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均陶与钧瓷的历史渊源

2019-10-30王旖旎

江苏陶瓷 2019年4期
关键词:相互融合钧瓷

王旖旎

摘  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宜兴均陶与河南钧瓷相互融合又各有特色,二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各自的贡献和卓越的地位。本文从均陶与钧瓷的历史地位及二者的渊源来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均陶;钧瓷;相互融合;卓越地位

1  均陶与钧瓷的历史地位

宜兴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制陶悠久,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从新石器中期开始就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现有发现的陶器遗存的地址就有许多,如宜兴归径的骆驼墩、宜兴丁蜀涧众文化遗址、元帆文化遗址等,以及均山窯址、筱王村窑址、羊角山窑址、蜀山窑址等。从东汉时期开始,宜兴开始烧造釉陶,以壶、罐、瓮、坛为主,在宜兴均山一带生产,釉层较薄,与坯胎结合不太牢,易脱落。随着烧造技术的不断改进,到了宋代,宜兴的均釉陶器技术已初具规模,北宋宣和年间宫廷陈设贡品中已有仿宜均鹬蚌式洗的钧窑“蟠桃核笔洗”和仿宜均长颈瓶的汝窑“粉青纸槌奉华瓶”。真正进入成熟期则是在明代晚期,以“欧窑”出品的宜均陶器最为出名,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宜均陶器成为了皇宫御用器物,并在当时受到了国外的欢迎,并被销到东南亚、欧洲各地以及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宜兴均陶以其独特的创造,获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语,成为我国陶瓷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被称为国宝和瑰宝的中国陶瓷工艺中的珍品——钧瓷,同样发端于东汉时期。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的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来看,这些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说明唐代就开始烧造的钧瓷,已是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了。到了宋代,以著称于世的独特窑变艺术而名扬天下的钧瓷成为了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而且获得“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钧瓷造型古朴,以日用器皿为主的碗、盘、钵、罐之类为主;釉色在褐色上有乳白、月白、天蓝等不规则彩斑,有烟云之变化,手法挥洒自然,呈现莹润典雅之美盛。工艺之精湛、配釉之复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奇妙的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钧釉的调配和烧制堪称难度最为繁杂,在钧瓷史上即使钧窑工匠倾其一生,研制钧釉而稍有所成也难以传承后代。所以,绚丽多彩的窑变效果让钧瓷领异标新、佼佼不群,在中国瓷林有着不同凡响的地位。

2  均陶与钧瓷的渊源

宜均是指宜兴生产的上釉陶器,以“欧窑”、“葛窑”为代表。“欧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著名陶工欧子明所创。他善制均釉陶器,制品形制妍整、釉色清雅奇美。据《饮流斋说瓷》记载:“欧窑—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因为存世品极少,堪称稀世珍品,并大多藏于博物馆。“欧窑”的出现,证明了“宜均”生产工艺在明代中晚期进入了成熟期,它在宜兴均釉陶器制作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明代谷应泰《博物要览》、王樨登《荆溪疏》,清代朱琰《陶说》、陈浏《陶雅》以及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等历史书籍中,讲到了“均窑”、“欧窑”和“宜均”、“广均”、“炉均”,也讲到“宜均”与河南“禹钧”以及“广均”与“禹钧”的关系。宋代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期、转型期,江苏宜兴与河南禹县相距千里,因为明清几本古籍,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但由于后期战争的因素引起社会动荡,人员南迁、陶业转移以及新产区的兴起,这对各地陶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样对宜兴均釉陶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书中对“宜均”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似钧”说,二是“仿钧”说,特别是古籍中许多地方讲到“均窑”,由于书本中的“均”是“土字旁”而非“金字旁”,这样给后人特别是宜兴当地研究“宜均”的人们造成偏解,以为古籍中的“均窑”是指宜兴的“均陶”。 朱琰在《陶说》中“均州窑—今河南禹州”一节,引用《博物要览》的“均窑,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这段文字。王樨登所著《荆溪疏》中有“近复出一种似钧州者,获值稍高”的记载。朱琰在《陶说》中也有类似说法:“宜均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钧窑釉色者,彩色甚多。”这里,我们清楚看到,“古籍”中讲到的“均窑”明确是指河南钧州窑,而非宜兴“均窑”。陈万里先生《禹州之行》一文指出:“汝窑只有宋,而没有元;钧窑有宋,而没有明。因为至明宣德年间,当地已不能烧钧瓷了。”由于禹州钧窑停烧,而此时“宜均”、“广均”的出现,所以才有“近年新烧”的说法。以前一直认为宜均是宜兴均山一带窑生产的上釉陶器,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均釉陶器有着很大差别,而且历史上的“欧窑”和“葛窑”生产的地址也都不在宜兴均山一带。“均”由“钧”来,明万历年为避皇帝朱翊钧之名号,“钧”改“均”也。本来宜兴均陶是陶土而非瓷土,“宜均”也就名正言顺了。《陶雅》记载:“均窑压手大杯,细腰丰跌、亭亭玉立,并有蚯蚓走泥印,内青而外紫,鲜妍罕匹,真宋物也。有一种均窑笔洗,长方六角……底有阴文数目之号码,糊以芝麻酱,真宋物也。古物之美者以釉质、手工、时代三者为最重要,三者毕精约而弥珍”。宋代五大名窑“汝、定、官、哥、钧”中,河南“钧瓷”的主要特点是器表内外局部会有一种短促而不规则裂纹细线,它们被釉层覆盖,俗称“蚯蚓走泥纹”。特别是器物底部印有一到十的单个数目印记,更是宋代“钧瓷”一大特色,不同数目它代表了器型的大小,往往数字小的代表大件瓷器。因此,《陶雅》中的“均窑压手大杯”以及“均窑笔洗”不是宜兴均陶,而是河南禹州钧瓷。明代《博物要览》、清代《陶说》、《陶雅》等书中讲的“均窑”以及描述的“宋物”其实是指河南“钧窑”和“钧瓷”。为何写“均”而非“钧”,原因可能是避当时皇帝名号。针对宜兴均釉陶器,这些“典籍”十分明确称其为“宜均”或“欧窑”、“葛窑”、“宜兴挂釉器”等,例如《陶雅》中记载:“宜兴砂器上罩釉汁,多甜白淡青二色。乃欧氏所仿,曰宜均也”。窑址考古证明:历史上宜兴没有专门烧造“宜均”的窑炉(通常与紫砂器以及其它日用陶器同窑烧制)。所以,宜兴陶瓷发展史上有“宜均”称谓而没有“均窑”一说,而且宜兴陶瓷史上以窑址命名的产品几乎没有。因此,真正的宜均陶器的发展并不是原来所说的那段历史,它与河南的钧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成为不同于钧瓷的宜兴均釉陶器。

参 考 文 献

[1]李争鸣.追根求源话钧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2]史俊棠.宜兴均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胡福明.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Jun Porcelain and Jun Porcelain

Wang Yini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Technology,Yingxing 214206)

Abstract: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ixing Juntao and Henan Enamel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They have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and outstanding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rom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Juntao and Enamel and their origins.

Key words: Both Tao;Jun porcelain;Mutual integration;Outstanding position

猜你喜欢

相互融合钧瓷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王亚珂 钧瓷藏品展
王亚珂 钧瓷藏品展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情感教育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融合研究
以情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