发展观”立足于“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基点,其基本理论内涵是:它联结了人类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的时间维度;整合了人类特定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空间跨度;以及在文化层次上的理性与价值的统一。“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人类中心这一极端思想,而是兼顾人与自然的合理关切。“可持续发展观”奠定了科学发展的基础。首先是生态的可持续,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经济的发展不能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其次是经济的可持续,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的角度理解和发展“生产”。这种“生产”不仅是物质层面,更是生态生产,也就是强调生态保护对于生产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鼓励人类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对其加以控制和利用。最后是社会的可持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维持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平衡和协同作用。

(四)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源于“可持续发展观”。实际上,早在邓小平时期就已发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具有相互对立的性质。然而,随着国际绿色运动的主流思潮——“生态中心主义”的不断发展,产生了更多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现实可行性的质疑。中国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生态思想作为对质疑的回应,这表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不走“生态中心主义”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兼顾多个领域的发展道路,这是一种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基本立场,这也符合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整体性思路,是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

(五)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确立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中。这就要求在这“四大领域”的建设中分别孕育出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的建设。原先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已经显得不完整,于是“生态小康”的价值观应运而生,用“生态小康”的意蕴补正“建成小康社会”,将生态建设融入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从人和自然的维度促进双方的和谐共处,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机制,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的意义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意义

首先,充实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中国的生态政策是在我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社会现实基本国情基础上制定,在如前所述的马克思主义对事件本质的理解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生态实践具体结合,这就是我国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想渊源和实践来源。对人、社会以及自然三个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这一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基础,它要求注重生态建设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兼顾社会发展建设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促进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的相契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与生态的同步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思想不仅是促进生态建设的核心要义,更是对于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生态维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生态建设关乎当代社会实践的建设进程和民族生存发展。作为“五位一体”的组成部分,经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补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维度。在我国社会建设实践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来自各个领域的发展诉求,而其中生态建设领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维度上的基本诉求。为此在构建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过程中不能忽视生态思想建设,应将其置于为与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领域同等主体地位。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实践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促进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基本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意味着人不能肆意地向自然索取,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建设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限度,更应该促进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统一协调,充分认识到生态建设本身就是人自身和人的社会的建设。推动生态建设进一步深化发展,就是在更高层次上追求社会的发展境界和人的发展条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对当代我国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更对世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这不仅对于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生态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更为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西方形成的生态社会主义试图不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基本制度而沿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进路解决生态问题,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四、结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同时具有深厚的实践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生态维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解决当代国际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弗罗洛夫.人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作者简介:刘园园(1992—),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单位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当代意义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