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理答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2019-10-25梁继玥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提出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在学习正确时、学习肤浅时、学习模糊时、学习错误时展开智慧理答的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数学课堂提升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理答 学情研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00-0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理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索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一部分教师只根据自己的个人预设来进行课堂理答,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学情,导致失去了对学生主体的关照,让学生失去主观能动性。有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理答,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故弄玄虚”设置悬念——在学习正确时,用理答深入探究

在日常教学中,尽管学生已能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并不意味著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反而预示着一个新的学习契机的开启。可见,针对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一个肯定的回答,而是要“故弄玄虚”,设置具有悬念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针对学生的这一正确结论,为了巩固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笔者出示习题:有三根小棒分别长为2厘米、3厘米、6厘米,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同时笔者向学生直观呈现6+2>3和6+3>2,在看似正确的推理下,学生经过探究后认为,这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操作后认为,在这三根小棒中,除了6+2>3和6+3>2两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2+3<6。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不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学生由此认为,要拼成一个三角形必须还要符合另一个条件:即较短的两条边相加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再继续深入探讨后,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由此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此环节,学生虽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教师并没有马上给予肯定,而是“故弄玄虚”,设计富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深层探究。通过这种理答方式,基于学生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从而深化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知,凸显数学概念的本质。

二、刨根问底理性追问——在学习模糊时,用理答循循善诱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学生还不能够准确回答,常常是模棱两可的模糊回答,此时教师要刨根问底理性追问,带领学生展开深层次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逐步完善思维,明晰思维,从而突破知识难点。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加法表,看看能发现什么。有学生认为,如果横着看,每一行的得数都是一样的。很显然这个回答只是一个模糊的结果,并没有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发现,针对这个回答,笔者这样理答:“你的发现很不错,那你知道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规律吗?”学生认为“同一行中第一个加数逐渐在变小”。笔者继续理答并追问:“不错。那第二个加数有什么规律呢?”学生认为第二个加数逐渐变大。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继续追问:“请大家再仔细想想,如果两个加数中一个变大,另一个变小,和会怎么样?”学生深入思考后认识到,在同一行加数中,如果一个加数加一个1,另一个加数减一个1,和不会改变。通过刨根问底的理性追问,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进而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规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当学生存在着模棱两可的模糊认知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纠错,而是步步深入追问,通过刨根问底的理答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发现加法表中的变化规律,让思维逐渐清晰,数学课堂也变得充满张力。

三、随机应变巧妙质疑——在学习肤浅时,用理答激活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心智发展还是思维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在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都较为肤浅,教师如果一味地采用粗暴的灌输式说教,只能让学生变得不会思考、不能思考、不愿思考。有基于此,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肤浅回答,充分发挥理答的课堂价值,采用随机应变的方式进行巧妙质疑,诱发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都处于背诵记忆的层面,看似滚瓜烂熟,但能否灵活运用还有待继续引导。很显然,在这种肤浅的认知背景下,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利用有效理答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为此,笔者让学生探讨长方形是不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理答:笔者先让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看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看起来很像。笔者提出质疑: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怎么可能和平行四边形相像呢?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两组对边都相等,两组对边都互相平行,而且平行四边行和长方形的两个邻角之和都是180度。笔者继续质疑:大家所说的这些特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这跟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认为,这正好说明长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其中一种,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认识肤浅这一现状,随机应变,展开理性质疑的理答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激活数学思维,一步一步回归原点,让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有效突破课堂难点,实现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四、欲擒故纵跟踪突破——在学习错误时,用理答引导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课堂教学中的有利资源。教师不应回避学生的错误,而是要欲擒故纵,以此为突破口,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跟踪理答,引导学生自主解析自身的错误,审视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找出正确的对策,帮助学生实现自主修正,完成认知的升级。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尝试画角时,笔者发现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将120°角画成60°角。很显然,这个错误并不是学生偶然的错误,而是大部分学生都会犯的错误。为了引导学生深刻反思,笔者让学生到前台展示自己是如何画120°角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指出其中的错误。学生画完后,其他学生立刻讨论,指出该生犯错的原因在于看错了量角器内外圈的刻度。这时,笔者根据这一错误展开理答: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分析也很到位,想一想,要避免产生这类错误,在画角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反思后认为画角一定先要判断该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并将画出的角和正确的角拼一拼,看能否形成一个平角。也有学生总结指出,画角时使用量角器一定要区分内圈和外圈的刻度,不能混淆。

通过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理答,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让学生从中总结出有效的画角策略和方法。这样教学,教师将学生的错误当成有效资源,欲擒故纵,展开跟踪式理答,引导学生反思问题,通过交流和讨论,掌握正确的画角方法,推动学生展开有效的课堂探索。

总之,理答是一种教师掌握学情、把握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为核心动力,在学习正确时故弄玄虚,在学习模糊时刨根问底,在学习肤浅时随机应变巧妙质疑,在学习错误时欲擒故纵跟踪突破,借助有效的理答,将数学课堂学习和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向纵深,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简介:梁继玥(1984—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