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钼靶摄影中微钙化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19-10-28朱玲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导管

朱玲玲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射阳 224300

乳腺癌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其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有数据显示,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其早诊断、早发现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手段[1]。钙化是乳腺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X 线征象,有研究显示,大约有40%的乳腺癌患者在进行钼靶摄影检查后结果显示有微钙化表现,而钼靶X 线的检查方法比较简单,并且也容易操作,尤其在乳腺内部病灶的钙化情况(数量、形态、大小以及密度)等均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2]。通过对乳腺病变钙化情况的分析,能够对患者乳腺病变的性质进行更好的评价。因此对钼靶摄影中微钙化颗粒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对乳腺癌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2 例,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本组患者均经手术或者穿刺活检后被证实为乳腺癌,对本组患者均行钼靶摄影诊断,发现本组患者均出现乳腺微钙化。本组患者年龄28 ~72 岁,平均(41.5±3.2)岁。本组中39 例患者触诊时可触及到结节或者肿块,16 例患者体检结果显示无异常,7 例患者出现乳头湿疹;29 例患者双侧乳腺发病,33 例患者单侧发病。

表1 乳腺癌的微钙化形态与病理分型

1.2 方法

对本组患者均行钼靶摄影诊断,采用本院的乳腺X 线数字化机器(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MAMMOMATInspiration)对患者的乳腺部位进行拍片检查,由本院专业的的医师采用DR 系统对本次扫描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发现本组患者均出现乳腺微钙化。所有患者均取轴位以及测斜位进行拍片。对个别患者加摄微焦点局部加压放大片。采用DR 系统放大150 倍,将微小钙化进一步宏观化。详细记录微钙化的数量,按照集中的1cm2为单位,对本区域内钙化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乳腺钙化的特性、与肿块、病例分型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详细分析。在对微钙化的密度进行分类时,要依据钙化周围正常的腺体密度进行,将其分为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三种类型。选取本院专业的乳腺诊断影像学医师对本次得到的X 线片进行检阅和统计,如出现意见不一,则采用讨论的方法保证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乳腺钙化颗粒的特征、钙化与肿块和病理分型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2 结果

2.1 乳腺癌的微钙化形态与病理分型

本组患者乳腺钙化的主要形态有:泥沙样、针尖样、小杆样、小叉状、团簇样钙化,钙化特征以等密度、低密度为主,且钙化周围多伴有晕征。本组中最多的为浸润性导管癌,并且其钙化率也最高,主要为泥沙样或者针尖样。详见表1。

2.2 乳腺微钙化颗粒大小、密度、数量、分布

本组62 例患者中有53 例患者微小钙化的数目超过5 枚/cm3,见图1 ~ 2,其余9 例患者钙化的数量比较少,并且比较分散。乳腺钙化颗粒的直径大多都在0.5mm 以下,有5 例患者同时发现较大的钙斑影,微钙化病灶之间的特异性比较明显。

图1 左乳CC 位(粉刺癌伴有浸润,未见明显肿块,有明显小杆样钙化)

图2 左乳MLO 位(浸润性小叶癌,以等密度和低密度为主要钙化形态,无明显肿块)

2.3 微钙化周围的晕征

在进行加压放大处理后,本组患者微钙化之间的形态、大小、密度等之间的相似度比较低,并且大部分钙化灶的中心位置其密度都比较高,钙化周围局部或者全周发现密度稍低的过渡区,并且呈现出了晕征表现,见图3 ~ 4。

图3 左乳MLO 位加压以及后处理(×150,泥沙样微钙化周围见明显晕征,边缘粗糙,无肿块)

图4 左乳MLO 位加压以及后处理(×150,浸润性导管癌加压放大,微钙化影像走形,无肿块)

2.4 微钙化颗粒与软组织结节

本组患者中26 例为单纯钙化,24 例为结节内钙化,12 例为结节外钙化。

3 讨论

乳腺癌已经成了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并且已经居女性常见肿瘤中的前3 位。钼靶X 线摄影检查是临床上诊断乳腺疾病的主要手段,此种检查方法不但操作简单,并且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钼靶X 线摄影技术的不断改进,其临床诊断率也直线提高,微小钙化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有数据显示,乳腺X 线中乳腺癌病例中出现钙化灶的患者超过了50%[3]。

3.1 乳腺癌病灶钙化的发生机制

临床上将乳腺癌钙化的病灶分成了坏死性和分泌性两种,坏死性病灶钙化的发生是由于灶内细胞运动比较活跃,代谢比较旺盛,进而导致乳腺局部的肿瘤病灶出现了严重的营养匮乏、细胞溶解、坏死等现象,此时细胞内的核酸会分解出大量的磷酸根离子,与此同时增多的还有局部钙离子的数量,使得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出现了明显的升高,引起磷酸钙盐在细胞中的沉寂,其中一部分还会沉积在腺泡和导管内,因此,从坏死性病灶钙化的发生机制来看,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4];还有一种是分泌性病灶钙化,当乳腺肿瘤细胞产生分泌性小泡,这些小泡进入到细胞外的基质中,就会在小泡的周围形成病灶钙化,进而促进了不同特性钙化灶的形成,从分泌性病灶钙化的发生机制来看,这是肿瘤细胞主动运动的过程[5]。

3.2 微钙化颗粒的大小、密度、数量、分布等特性

有报道指出,乳腺癌患者病灶钙化的直径大多在0.5mm 以下[6]。本研究结果也发现,本组62 例乳腺癌患者其钙化颗粒的直径大都在0.5mm 以下。其中有53 例患者微小钙化的数目超过5 枚/cm3,其余9 例患者钙化的数量比较少,并且比较分散。乳腺钙化颗粒的直径大多都在0.5mm 以下,有5 例患者同时发现较大的钙斑影。微钙化病灶之间的特异性比较明显。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这是由于钙盐沉积时间的不同而造成的,钙盐沉积时间的不同,病灶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特别是微焦点局部加压放大片显示出了钙化病灶更加清晰的结果,通过这一结果,诊断人员能够发现更加细小、密度更低的钙化灶。不但如此,钙化灶的分布也比较集中,单位面积内微小钙化的数量也在增多,这可能是由于癌组织坏死、癌细胞分泌增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且乳腺恶性病变的比例也随着病灶钙化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升高[7]。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62例患者中有5 例患者病灶呈现为团簇状形态分布,并且微钙化的数量比较多,钙化点的大小、密度等均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并且微小钙化的密集程度比较高,这些都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并且当这些症状同时出现时,提示乳腺癌患者肿瘤出现了恶化的可能[8]。

3.3 微钙化周围的晕征

钙化灶的中间密度比较高,但是周围的密度比较低,呈现出了明显的晕征表现,尤其是微小钙化的周围比较明显,这也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当高密度钙化病灶出现晕征时,诊断人员可判断这可能与钙化形成的慢性沉积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9]。晕征的出现与乳腺良性病变的微钙化的边缘光滑、锐利等特性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尤其是钼靶X 线数字摄影技术能够将这种区别更好的显示出来。因此,从这方面看,钙化周围的晕征也可作为临床诊断乳腺癌患的重要因素[10]。

3.4 乳腺癌病灶钙化的主要形态以及肿瘤组织的病理类型

钙化病灶的主要形态是对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进行区分的主要因素[11]。泥沙样的钙化,其钙化颗粒细微并且均匀,呈现为小点状、密集成堆,尤其主要发生在小叶腺泡内,常见的有浸润性小叶上皮癌、浸润性导管癌、原位癌等;针尖样钙化:其钙化颗粒如折断的针头,长度在1 ~2mm,常见的有浸润性小叶上皮癌、浸润性导管癌等;小杆样钙化:其钙化颗粒呈现为纤细、短小、如小杆状,常见的有粉刺癌、导管内癌等;小叉状钙化:其钙化病灶呈现为细小的树枝状,常见的有小导管内癌;团簇样钙化:其钙化病灶的形态极不规则,以上述几种钙化样,同时还伴有不规则的钙斑,常见的有良性肿瘤恶变、浸润性导管癌等[12]。一般情况下,有85%~90%的乳腺钼靶X 线摄影检查会有异常的征象表示,而有70%的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 线摄影检查结果显示微小钙化病灶出现,尤其是浸润性导管癌极易发生钙化,随着钼靶X 线摄影技术的改进,浸润性导管癌的检出率也在逐渐增高[13-14]。

3.5 微钙化与软组织结节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26 例为单纯钙化,24 例为结节内钙化,12 例为结节外钙化。说明癌巢中心能够形成钙化,并且其周围也能形成一种微钙化灶,但是对于其周围形成微钙化灶的原因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组单纯钙化的26 例患者中,其唯一的征象均为X 线片,因此可见,对微钙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5-16]。

总之,乳腺癌钼靶X 线摄影中微钙化具有一定的特征,其钙化颗粒X 线的表现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浸润性乳腺导管
特殊浸润性表面构建及其抑制酸奶黏附的研究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