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价值在“经历”中不言而明

2019-10-28丁义国

人民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概括经历

丁义国

2013年以来,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以“经历”为主线,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学习路径,构建了经历学习的实践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发现,经历学习的价值附着在积极的学习历程中,强调经历学习的教学实践真正突出学生主体性。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探讨经历学习实践的价值内涵。

经历学习“学什么”

“学什么”是学习的内容和起点,决定着学习的宽度和意义指向。学校注重建设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库,通过学生参与建构I+X+Y+Z主题集中制的链式群文组合学习内容的方式,让“学什么”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意志。I+X+Y+Z学习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1”是基于教材的一个自然单元,由学校语文组综合分析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单元体例,选择既符合培育初中生语文素养需要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兴趣的学习内容,目前基本采用2017版统编教材,包括其中的四五篇课文,以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等内容。如果学生对教师推荐的内容有异议,可以提出建议,学校对合理的部分予以采纳。

“x”由学校语文组调查学生意愿再综合考虑确定。每一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在有一定體验的基础上,从各类优秀的地方教材以及相关经典书目中选择3-4篇贴近的内容,通过学校在线平台进行推荐,并附推荐理由。学校统计汇总推荐率最高的多篇文章,作为读本统一印制给学生。同时将推荐理由汇编,由学生代表集中分析选文的价值附在选文之后,以引领学生亲近选文,激发学习热情。每届学生完成三学年的学习后,选文汇编成为本届《海陵必读》,不仅具有收存价值,也可作为下一届选文的参考。

“Y”是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知识拓展、赏析评论等相关的链接资料,也是班本学习内容,在每个单元进入学习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上传到班级公共学习区域,供全班学生选用。

“z”是生本学习内容,即学生推荐的个性化而未被入选统一学习的内容。经历学习鼓励个性化开放多元的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此部分内容,并将学习成果以多种形式在班级或学校平台推送展示,点赞较多的继续收录进《海陵必读》,充实校本教材内容。

经历学习“如何学”

经历学习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之道,所有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教服务于学,学是主体,教只在学的瓶颈处,只在学生“愤悱”时。

1+X+Y+z主题集中制的链式群文组合学习材料内容充足而丰富,每个单元平均可达八篇文章,如果都以课文为单位组织学习,碎教碎学,不仅重复低效,也不利于能力素养的提升。我们将每个单元的学习都分成“引领式经历学习与“全自动经历学习”两个部分。

“引领式经历学习”;即每单元选择一两篇代表性文章以及学生自我学习有困难的专题进行集中教授。内容选择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在整体的单元预学之后讨论确定。对于学生感到有困惑的学习内容,教师提供引领能切中学生需求,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引领”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些经历的条件,比如创设经历的情境、开设经历的活动、安排经历的项目,起助力学生学习的作用。

统编教材语文第八册上第五单元的《蝉》节选了法布尔《昆虫记》中“蝉的地穴”“蝉的卵”两部分。学生对于蝉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夏天出现、叫个不停、聒噪烦人等浅表层次,对课文中介绍的蝉建造地穴过程、成虫产卵孵化、幼虫羽化等知识,几乎都没有能力进行形象感知。因此,当学生提出“作者研究蝉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后,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生本化的“教学软件”——专题学习网站,将蝉的生活习性、成长演变还原成一个虚拟的情境,让各学习小组成员戴上3D眼镜,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虚拟世界,体验在地下黑暗环境中的生活感受,想象作者与蝉的对话,并零距离观看蝉的辛勤劳动和羽化蜕变过程,从而真切体悟蝉所包含的人文价值,理解其经历长久的地下生活才有短暂的地面欢愉中蕴藏的生命哲学,从而理解《昆虫记》“以人性观虫性,以虫性反观人性”的伟大意义。

师生问教与学的互动并不都要在传统意义的教室进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外延,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只有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去经历,其指向生活的内涵才能外显而易于学生接受。一些说明文的对象是生活中可见之物,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实物,在实物与教材的比较中感知它们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教师带领学生找寻学校附近的石拱桥,对照课本文字体察不同形式桥的特点,欣赏作者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学生再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不同的桥,再拓展延伸到观察、探讨其他建筑物的发展,直观感受建国后我国桥梁事业及其他路政建设的飞速发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民族自豪感。一些写作专题如“学习描写景物”,只有在大自然中选好观察点,通过仔细观察、有序观察才能达成写作训练的良好效果,以致春夏秋冬、时序变迁都可以外化为语言文字,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些综合性学习如“身边的文化遗产”,学生对家乡的文化遗产不一定有完整了解,研读图文资料自然不如实地考察更能真切体会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我们让学生深入实地考察青墩文化遗产,参观四周被河流环抱、风光旖旎的村庄,徜徉在几经考古挖掘现已回填后的400多平方米的农耕区域,仔细察看一草一木、一土一石。循着历史的陈迹,遥想自然界6000年沧桑巨变,追溯代表着江淮原始文化的青墩足迹,自然能生发出一种对家乡文化的自信,从而自愿保护文化遗产。

“全自动经历学习”;即完全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经历学习,内容包括引领式学习之外的其他课文以及专题板块,这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所谓“全自动经历学习”并不是说摒弃教师的作用,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自主学习。因此,教师的责任更重,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展,要适时把控学生有没有处在正确的学习方向。我们给学生推荐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路径,如三步阅读法:第一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读文章,读后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并从选文思想价值、语言文字等角度尝试提出指向目标的问题。第二步,在书中寻找问题答案,用关键词概括,并画出思维导图;第三步,结合生活实际写读后感,与同学分享交流。

学校自创了一套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作文提升就三步”的方法:第一步,学生自主作文,并上传至班级成员可共享而又具有开放性质的自媒体平台,以大众熟悉使用的博客、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为主,自媒体平台的选择由全班统一意见确定。第二步,每个学生选择性阅读其他同学作品,并且筛选出读者给自己留下的点评意见,进行作文升格。第三步,升格文发至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区域,并阐述升格感言,再以小组为单位集中打磨出本小组的一篇文章,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提出二次升格的意见。将二次升格文发至学校微信公众号以及“我文我秀”等受众更广的作文平台,接受更多读者更多元的点评,小组成员各自从中体悟更多的作文升格之道,并在评论区写升格感言。

以篇为单位的学习完成之后,我们以I+X+Y+Z单元一体化的大单元情境任务群来实现学习的体系化、结构化。语文教学追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与单一情感的体验,讲究融会贯通,而不是线性发展。每篇课文既有字词句段篇语言形式结构特点等外在的存在,也有内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同一篇课文出现在不同学段的课本中,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節选分别出现在不同年级的课本中,所指向的育人价值也不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究竟要从中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要以教材体系的单元整体规划为指导。

经历学习强调大单元意识,重视整体把握单元目标的能力,每个I+X+Y+Z单元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选择一两个关键词,如“爱国”“坚韧”“勤奋”等,作为单元育人目标。然后确定一个适合经历学习的情境,如“人与动物情景剧表演”“大美中国演讲比赛”“小人物沙龙”等。再结合本单元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设计若干此情景下需要经历的任务,如统编教材语文第七册下第三单元学习内容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等课文,单元育人目标为“善良”“勤奋”,因为主人公都是平凡的人,甚至都没有名字,但他们都是典型人物,具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小人物形象,有助于分析一类人的命运与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创设了“小人物沙龙”情境,并设置五个任务:“创作小人物形象海报”“出版小人物故事会”“小人物大讲坛”“我眼中的小人物”“小人物面对面”,组成任务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任务共同学习。大单元情境任务群的学习任务在单元学习之初就先抛出,让学生对单元目标了然于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一课的学习目标。在经过教师组织的学习以及个人自主学习两种类型的学习之后,再进行任务群的集中学习,对于提升学生语文与生活的融合能力事半功倍。

经历学习“学得怎样”

经历学习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端,评价主体为学生及其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由学生自由组合,可定期重组,组合的依据是每个学生的学业成长情况。一般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四人,两两组成互补型学友组合,每队学友组合选一个师傅,两个师傅中再推选—人做小组长,从而形成“一个组长、两个师傅、四个成员的124学习小组”。这样的组合能有针对性地聚焦学生想学、急需学的内容,也便于力量互补地完成学习任务,成员问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相较于人数多的小组更有利于经历有效的学习。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我们认为“评价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认同“让学生使用评价去促进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鼓励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评价理念。所以,我们主张经历学习的评价隶属于学习过程,要以评价的形式记录经历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评价内容为大单元情境任务的完成情况,如一幅描摹人物形象的配文画作、一篇表情达意的读后感、一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策划、一次文章主人公故事演讲等经历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每项任务的评价标准由师生根据学习目标共同设定,评价主体为学生,操作路径为学生自评与小组成员互评。每获一个肯定的评价标记一颗“☆”,或否定的评价标记一个“△”,可起到直观形象反馈学习情况的作用。同时我们将这种结果反馈及时嵌入学习中,以评促学。每次评价都有持续跟踪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多次提交任务多次评价,直至“△”变成“☆”。

统编教材语文第七册下《土地的誓言》一课,抒写了东北沦陷后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民对故土深沉的爱以及无法遏制的怀念,文中很多直接抒情的文字其情切切。诵读法有助于人情,所以多数学生主要选择诵读法学习本文,但05后孩子将朗读的十八般技巧都用尽了,也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把评价项目锁定在体悟情感。在反复诵读“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这类句子的时候,教师提供影像资料,交互式呈现记忆中美丽故乡与现实的满目疮痍的影像图片,并配以背景介绍的文字以及铿锵激越的音乐,让学生在悲壮的情境中诵读,并提交反映情感体悟的读后感作为学习评价的作业。读后感中有表达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内容,可以得到“☆”。作业被自己或同学评为“△”的学生,再次认真地品读文中词句,深入体悟文章,直至重新获得“☆”。

评价资料由学习小组收存,以纸质档案形式呈现,每学期结束后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作为成长过程中的记录。同时,定期将每个任务首次评价结果录入学生管理系统,便于后期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业成长情况,并反馈给学生以嵌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业成长流程图对于学习小组的合理化组合,以及小组内各项学习任务的分工安排,都起到了科学的指导作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基础教育重点自筹课题“‘经历教育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范式研究”(B-b/2016/02/79)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董筱婷

猜你喜欢

概括经历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悲伤的中奖经历等
经历与感悟
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
总是经历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