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作品“七彩南瓜壶”的田园意趣
2019-10-30史福棠
史福棠
摘 要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兴于明清,作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而不断被传承和发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别具特色的紫砂文化,在中国工艺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紫砂作品“七彩南瓜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七彩南瓜壶;田园风格;返璞归真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珍贵无比的紫砂泥在一代代紫砂艺人的智慧与匠心下,显示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成为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艺术品,它既成就了宜兴紫砂文化辉煌的历史,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也促成了人们玩壶品茗的生活雅趣,可谓雅致生活的代表。
制作紫砂壶,如同写一首诗、画一幅画,不是矫揉造作,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自己的观察和感悟通过紫砂的语言表述出来,达到浑然天成的文化之境。艺人依据自己的所思所想,给作品立意,围绕立意进行创造,在器型力度、生命气魄、精神内涵等方面逐步升华,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器型是有规律的组合,一把真正优秀的紫砂壶应该是整体的统一、完整和协调。真正的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众多紫砂器型中,紫砂花器以自然界中的花草虫鸟为原型,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是最能表现自然和生活气息的类型。“七彩南瓜壶”(见图1)将花器和筋纹器的造型特点相结合,制作精细、形象生动、结构饱满,给人以趣味盎然之感。“南瓜壶”是一款经典器型,从古至今,最有名的代表是清代花器大家陈鸣远,他开创了紫砂壶塑形工艺一代新风,将紫砂雕塑、仿生等优良特性发挥到极致,此把“七彩南瓜壶”不仅注重作品的形似,更追求精神气韵,颇有几分陈鸣远作品的神韵。
欣赏此壶,壶身在圆器的基础上以筋纹划分,筋纹线条流畅生动,贯穿壶身,至壶底交于同一中心点,筋纹线条将整壶划分为均等的若干部分,极具韵律美和形式美,筋为囊、气为鼓,凸显出身筒的饱满与张力,又以段泥制作,色泽金黄,表面以喷绘的手法饰以分布自然的红色泥浆,将南瓜在大自然风吹雨打下自然生长的纹理,以及果实成熟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壶身筋纹线条以绿泥修饰,仿若自然垂下的藤蔓;一弯流与圈把前呼后应,壶流由卷曲的瓜叶包裹而成,叶脉清晰分明,圈把形似缠绕的藤蔓,柔韧有力,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自壶把处向壶身贴塑瓜叶,叶片自然,绿中带黄,叶片表面有小虫噬咬的痕迹,纤长的小藤由叶片下自然伸展而出;壶钮为瓜蒂状,筋纹线清晰,饱满生动,流、把、钮皆以绿泥制成,统一协调,给人以美感。此壶不仅采用了贴花、捏塑、喷绘等装饰技法,在泥色渲染上也是别出心裁,运用对比、调和、类色、混晕等多种技法,以彩托题,色泽层次感丰富,使整壶的表现形式更为生动有力。此壶在创作中,不仅注重茶壶本身的实用性和手感的舒适性,还注重各部位与整体的协调性,以及整体造型是否具有模仿物的特征,不落俗套、具有新意。诸多要素融于一体,达到适度、完整和统一,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身处高楼大厦,面对车水马龙,最渴望的莫过于心归田园,让奔忙的身体停一停,使灵魂跟上匆匆奔忙的步子,回归一份宁静,回归内心深处的那份质朴与本真。此壶携带着乡野清新活泼的自然气息,执此壶品茗,让人仿若置身于山间田园,回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生活,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心境。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压力加大,恬淡寧静的田园生活已成为人们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返璞归真的田园之梦,既反映了人们急需缓解压力的心理,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七彩南瓜壶”承载着现代人的田园之梦,让人们于闹市中觅得心灵的一方安隅,独具人生况味。此外,南瓜历经冬的风霜、春的蛰伏、夏的生长,方有秋的收获,也是暗示人们要以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得失,以不急不缓的心情等待人生的收获,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要始终坚信付出就有收获,只要尽力而为,纵有千般波折,得与失也终会平衡,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
紫砂壶不仅是一门传统的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它淡雅朴素的气质历经时间的考验,始终深受人们喜爱。紫砂艺术语言是一种生命的语言,通过一把壶生动的艺术形象凝聚生命的精神和活力,折射着紫砂生生不息的脉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为紫砂艺人,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制壶技艺,也要升华自己的艺术修为,创作出贴近人们生活和心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