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2017-01-19郑亚莉

考试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概括积累言语

郑亚莉

摘 要: 如何落实语文阅读教学中言语训练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

关键词: 言语 积累 批注 概括 言语秘妙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关注语言的实践运用,越来越被语文老师们重视。语文教师虽然有了引导学生学习言语的教学觉醒,但在训练形式和方法上略显单一板滞,学生学得枯燥,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言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让语文阅读教学言意兼得,情味共生。

一、重视积累,于基础知识中紧扎“言语”之根。

语言文字的运用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的必要要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一)重视写字。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字词的掌握从低段到高段都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2011版)特别强调汉字的书写要求,要求每天的语文课堂中有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二)强化背诵。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提出,小学生最起码要背诵200首古诗,50篇古文。小学语文教师不能荒废孩子们的“童子功”,古诗词、经典片段、文章一定要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学做批注,于阅读体验中萌生“言语”之芽。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选文精当,每篇文章既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又是学生学习言语和写作的范本。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言意兼得?让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做批注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体会、揣摩、领悟,然后写下自己的解读,留下思考的痕迹。

(一)有的放矢,不泛泛而用。

让学生做批注,并不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的一把万能钥匙,不是时时处处都可用,也不是每篇、每段、每句都可用。教师应从儿童的阅读立场出发,尊重儿童的阅读体验,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做批注,让批注有实效。

1.在兴趣处批注。故事性很强的文本,教师可这样预设:“同学们,带着你的惊喜和好奇去读课文,在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用‘—进行批注,并画上一个代表惊喜的‘!。”

2.在疑问处批注。疑问处有很强的开放性和个性,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疑问处打上“?”,提出问题。孩子往往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会给你无限惊喜。在交流讨论孩子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进一层,孩子的思维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发展。

3.在感想处批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知识储备,对同一句、同一段、同一篇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笔者在教学《窃读记》时,让学生对“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做阅读批注。结果收获学生精彩的回答:“吃饭长身体,读书长智慧。”“读书和吃饭一样重要,在成长中缺一不可。”“吃饭使我们的身体健康成长,读书使我们的心灵越来越美。”

(二)有效指导,不泛泛而批。

小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让学生做漫无目的、没有明确要求和指向的批注,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泛泛而谈,批注就成了空洞的口号,没有思维含量。

1.精选话题。教师应该依据文本,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精设批注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批注要点,使批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可操作。不要经常抛出这样一句“在你们有感触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想”的泛泛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骡子》时这样提出话题:“彭德怀对大骡子深深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潜心默读课文,画出他爱大黑骡的句子,包括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在你能感受到彭德怀爱骡子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

2.授以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可看到学生写下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他是个勇敢的孩子”、“这里的景色真美啊”等。这样的批注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理解的表面化、浅显化层面,没有深入思考的痕迹。教师要精心指导,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才能使批注有深度,教学有效度,学生有提升。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骡子》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抚摸”“念叨”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词语的意思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感悟彭德怀对大黑骡如亲人、战友般的深情。

3.关注层次。语文教师不要让批注教学走向程序化、模式化,在教学中漠视批注的层次,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批注的话题、范围、难易程度,学生的年段、学情都陷入统一的模式。因此,批注教学的指导应创新策略,避免呆板教条。如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批注的范围可逐步提高的一个段落,可要求学生“批写”,即写下对某个句子、某个段落的理解;高年级的学生分析、领悟的能力有提高,可对全文进行批注,即“批解”,让学生写读后感等。

三、概括归纳,于思维提升中催绿“言语”之叶。

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是其语言能力强弱的一个具体体现,又是其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年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都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概括方法的指导时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的难点,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认知通道。

(一)找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诸多方法中,找中心句是使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中心句往往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些概括性的语句,是学生概括文本大意的有力扶手。但何谓中心句?怎么找到中心句?有时文章中出现多处概括性的句子,哪句才是中心句?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学生力不能及的,是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时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划出文中所有的概括性语句,分别是课文开头的总起句,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和结尾的总结句。接着让学生理清这几句之间“总——分——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总起句和总结句都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篇文章该用哪一句概括呢?再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弄明白无论是“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还是“原野热闹非凡”,都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所以这篇文章可以用总结句“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概括主要内容。

(二)找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

每一篇课文都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对于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的课文,可利用这些有利要素训练学生用加小标题来概括段落大意。如笔者在《乡下人家》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同学们,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乡下人家都有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画面呢?请你们给每幅画面提炼一个小标题。

师:第一自然段段所写的主要景物是什么?

生1:藤。

生2:瓜藤。

师:瓜藤怎么样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动词来描述。

生:攀、挂。

师:你能用这几个词来概括第一段的小标题吗?

生:瓜藤攀挂。

师:老师给你润色一下:瓜藤攀挂图

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依次给其他段落概括除了小标题:鲜花开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梦乡图等。

四、品味秘妙,于方法习得中丰盈“言语”之枝。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阐释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就是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发现文本的言语秘妙。何谓文本秘妙?王国维指出“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就具体的文本语言而言,即是指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处,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这些语言的“秘妙”,只等阅读的有心人发现品味。

(一)在对比细读中品位言语的秘妙。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阅读教学在完成自身“教阅读“的基础上,必须关注表达。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望月》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写景秘妙,出示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贾平凹的《月迹》、斯妤的《小窗日记》中描写月亮的片段,让学生品位不同作家描写月亮的内容、写法、风格、味道的不同。

师: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月光,写得怎么样?跟赵丽宏写的望月一样吗?

生:像梦境一样美。

生:有流动的美。

……

师:孩子们,看来你们对语言文字都有敏锐的感觉。大家看,赵丽宏的月亮写得清幽旷远;朱自清的月亮写得朦胧恬静;贾平凹的月亮写得细腻传神;斯妤的月亮写得清新娴静。现在,该你来写月亮了,你们有过望月的时候吗?你将怎么写?

王老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做了挖掘和定位,丰富了有关望月的文本和语料,为学生的具体练写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

(二)在表达形式中体悟言语的秘妙。

《桥》这篇课文只有短短的600多字,却有27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对典型人物的刻画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两大特色。笔者在教学中把着力点放在学习语言表达上,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简洁的语言,一个短语一句,一句话一句,所渲染的紧张气氛,所蕴含的力量,带领学生感悟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对老汉形象的烘托。

聚焦语用,落实新课标,关键在于教师课堂上的落实。语文老师要扎实实现言语实践训练的教学目标,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语文学习道路上的积淀,授予孩子语文学习的钥匙,打开孩子语言学习的空间,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罗树庚.换个角度用教材发现价值有新意[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15(1).

[3]王崧舟,林志芳.语文教学内容的再确证[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14(6).

[4]黄迎兰.“语用”,应成为语文课堂的聚光点[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14(9).

猜你喜欢

概括积累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