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特点及启示
2019-10-28张赫
张赫
摘 要: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韩国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其实施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表现为:课程内容体现民族国家的世界愿景,实施范围贯穿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实施途径突破传统学校课程框架。其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具有课程理念呈现时代性,课程设置体现一贯性,实施途径表现多样性的实施特征。为了推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应建构符合国家发展路线的课程理论体系,设置国际理解教育专门机构,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多种实施途径。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 全球公民教育 全球公民 韩国教育
近年来,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问题也亟需世界各国合作解决,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对于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一次大会中首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这一概念,旨在通过教育的方式消除不同国家间的文化隔阂,推动基于尊重文化差异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和平。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國际理解教育常常被视为民族国家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手段,以推动本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作为种族和文化同质的单一民族国家,韩国将民族国家利益与国际理解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东亚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其经验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
一、实施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UNESCO在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通过的《仁川宣言》中重新强调了“全球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全球公民教育(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内核。全球公民教育的概念是在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之上衍生出来的,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世界责任感,并愿意以超越本国国籍的身份参与国际行动的全球公民,国家在全球公民教育方面的价值取舍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也隐含着民族国家利益与全球公民教育内容之间的张力,其实施现状可以从课程内容、实施范围、实施途径三方面分析。
(一)课程内容:体现民族国家的世界愿景
在基础教育阶段,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学校课程的方式推行。其课程理念承载着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核心。
1.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
为了推动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及实施,UNESCO在韩国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sia-Pacific Centre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APCEIU)。APCEIU成立后,与韩国教育部积极合作,于2003年推出了专门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见表1),该课程根据国际理解教育关注的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和平、人权5个主题设计,从“全球化与韩国”“朝鲜半岛的和平”等内容可以看出,该课程从小学至高中保持课程结构一致,课程内容根植于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对国际化导致的韩国内部问题的关心,并在此基础上渗透UNESCO所要求的“共生”“人权”等概念,使学生在保持民族自尊心的基础上发展作为全球公民所必备的国际理解素养。
2.国际研究课程内容
目前,韩国中小学实行的是韩国教育部于2015年颁布的国家中小学课程,该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创造一种不同但平等的文化”以及“要培养作为全球社会民主公民所需的品质,并履行基于国家责任感的关心和分享的道德规范”[1]。国家中小学课程内容中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国际研究课程中。国际研究课程的具体授课单元由省教育厅负责人指定,其内容相对广泛,不仅涵盖“了解韩国社会”“世界问题与未来社会”等国际理解教育的固有内容,还包括“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等国际专业知识。国际研究课程较APCEIU推出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更具专业性,目的是在民族国家培养具备全球眼光、国际竞争力且通晓国际事务的公民。
3.国家中小学道德课程内容
韩国教育部于2007年推出的国家中小学道德课程也涵盖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内容(见表2),道德课程贯穿学校教育始终,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提供了充分的实施空间。道德课程目标提出,“学生应基于对自身与国家、人民和全球等更大区域之间关系的充分理解,形成可以促进国家发展,国家统一和人类繁荣的道德品质”[3]。道德课程内容多次强调“民族自豪感”等概念,“和平的世界”“克服对他文化的偏见”等主题也体现道德课程对于文化间理解的重视。可见,韩国渴望利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于民族国家的道德情感,推动民族国家自身发展以及文化误解的消除,以体现民族国家的世界愿景。
(二)实施范围: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学校教育阶段
国际理解教育是具有未来指向的变革性教育,其中全球公民教育的内容更需要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实施。为此,韩国于2015年后对各年级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将一致的全球公民教育理念融入原本的课程体系之中,实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从学前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贯通。
1.学前教育阶段
韩国保健福利部和教育科技部于2012年3月推出针对学前教育阶段的“Nuri课程”,强调培养儿童“尊重和同情他人的能力”,并提出要使儿童能够“理解我们的文化”。2015年,韩国教育部又对Nuri课程进行改革,提出“Nuri课程的目的是帮助3~5岁的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民主公民的基础”,并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5]。从国际理解的视角来看,韩国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着重培养其基本公民素养以及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其理念背后隐含着全球公民教育的涵义。
2.基础教育阶段
在2003年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基础上,APCEIU于2017年为韩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研发了《全球公民教育课程指南》,该指南包括两部分:一是《新课程中的全球公民教育》,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设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册,目前已分发给韩国的教育有关部门、中小学和多文化教育中心来推行;二是《行动中的全球公民》,面向高年级小学生和低年级初中生,包括教师指南和学生作业两册,二者均可在实际课程中使用。从韩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课程开发状况来看,其理念和实践都正处于不断更新和深化的过程中,并且持续向UNESCO“共同利益”的思想靠拢,这一课程理念与学前教育阶段及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理念相互衔接。
3.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提供适合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全球视野;为学生参与到全球化潮流中做好准备[6]。由于全球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未来趋势,自2015年以来,APCEIU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阶段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并在公州国立大学、庆尚国立大学等9所高校有关院系开设全球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来分享课程成果,并及时进行课程调整。从2015年后韩国各阶段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向全球公民教育方向进行的同步调整可以看出,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现了整个学校教育阶段的一贯性,区别在于高等教育阶段针对全球公民的培养目标更为强调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三)实施途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突破传统学校课程框架
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途径包括学校课程、网络课程、课外活动,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使得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得以突破传统学校课程框架,实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学校、家庭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1.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韩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主要途径。在2003年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国际研究课程、国家中小学道德课程之外,韩国还开设了与传统学校课程平行的“和外国人一起学习的文化教室”课程(Cross-Cultural Awareness Program,CCAP)。该课程旨在加强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面向韩国中小学开展,每年设置两个学期的课程量。目前,韩国已经在不同地区实施了超过1万堂CCAP,该课程充分利用了韩国的留学生资源,并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建立韩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理解。学校课程的设置使得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能够覆盖韩国各年级学生,确保了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规范性,也从学校角度为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网络课程
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网络课程可以从多处获取,如APCEIU官方网站、全球公民教育信息库(GCED Clearing House)、全球公民教育在线校园(GCED Online Campus)网站等。网络课程旨在促进信息的共享,加强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免费的国际理解教育在线课程及教学资料,而且为政府官员、课程开发者、家长、学生等提供获取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快捷途径。网络课程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重要途径,其原因有三:一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中蕴含着文化、人权等抽象内容,需要依靠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表述;二是网络课程可以节约教育资源,促进国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网络课程受众广泛,可以满足国际理解教育对终身学习的要求,增进全社会对国际理解教育话题的热情和认同。
3.課外活动
APCEIU出版的《全球公民教育学校建设指南》一书中指出,“如果全球公民教育只在课堂上进行,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全球公民教育”[7]。全球公民教育涉及到学生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因此,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还需要走进学校之外的家庭和社会范围,而传统课程之外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得这一主张得以实现。为了激发韩国学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积极性,韩国政府设立了优秀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机构奖项,而各级学校也积极与国外学校建立姊妹关系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注重对异国课程的体验,更通过寄宿家庭的参与使韩国学生亲身感受文化多样性。此外,韩国还积极开设和谐多元文化节等活动,促进韩国学生与其他国家留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国际交流活动遍布韩国各地,使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得以突破传统学校课程框架而走向家庭和社会,面向学校之外更广大的受众。
二、实施特点
从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可以看出,韩国国际理解课程的实施蕴含着课程理念的时代性、课程设置的一贯性、实施途径的多样性。
(一)课程理念呈现时代性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研究大多强调其国家主义性质,姜英敏教授提出“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依据为《韩国教育法》第2条‘人类共荣的实现和第26条‘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所应具备的品质,作为公共教育系统之制度依据的教育法被纳入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诠释中,进一步说明其国家主义性质”[8]。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念确实表现出国家主义性质,正如韩国学者康顺元表示:“学校是民族主义的产物,作为一个国家教育机构,在培养全球公民身份方面必定存在困难”[9]。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在将国际理解教育引入学校时,其培养目标与UNESCO所强调的“全球公民”目标具有方向上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民族国家与国际化要求之间必然存在的。
尽管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引入之初具有鲜明的国家主义倾向,但韩国学者表明“随着公民社会在21世纪全球环境中的领导力和影响力的加强,国际关系的主题已经不再以国家为中心”[10]。国际理解教育的初衷是促进不同地区的理解,从而达到世界和平,这就使得国际理解教育不可能只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内部层面。从2015年后韩国推出《全球公民教育课程指南》,开发高等教育阶段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并建立全球公民教育网络等一系列的举措中可以看出,世界教育论坛召开后,以国家主义作为出发点的传统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念已经过时,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念开始向国际主义方向转变,这种理念更替决定着韩国未来的国际理解教育必然以全球公民教育为内核。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念形成了动态的发展模式,因此,其课程理念呈现时代性特点。
(二)课程设置体现一贯性
韩国小学阶段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珍贵的本国文化”“全球化与韩国”等内容显然是以本国视角作为出发点的,学前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与之一脉相承,都是在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对世界的理解。这种设置方式是由于学前教育阶段及小学阶段的儿童世界观尚未成熟,只有先从本民族文化作为立脚点,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有立场、有归属感。而中学阶段则需要帮助学生在世界观发展的重要时期积累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全球性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高中国际理解课程在小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在人权、世界和平等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内容方面加深难度,这就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了联系。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韩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实施具有双重意义,一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已经是社会公民的组成部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有助于韩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以及国际化人才的输出,二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可以促进学校内部本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理解,从而提升韩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较初高中教材更加强调“全球公民”“全球视野”等关键词,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输出具备国际理解素养的人才做准备。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由前往后贯彻同样的教育理念,体现出从学前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一贯性。
(三)实施途径表现多样性
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包括学校课程、网络课程、课外活动等方式。多样化的实施途径使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层面,以生活教育的方式呈现,从而丰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CCAP和国际交流等活动的开展使得韩国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文化多样性,激发他们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热情,为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情感基础。同时,多样化的实施途径丰富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表现形式,保证任何人都能够获取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启示
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目前是在缺乏理论研究的情况下实践先行,不少地方的国际理解教育停留在“国际了解”阶段,将国际理解教育简单归结为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并进一步视为对外国传统服装、食物、节日等固定、僵化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甚至用自己的认知图式解构外国文化,形成刻板印象式文化理解,导致“国际误解教育”[11]。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展的深度已经远超“国际了解”和“国际误解”的阶段,达到“国际理解”的高度,可为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建构符合国家发展路线的课程理论体系
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念具有时代性,韩国学校引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国家主义理念来解决国家内部问题,为国际理解教育赋予民族属性,从而扭转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不对等局势。而当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逐渐发展成熟后,国际主义开始占据其课程理念的核心,全球公民教育成为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重要内涵,可见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试图兼顾民族国家利益与全球公民的培养两个目的。从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念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国际理解教育的背后隐含着民族国家与国际化的利益冲突,而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繁荣则是明确的国家定位和清晰的理论体系推动的结果。
东亚国家在国际化的选择中必然面临许多国内问题,我国与韩国同受儒家文化影响,在国民性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体系尚未得以建构的初期,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理念导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二者之间矛盾的解决,以及基于我国国家定位和國民性的理性建构过程。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始于2004年北京市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纳入北京市地方课程,但至今尚未形成像韩国一样统一的课程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核心思想与国际理解教育有着共通之处,目的都是在全球化的复杂形势下,寻求人类共同利益的新内涵,因此,我国可以尝试以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化关系的矛盾化解为前提,以培养既具中国特色、又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全球价值取向以及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价值取向进行有机结合,建构符合国家发展路线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论体系。此外,各高校及研究机构还应持续关注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方向,不断探索和丰富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论体系。
(二)设置国际理解教育专门机构负责实施
目前,韩国设置了APCEIU作为国际理解教育专门研究机构,韩国教育部和外交部对APCEIU推出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提供保障,各级政府和学校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反映出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负责机构权责明确,并且各级政府机关和学校共同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从中央传达到地方。此外,作为UNESCO与韩国教育部共同设立的研究院,APCEIU在设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严格贯彻UNESCO的相关理念,并将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优秀案例向世界推广,使得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能够贴合UNESCO精神。
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2]。北京、上海、苏州等市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武汉市于2018年推出了从办学方向、课程建设、合作交流、教师队伍、学生培养、特色创新六个维度进行评估的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指标体系。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国际理解价值取向,并将其视为国家政策来实施,但目前国内并无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机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均以地区和学校为单位,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方式开设,可见我国在具体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时并未遵从一致的课程结构,导致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存在全国统一的课程维度和活动方式,因此无法实现课程的普及。为此,我国有必要设置国际理解教育的专门机构来负责课程开发和实施,超越地方课程的局限性,寻求统一的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并出台后续相关政策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且地区间教学设施配备差异较大,更应着重强化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紧密协作,在地方设立国际理解教育机构分支或组织地方政府官员和地方教师代表到中央接受国际理解教育培训,保证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能够落实到每所学校。
(三)多种途径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多种多样,作为韩国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根据其教育理念设计和编排,且各年级内容体现出一贯性。而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平行开设的国际交流活动种类繁多,便于国际理解课程贴近学生生活。韩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展使韩国学生能够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通过显性及隐性的双重方式增进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学校课程是推行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我国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时,也应先从学校课程出发,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注重一贯性和多样性,从多个维度展现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念。在此基础上,由于网络课程可以极大地合理化课程资源配置,我国可以同步开发线上线下的课程,从而为缺乏国际化环境的偏远地区学校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各高校可以开展校内国际文化节等活动,并与国外学校积极建立姊妹学校关系,从而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文化对话,共同建构“和平文化”的价值观。介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多种活动方式,各地可开展以省市为单位的国际理解教育学校评估项目,从学校课程、国际交流活动、国际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从而保障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多种实施途径开展。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urriculum Information Center.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EB/OL].http://ncic.kice.re.kr/english.kri.org.inventoryList.do#,2015-09-23.
[2]APCEIU.[Z].APCEIU,2003.
[3][4]National Curriculum Information Center. Primary·Second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ontents [EB/OL].http://ncic.kice.re.kr/english.kri.org.inventoryList.do#,2007-02-08.
[5][EB/OL].http://moe.go.kr/boardCnts/view.do?boardID=312&lev=0&statusYN=C&s=moe&m=03&opType=N&boardSeq=49165, 2012-01-18.
[6]余靜. 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APCEIU.[EB/OL].http://www.unescoapceiu.org/board/bbs/board.php?bo_table=k412&wr_id=92,2018-12-18.
[8]姜英敏.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冲突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5):53-58.
[9],2014,9(2): 1-31.
[10],2017,12(1):1-47.
[11]姜英敏.全球化时代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 (1):87-93.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 171904.html,2010-07-29.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