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对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
2019-10-28张婧
张婧
摘 要:自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瑞典对可持续发展教育非常重视,其实施路径也颇具特色,主要包括通过户外课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通过绿色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通过专题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研究能力,通过跨学科方式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通过互联网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些实施路径可为我国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瑞典 可持续发展教育 实施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
在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1987年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中被正式提出,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2005年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SD)计划,引领各国根据国情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2014年11月,“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结束之际,UNESCO在日本召开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并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Global Action Programme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实施路线图,在总结过去十年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总目标,即“在教育和学习的各个层面和领域行动起来,加快可持续发展进程”。[1]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颁布《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更加明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目标。2017年UNESCO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学习目标》,阐述了教育领域该如何应对《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提出学习者掌握关键可持续发展素养(Key Competencies for Sustainability),这些素养是学习者在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时需要具備的高级别与高层次素养,主要包括系统思维素养、解决问题素养、价值观导向素养、战略素养、合作素养、批判思维素养、自我意识素养、预见性素养等。之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瑞典作为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典范,在21世纪呈现出实施目标更具体、保障更有力、路径更明晰、效果更显著等特点。本文重点分析了瑞典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历程
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经历了持续探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环境教育开始萌芽,这一阶段学校主要强调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与掌握。20世纪80年代,《瑞典教育法》(Law of Swedish Education)指出,采用主题式学习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同时重视态度与行为的养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初步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被称为“规范性环境教育”阶段[2]。20世纪90年代,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FEEE)发起“生态学校计划”,目的是鼓励各国积极参与“绿色学校”建设,以此推进环境教育。1998年,瑞典教育部发布了《绿色学校奖条例》《绿色学校奖指导手册》等指导性文件,出台了学校环境保护标准,正式开启了“绿色学校”建设之路[3]。为了让学校更加深入地理解与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瑞典政府在2005 年将“绿色学校奖”这一奖项更名为“可持续学校奖”。
进入21世纪,2002年《21世纪波罗的海教育》(The Baltic Sea Education in Twenty-first Century)的出台,使得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展迅速。2007年,瑞典教育部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高中新课程标准,四年后又重申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4],在课时上突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之后,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由平稳向纵深发展,成效显著。
二、瑞典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
的主要实施路径
(一)通过户外课程培养中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瑞典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是通过户外课程与活动培养青少年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每周均有固定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去户外场所上课,如公园、森林、农场等露天场所。教师提前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植物和亲身体验,加深其对知识与自然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意识,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不同学段的户外课程详见表1。
以瑞典丹德吕德(Danderyds)地区的瓦萨小学(Vasaskolan Primary School)为例,这所小学每周都开设户外课程,如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公园里观察各种植物花卉,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各个小组分别记录观察到的花朵与植物,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生还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去湖边打捞水生生物,作为研究样本,开展合作学习。
(二)通过绿色校园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瑞典的中小学极其重视绿色校园的设施建设和装饰,有效利用校园建设的各种设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以瓦萨小学为例,学校将校园中的垃圾回收设备、净化装置、新能源、清洁能源(如太阳能设施)等全部纳入学习内容,有效融入学科教学课堂中。此外,瓦萨小学设有小动物爱心园,以收养的猫、松鼠等为学习对象,开设动物权利课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小动物每天的变化,课堂上还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小动物,体会它们的心情,帮助学生学会尊重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三)通过跨学科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跨学科设计与整体性实施是瑞典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大特点。以蒂布尔高中(Tibble Senior School)为例,该校的跨学科教育和整体推进方式颇具特色。其路径如下:启动跨学科项目(选择研究问题)——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开展调查研究——评估学习内容。以该校的新能源研究项目为例,教师设计出研究思路,涉及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做分类整理,用于项目研究(见表2)。
该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多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需要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此类项目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可持续学习能力,为传统的课程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四)通过专题项目研究培养中小学生参与绿色社会建设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课程是瑞典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瑞典学校每学年有两周时间用来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有的教师与学生都要参与其中。首先由学科教师合作完成一项课程计划,列出学生将要进行的专题研究项目与评价标准。学生分组选择研究项目后,教师会给予学生一些引导实施的建议,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与撰写报告。以蒂布尔高中为例,该校地处瑞典斯德哥尔摩北部郊区,在校生1000多名,年龄在16~19岁,学校开设的商业经济学和法律课程颇具特色。该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周”期间,由教师提前拟定新能源应用调查、学生可持续消费现状调查、垃圾回收与利用调查等专题,高一年级学生选择研究题目,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数据分析,展开讨论,撰写研究报告,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提交给学校和相关部门。曾有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垃圾收集中心位置不合理,通过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递交了市政府,政府通过考察,最后采纳了学生们的提议,迁走了此垃圾收集中心点。学生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可持续思维能力,为当地的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五)通过“互联网+”课程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网络学习能力
21世纪以来,瑞典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在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背景下,瑞典政府近五年更是加大了对中小学校网络信息技术的投资,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常态发展。政府每年拨专款用于教师互联网培训,提升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环境保护等学科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阶段的教师[5]。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学习型教师网络(Learning Teacher Network,LTN)为例。LTN成立于2002年,其办公地点设在瑞典的卡尔萨德(Karlsad),属于非营利性国际教育网络。该组织一直致力于服务从学前到大学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的从业者和教育者,是从事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传播与研讨的国际平台。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后,LTN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的官方核心合作伙伴。
LTN具有以下强大的国内、国际培训指导功能。一是注重跨境、跨学科的国际培训,推进日常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与指导,注重跨境及跨学科协作的知识传递。二是国内教育领域的科研跟进与教师教育培训。通过网络杂志《教师学习快报》(Learning Teachers Newsletter)定期发布瑞典与世界各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行动,包括会议、培训、教育教学、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等,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交流作用,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可以借鉴、了解其他国家的经验。近年来,又引入慕课(MOOC),在传统的课程教材(如习题等)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交互式的用户论坛,用于支持学生、教师和助教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学习场域,增添了新的动力。
三、对我国中小学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
(一)依托当地户外学习资源,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程
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户外学习。利用社区周边的环境资源,学习由课内转移到课外,让中小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关心环境问题。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真正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持续开展的基础环节,需要进一步进行整体设计与研发。在课程研发过程中,利用当地户外教育资源开展和渗透生态文明与可持續发展教育,是实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北京一些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借助区域教育资源渗透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尝试以主题化方式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以区域学习资源为基础,关注身边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参与绿色社会建设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学习能力。例如,石景山区麻峪小学自制酵素,净化距学校只有百米的永定河,开发了校本课程,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有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动,生态文明教育成效显著。
(二)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绿色校园建设
通过绿色校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实施路径之一。瑞典的绿色校园建设体现出整体性与细节性的协调一致,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教育部要求为标准,每所学校精心设计,以节能减排、环保节约、回收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整体构建校园环境。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设计中,应以绿色校园建设为基础,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态文明的知识与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生态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学校,体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反映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环境、时代发展等特色,注重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题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关注身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等合作探究过程,提出可行的建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例如,北京很多中小学开展了校园环保创意、节水发明大赛、校园生态安全比赛、未来生活畅想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生态文明素养。
(三)将生态文明课程融入“互联网+”学习场域
瑞典的LTN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师资培训中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培训内容到培训方式都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2015年,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了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持续引领学习方式的改变,很多学习平台都设置了生态文明的版块与慕课,如学习强国等权威平台,拥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资源,学习者通过混合式学习开阔视野,形成新的互联网学习场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有进一步面向中小学生精准设计学习课程,有的放矢,持续发力。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指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入推进的重要特征就是利益相关者的融合[6]。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社会各层级部门的协力推进,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多方合力,线上线下互动交流,融合创新,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培养具有高度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教育融合互联网、新媒体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培养新一代生态公民,既是教育的责任、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UNESCO Roadmap for Implementing the Global Action Programme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http://www.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05/230514e.pdf,2016-06-14.
[2]徐学福.重反思的瑞典环境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64-65.
[3]Swedish Government Statement.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R].Stockholm: Governmental Document,1997.
[4]CARS M,WEST E E.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Society: Attainments and Good Practices in Sweden During the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DESD)[J].Enviro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ity,2015,17(1):1-21.
[5]BEACH D, BAGLEY C, ERIKSSON A, et al. Changing Teacher Education in Sweden: Using Meta-ethnographic Analysis to Understand and Describe Policy Making and Educational Chang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4(44): 35-40.
[6]張婧.可持续发展教育:架设通向优质教育的桥梁——瑞典2016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6(22):17-20.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