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临床分析
2019-10-31马媛媛
马媛媛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一种病理改变,好发于黄斑区,病理性近视随着眼轴延长,产生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漆裂纹,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1],患者以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为主要特征。光动力疗法为非侵入性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案之一[2],但有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血管再渗漏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再生,效果不理想[3]。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出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研究证实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能通过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减轻渗漏,改善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及患者视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4]。本研究在光动力疗法后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 例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 例,女46 例,年龄20~50岁,平均(35.8±6.1)岁,病程1 个月~5年,平均(2.2±0.4)年,患者经检查符合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诊断标准[5],且均为单眼发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共40 例,其中男17 例,女23 例,年龄20~50 岁,平均(35.4±6.3)岁,病程1 个月~5年,平均(2.3±0.4)年;对照组共40 例,其中男17 例,女23 例,年龄20~50 岁,平均(36.2±5.9)岁,病程1 个月~5年,平均(2.1±0.4)年。排除眼部外伤史、手术史,屈光介质明显混浊、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青光眼、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疾患者。两组研究对象性别组成、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光动力疗法: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以6mg/m2计算光敏剂使用量,加注射用水配制成30ml,将延长管和1.2μm 的过滤器与装有配置好溶液的注射器连接,穿刺静脉后10min 内注射完毕,15min 后实施激光照射,使用50J/cm2激光能量,照射时间83s,照射后嘱避光48h。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注射前3d 采用妥布霉素滴患眼,4 次/d,术前0.4%奥布卡因表面麻醉,常规消毒铺巾,0.25g/L 碘伏溶液冲洗结膜囊,距颞下角膜缘后3.5~4.0mm 睫状体平坦处垂直巩膜进针,将康柏西普注射液(生产厂家: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130012)0.05ml缓慢推入,拔针后压迫穿刺点10s,包扎患眼,治疗后4h 可打开敷料,3d 后妥布霉素滴患眼,4 次/d,连续滴眼7d,28~42d 间隔注药,酌情给予1~4 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的改变,分别采用M2 黄斑阈值测试程序和32 阈值测试程序对黄斑10°范围和中心30°视野平均敏感度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比较 治疗前,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得到提高,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均变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比较(±s)
组别 n 最佳矫正视力 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μ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0.18±0.06 0.43±0.04 293.42±55.81 220.35±32.29对照组 40 0.19±0.08 0.25±0.07 295.05±52.64 272.48±52.94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野敏感度比较 治疗前,组间10°和30°视野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视野敏感度均得到提高,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野敏感度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野敏感度比较(±s)
组别 n 10°视野敏感度 30°视野敏感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21.44±3.63 28.75±4.51 24.73±3.67 29.43±3.70对照组 40 21.52±3.58 24.48±4.27 24.79±3.61 26.24±3.83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2例发生结膜下出血,1 例发生视网膜撕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仅有1 例发生结膜下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40),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脉络膜新生血管也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常见于病理性近视、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等黄斑病变中,其发生、发展与脉络膜循环在黄斑处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特征有关[6]。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原因尚存在许多疑问,多数学者认为,病理性近视随着眼轴延长,产生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漆裂纹,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后,管壁的通透性高于正常血管,极易引起出血和渗出,损伤黄斑,引起视力减退,严重者可致盲[7]。
光动力疗法的工作原理为激光激活静脉注射入的光敏剂,直接或间接启动光化学反应,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氧自由基和单线态氧,破坏靶细胞的细胞器,促进眼内新生血管堵塞、萎缩,减少出血和液体渗漏,延缓病情进展,稳定视力[8]。该方法为低能量激光照射,可避免损伤正常视网膜和邻近组织[9],但临床治疗中有部分患者因照射区域缺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表达,而出现血管再渗漏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再生[10]。因此,为提高疗效、缩减治疗费用,临床开始通过在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玻璃体腔注射相应药物来减少反复进行的光动力治疗[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可增强微血管的通透性,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介导血管通透性增强及血管生成,增加组织因子和某些蛋白酶的产生[12],因此可作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雷珠单抗、康柏西普是国内常用的抗新生血管药物,本研究选择的康柏西普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融合蛋白药物,对VEGF-A 的亲和力较雷珠单抗更强,可作用于多靶点VEGF-A 的所有亚型、VEGF-B 和胎盘生长因子,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促进新生血管萎缩和消退,改善视网膜功能[13]。此药在多个多中心临床试验或个案报道中证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疗效[14]。
本研究中,经过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得到提高,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变薄,但在后期加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的改善情况明显更好,且视野敏感度提高更明显,中心视野检测可用于测定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的视功能恢复情况。曾有报道称[15],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后出现眼部前端炎性反应、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观察组仅2 例发生结膜下出血,1 例发生视网膜撕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增加,说明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使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更好地改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提高视野敏感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