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小学散文教学盲点的方法
2019-10-25李小金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小学高年段散文教学存在的盲点,提出解读涵义要避免以教代学、感受情韵要避免以诵代解、创设意境要避免以讲代练、拓展情志要避免以论代思的教学建议,从而突破小学散文教学的盲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散文 教学盲点 突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13-02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在散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或者是代替学生思考,利用教辅材料来解读文章,让学生简单诵读理解,而对散文的意境、精神见解、文采等的体会和感悟则成为了教学中的盲点。对此,笔者拟对小学散文教学中的盲点谈突破方法,以实现散文教学的属性回归。
一、解读涵义要避免以教代学
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散文内容大多比较简单浅显,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往往担心学生看不懂,习惯于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其结果就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无疑是标准的以教代学,教学效果无以体现。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放开手让学生深入文本核心,以探求散文的丰富内涵。如果发现学生的信息资源缺乏,教师只需要发挥引导作用,提出正确的探索方向或任务即可,主要还是放手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提示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认知。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时,有一位教师从三个方面细细地讲述了一遍秋天的雨,然后一个个地讲解一些字的读音和生字,甚至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辅助讲解文中描述的画面,以便让学生理解課文的生字和内容。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印象就是认生字、学拼音、看图画,并没有太多的学习感受。而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设计:这篇课文是从颜色、味道、声音来表现秋天的景象,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解读,然后试着总结你们的讨论结果,最好能体现课文描写的三个方面。任务下达后,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帮助或引导。经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决定用画画、写诗、写歌词、诵读等方式表现秋天的特征。从学生的展示情况来看,该教师的教学已经达成了“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以上两位教师的教法差异巨大,前者以教代学,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权利;后者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认知。可见,文本解读方式众多,从何处切入,如何引导,应该成为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感受情韵要避免以诵代解
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情意悠长,因此,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其丰富韵味是散文教学的重要追求。对于挖掘情韵,有的教师强调让学生反复诵读,以为这样就能够收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确实,从某个角度看学生需要反复诵读和体味散文才能理解其中的情韵,但是,学生由于学力有限,一味地诵读不一定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情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从而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金波的散文诗《雨中的树林》的一大特点是情韵丰富、情意悠长,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该诗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该诗,学生不难感受到晶莹的雨珠、蜘蛛吐丝、满地落花、青蛙欢跳等场面,但对于诗人为什么要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向读者展现这么一个温馨、美好、神奇的世界不理解。对此,笔者在学生诵读该诗后,通过问题引领,如“请你想象一下:晶莹动人的雨珠、落花儿堆成的地毯、小青蛙和鸟儿等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假如你是一只小精灵,在你的眼中什么景象让你觉得最新奇”“你觉得诗中的哪句话最让你怦然心动,它让你想到了什么”,促使学生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是一个美好的、和谐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并能细细体会其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等,从而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情,自然而然地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之中。
以上三个问题,笔者是在学生诵读一遍之后才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该诗有所了解之后再展开思考,并且通过学生回答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了解学生的解读能力,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引导学生解读该诗,体现了“着重让学生感受该诗的情韵”的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的解读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对文本情韵有了深刻的触动和感知。
三、创设意境要避免以讲代练
散文讲究意境,这是散文教学最需要关注的地方。所谓意境,是指散文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由很多形象构建的感知体系。学生对散文意境的探索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启示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只用这一种方式,而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际训练,逐渐形成学习认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讲代练”,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布置一些课堂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实践操作中形成学习认知。
例如,教学当代散文中的名篇之一《安塞腰鼓》(苏教版第十一册)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宏大气势,然后给学生布置了几项学习任务:1.这篇课文描写经典,语言精美,非常适合诵读训练。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诵读比赛,选出小组代表,准备参与班级竞赛。2.课文中的经典内容极为丰富,找出你喜欢的片段,开展语言鉴赏活动,总结鉴赏方法。3.作者刘成章把陕北令人感动的地方挖掘在世人面前,从蒙发到孕育整整花了八年的时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所创造出的丰富意境……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能深刻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气势磅礴的、让人激情澎湃的意境,又能通过鉴赏活动深刻感知课文所歌颂的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韵味和顽强的生命力。从作者逐层深化的情感里,我们感受到的是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意志。
四、拓展情志要避免以论代思
在散文教学中,要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探索,自然会涉及“情志”的问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情感大多建立在所托的“景”与“物”之上,这是散文教学最需要把握的写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散文时,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讨论来感受作者的情志。但笔者认为,集体讨论有自身优势,也存在一些短板,即很多时候都是学优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要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避免以论代思。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小草与大树》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文本,厘清基本情节。在分析课文的情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思考练习:夏洛蒂由小草长成参天大树,其经历具有教科书的作用,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你从这篇课文中悟出什么样的道理呢?这样,就能以个人思考代替轰轰烈烈的讨论,使学生联想到:从小草到大树,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不管风吹雨打,都要有坚守坚持的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作为小学生,我们就像小草,也需要经过风吹雨打的磨练才能够长成大树,所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或巨大的心灵打击时,要有不屈的抗争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通过个人思考,学生树立了这样的情志:每一棵大树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在生长过程中只有接受风雨的洗礼,才能长成大树。同理,我们只要认准目标,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
小学散文教学盲点可能不止上面所述的内容,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能防止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带入盲区的现象。
作者简介:李小金(1975—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