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现状的访谈研究*

2019-11-01米颖馨杨旭雯任宇婷刘欣雨王玉金焦光源

医学与哲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受访者志愿志愿者

米颖馨 杨旭雯 任宇婷 刘欣雨 马 琳 闫 勤 王玉金 焦光源

临终关怀是指为晚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护[1],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维护患者生命最后的尊严、减轻患者家属的身心痛苦并帮助其能在亲人离世后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等均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2]。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现今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内容局限、资源不足等问题[3]。志愿者是临终关怀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终关怀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5]。大学生作为中国目前最具活力的群体,是社会志愿者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超过半数大学生愿意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6]。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生命认知度和责任感的提高,还能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真实体验,为医疗机构志愿者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判断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目前正在参与或参与过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社会志愿团体、北京市某三级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的护士长、临终关怀基金会的负责人员以及从事医学人文相关研究的教授,针对国内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深入访谈。相关人员和涉及的志愿服务团体详细资料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于2018年10月~12月进行深入访谈,挖掘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北京地区临终关怀基金会的高层、社会志愿服务团体、北京某三级医院护士长以及有关专家等10名人员)对临终关怀现状和未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找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服务的能力需求。

1.2.1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深入访谈法,记录采访5类对象(三级医院肿瘤科室护士长、社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临终关怀基金会顾问、医学人文研究方向教授)对大学生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了解情况和对其发展的看法等等。在采访前向受访者解释研究目的,协商可否进行录音,并以代码的形式保护其隐私。得到受访者的同意后,由2名~3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者,于空闲时间开展多对一的访谈,访谈过程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进行,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提出几个不同的针对性问题。例如,基金会是否与红十字会或志愿北京等志愿组织合作;社会志愿者参与服务前是否进行专业的培训;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哪些;医护人员对志愿者的需求等。访谈过程中运用聆听、追问等方式,令受访者更深入地发掘他们的感受以及对现状的建议和看法,至受访者认为无新的内容产生后停止。访谈问题由10个开放的问题构成,见表2。

表2 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访谈提纲

1.2.2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依次为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然后按以下步骤分析资料:(1)仔细阅读所有资料,收集有意义的陈述;(2)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3)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分类、提炼主题;(4)对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反应等进行反思,对主题形成初步的描述;(5)综合整理后的资料,将主题所包含的内容具体化。

2 结果

2.1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程度低的原因

有效招募信息途径的缺乏直接影响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度。大学生群体了解志愿者招募信息的途径一般是校内组织宣传或志愿者注册平台,在有限信息渠道内得不到具体临终关怀机构的志愿者招募信息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的程度。有效招募信息的缺乏还影响大学生对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降低了参与度。

受访者S9提到:“大学生团体的志愿者非常少,大多是基金会或者协会的社会志愿者。”

受访者S5提到:“目前在校内没有开展安宁疗护相关内容的宣传活动。”

受访者S6补充到:“校内已经成立的临终关怀相关的社团,主要是通过老师与相关机构进行对接。学生虽然也在积极地寻找资源,但获取的有效信息较少。”

社会阅历少、心理调整能力弱等特点使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挑战性增加。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活动过程中,服务人员会近距离接触终末期患者,这就要求志愿者本身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大学生自身实践经历有限、同时受到传统文化忌讳死亡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适应病房内的沉重气氛,可能还会受到较大负面情感冲击。

受访者S7提到:“社会志愿者的阅历更加丰富,比学生更能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考虑问题也更为全面。”

受访者S9提到:“大学生志愿者过来服务很具有挑战性,就是因为他们社会阅历比较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又是比较忌讳谈论生死的。”

受访者S10在访谈中说:“临终关怀机构中,志愿者及医生需要直面死亡,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具有心理平衡能力。”

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心理,临终关怀机构的志愿者在选择时更倾向于长期合作型。大学生需要完成自身的学业任务,即提供有效志愿服务时长相对不多,也对大学生的参与度有一定影响。

受访者S9提到:“年轻的志愿者学习工作忙,相比之下年纪大一些的志愿者更可能真正坚持下来。”

受访者S6提到:“从服务时间上来讲,我们大学生还是以课业为中心,服务大多只能在周末开展。而社会志愿者们可以依据自身的时间安排进行服务,相比于学生,他们时间上更自由。”

2.2 医疗机构培训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志愿者群体间的能力素质差异大

医院管理制度和行政流程的影响使临终关怀服务的志愿者团体难以与医院正式签约合作,一般选择第三方机构的途径直接与病房对接。

受访者S8提到:“志愿团体和医院的正式合作流程过于繁琐,在方便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工作的前提下,会选择暂时避开签约流程,直接与具体病房、患者对接。”

参与临终关怀的社会志愿团体具有成熟的服务体系,并针对志愿者进行循序渐进式培训;而由于志愿团体间的背景和宗旨不尽相同,造成团体之间的培训内容、能力素养、服务方式差异大。医疗机构内部缺乏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志愿者间的差异。

受访者S3提到:“开展志愿服务前必须先参加老师的专业课程、接受培训,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服务、传递自身对社会的一份爱心。”

受访者S9提到:“志愿服务机构对内部志愿者的培训内容会根据自身构架不同而有所侧重,相互之间差别较大。”S9同时提到:“志愿团体有成熟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对于志愿者会有渐进式的培训体系。但同时培训仅在内部进行,不与医院或者相关机构合作。”

受访者S1提到:“医院正在模仿中国台湾地区建立志愿服务体系,大框架的构建已经完成,但尚没有完整的具体培训内容。”

受访者S7谈及:“临终关怀机构目前的志愿服务平台尚不成熟,我们作为学生志愿者,希望在平台建立完善后再根据标准调整培训项目。”

受访者S2和S6分别介绍团体的服务内容为以特殊的按摩手法帮助患者放松情绪、文艺表演和养生功法教学,二者之间服务重点存在差异。

2.3 非医护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服务内容以人文关怀为主

大多数志愿团体不具备医学背景,除体系内部特色服务项目之外,服务内容基本不涉及医疗护理。医疗机构考虑到终末期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特殊性、降低志愿者交叉感染的风险,会减少志愿者与重症患者的接触机会。

受访者S5提到:“服务过程最重要的是陪伴,包括做表演、功法教学、剪纸、聊天等;我们很难接触到终末期患者,因为提供相应的服务专业性要求较高。”

受访者S1提到:“医院内目前的服务体系中,建议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尽量不涉及患者护理方面,主要针对缓解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情绪进行服务。”

受访者S10提到:“大学生志愿者进入临终关怀机构基本不会对于患者的身体上的护理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关于患者护理方面,必须遵循负责医生的指导。”

才艺表演等人文关怀类活动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情绪,在减轻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紧张、压抑等情绪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受访者S6提到:“表演能提高患者家属情绪,病房内多姿多彩的活动能带给患者及家属一些开心的感觉。”

受访者S1谈及:“文艺表演是较为被认可的服务方式,导诊、陪同家属聊天、为家属送饭,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受访者S8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帮空巢老人跑腿、拿药、交押金等,相比导医更深入,帮他们具体地把事情办好。”

受访者S9同时提到:“慰问一下医院的工作人员,把心意表达,告诉他们不孤单,我们理解他们的辛苦,特别是在公众的场合表达,家属都看到了,让家属知道这些医务人员是得到社会的认可的,这些非常好。”

2.4 临终关怀服务对大学生志愿者提出能力要求

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会直接面对终末期患者,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服务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注意言语、肢体和表情的管理,尽量避免患者产生抵触情绪;还要具备沟通技巧和共情能力,适时适度地回应患者。另外,由于终末期患者处于期望度高的特殊心理状态,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与患者的约定。

受访者S8提到:“大学生社会阅历少,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知识欠缺,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和死亡教育。”

受访者S2、S7、S10都有提及,倾听患者讲自己的人生经历、故事,帮助其回忆人生。特别是癌症末期的患者,需要得到他人的共情、肯定和认可;在服务过程中,应认可并肯定患者的全部,即无条件接纳患者的思想和行为;还应通过适当靠近患者、身体微微前倾、眼睛看着患者讲话等肢体语言向患者传达关心。

受访者S4补充道:“在进行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过程中,最好避免加入太多专业的内容、尽量减少宣讲的成分,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对方的压力。”

受访者S6同时提到:“尊重患者的同时最好不要做出承诺,一般志愿者是流动的,与一个患者接触的时候,不要提你下次还会再来。你去到哪里,不要给他承诺,比如说下次给他带什么,以后再来看他这种。因为随口一说,但是患者他会记得,如果你没有做到的话对他也是伤害。”

3 讨论

3.1 培养共情能力,加强死亡教育

临终关怀是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有效形式。大部分高校有开设针对本科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并不能完全使大学生消除逃避死亡倾向的想法[7]。因此,开展更有效的大学生死亡教育需要增加课堂之外的形式。对大学生来说,参与临终关怀过程的特殊体验是关于死亡教育生动而严肃的课程。志愿服务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于临终关怀概念的理解、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奉献力量,更能在直接接触特殊患者、环境的过程中加深对死亡的认知和理解。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处中,在给予他们心灵陪护、身体帮扶、排解紧张惊恐情绪外,提高了大学生共情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志愿服务所需的特殊技能还能使大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8]。

3.2 发挥自身特点,提供人文关怀的志愿服务

患者方面,志愿服务形式为文娱活动、关怀陪伴、生理护理。文娱活动具体表现为在除夕、元宵、重阳、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性文娱活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真善美,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灵和生理上的放松。关怀陪伴具体包括真诚深入交谈、了解患者的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耐心倾听并为患者撰写回忆录,使患者有被关注、被理解的感受。生理护理方面,除协助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简单的护理外,还包括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陪同患者外出活动、满足患者精神需求等,帮助患者保持心情上的平和。患者家属方面,志愿服务形式为死亡教育和健康教育。死亡教育具体通过开展相应主题的活动实施:发放服务材料、设计相关服务展板、与家属深入沟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等。死亡教育在增加家庭和睦的同时,有利于家属在患者离世后尽快回归到正常生活中[9]。健康教育包括饮食营养、身体保健等内容,旨在缓解患者家属的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

3.3 完善培训体系,保证服务质量

大学生志愿者是青春活力极高的群体,有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愿望。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存在其特殊性:直接面对终末期患者,志愿者需要具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患者易对刚接触的“生人”产生抵触情绪,志愿者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语、肢体和表情的管理;特殊时期的患者往往有很强的倾诉愿望,并希望得到适当的回应,志愿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和共情能力。此外,具备一定的护理知识有利于增强志愿者作为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桥梁作用。志愿者培训过程培养上述能力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有限、服务意愿变化快等问题。根据提及的方面,给出培训建议:按照个人志愿意向和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将志愿者分级,级别之间侧重点应有所差别。分级标准按照实际情况而定。志愿意向较弱或时间原因难以提供较长时间服务的志愿者,培训内容应以概念科普、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培训为主。时间相对充足的志愿者培训应增加简单护理培训的内容。志愿意向较强且有长期服务条件的志愿者,可进行相关内容和能力的强化培训(必要时收集患者及家属建议),并加入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还可根据长期志愿者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特点进行个性、针对性的培养;建立考核机制,形成志愿者间的良性竞争;定期安排志愿者经验交流会,利于志愿者间的学习、提高服务质量[10]。

4 结语

患者和患者家属是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的主要服务人群,服务以文娱活动、死亡教育、关怀陪伴等缓解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压力的形式为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可承担某些护理工作。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主要面临的困难有参与途径模糊、自身心理素质和共情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可借鉴经验、护理相关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等方面。为提高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中大学生的参与度,临终关怀机构在增加招募大学生志愿者途径及宣传力度的同时,应当依据需求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服务于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

猜你喜欢

受访者志愿志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志愿者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