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品记叙性散文中的情感

2019-10-25李健兰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背影情感

李健兰

【摘要】本文论述在记叙性散文教学中,教师要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圆心,引领学生通过梳理文章线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品析重点细节、阅读补充资料等途径,品出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特殊情感。

【关键词】记叙性散文 情感 《背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98-02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依托、表现作者的情感与哲思的散文。“人”和“事”是记叙性散文的写作途径,“情”才是作者的写作出发点、写作目的和想让读者明白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记叙性散文教学中,教师要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圆心,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细品作者在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的特殊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典型的回忆性叙事散文,自1930年首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来,就成为常驻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基本上被编排在七、八年级学段,所在单元的主题基本上与情感相关,这体现了《背影》作为经典记敘性散文在情感教育、人文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教师引领学生细品其中的情感,可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梳理线索,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记叙性散文有着鲜明的叙事线索,读者易于把握文章脉络。教师要紧扣这一点,在教学伊始就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提炼文本的主要事件,明确文本的内在结构,梳理文本的情节线索。一般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中,明确所写的“人”和“事”,洞察作者对文中“人”和“事”的具体看法以及所秉持的情感态度,形成对记叙性散文的整体感知。

导入之后,笔者设计了“理清文脉,整体感知”板块,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写了关于父亲的什么事情,哪一个瞬间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整篇课文中作者一共描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借助这些问题,学生不仅快速而高效地把握了这篇记叙性散文中的“人”和“事”,还明晰了作者在架构这篇散文时的整体脉络与结构,并紧扣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眼泪”,对散文所蕴藏的内在情蕴形成了初步体验。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总是依循着“先整体,再细节,最后回归整体”的规律,只有理清了脉络,并从整体上感知了文本,后续的深入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多维朗读,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散文是极富情感的文学作品,具有情韵之美。如果将散文的感知仅仅停留在无声的品析上,就是对散文价值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散文的教学应该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反复朗读中感受散文之美。记叙性散文寓情于事,没有出声诵读,其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就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

开篇之处,“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一句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带着契合文本基调的情绪读这句话,快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父亲买橘子一段,语言质朴平实,但将自己为父亲感动之后的不舍与自责之情展现了出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诵读,让课堂充满感人的情愫;“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一段是作者的心灵独白,教师应引领学生结合文中出现的几次“背影”展开朗读,品味记叙性散文中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经典文本自有一种力量,教师无需过多地讲解,也无需机械地分析和体悟,只要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就能真正体悟文本语言中自然散发出来的情感,形成对记叙性散文的情感体验。

三、品析细节,揣摩文本蕴含的情感

父亲翻越月台买橘子是这篇散文重点描述的内容,语段中的动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无限的情感。学生只有紧扣这些动作细节细细品味,才能将全部身心浸润在文本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买橘子之前的“看”,学生发现作者不仅使用了叠词,还在中间镶嵌了一个“了”字,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后发现,这样的表达就多了一层看了又看、细心观察的意思,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言关怀;再如买橘子时,教师让学生圈画出父亲的一连串动作,从“穿”“跳”“爬”到最后的“攀”,在头脑中“播放”父亲翻越月台的画面。此时,教师紧扣这些画面,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在做这些动作时,他想些什么?当这些动作一个个呈现在作者眼中时,作者又会想些什么?如此一来,学生模拟再现当时的情境,开掘出这些动作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韵,真正感受这艰难、悲凉、可亲的背影中所包含的浓烈父爱。此外,由于学生对当时月台、铁轨以及周围的设施布局不甚了解,教师可为学生播放那个时代的火车站视频,让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细细品读文本中的描述,此时,父亲拖着肥胖身躯翻越月台买橘子的场景就会镌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教师紧扣文本中描写最为细腻的片段,先从语言文字的表层提炼出一系列动作,从动作艰难中体悟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随后,教师逐步将学生的思维意识引入文本的深处,通过想象体验、还原画面的方式,为文中的父子隔空架构起心灵对话的桥梁,深化学生对叙事性散文内在情感的理解。

四、延伸阅读,读出情感的“唯一性”

叙事性散文的文体特殊性在于写作重心是表现“我”的思想情感,具有情感的“唯一性”。解读这类文本也应追求对审美、情感、思想的特殊的阐释。但这类文章所描述的事件并不是全部的事实,而是有些隐晦、含糊,略去了一些事件,这对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特殊的情感形成一定的阻碍。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使得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视角和立场去感知、体悟文本中蕴藏的独特情感。

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相机补充朱自清当时与父亲关系紧张的相关资料,以及朱自清的父亲读了儿子写的《背影》之后的反应。虽然朱自清父子之间有着长期的矛盾,但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似乎才真正懂得了父亲。面对已经风烛残年的父亲,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如果单单将《背影》的主题解读为“父爱”,那未免过于宽泛。记叙性散文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具体性、特殊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分析具体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最后一段父亲的来信是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促使作者动笔的背景。教师要让学生把握这一段,明白父亲来信隐含的情感即向儿子示弱示好,面对父亲的来信,作者流下了愧疚之泪、感激之泪,终于理解了父亲,读懂了父亲,父子感情和解。儿子也给父亲写了一封表达愧悔之情的家信,只不过不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而是以散文的样式呈现。因此,《背影》思想情感的“唯一性”应该是“我”对父亲的愧疚、感激的复杂情感。

在深入的体悟中,学生对这篇记叙性散文的感知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这么简单了,而是真正懂得了父子之间充满矛盾的复杂情感,父子之情不仅包含照顾、关怀和温情,更包含斗争、矛盾、忍耐和等待。

五、学以致用,学习以真情打动人心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以致用,教师应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背影》的写作教学价值在于真实的情感表达,它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发展过程,语言表达真实质朴,引起读者对父爱的理解和思考。文中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初中生的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平凡的生活事件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假、大、空的写作。具体地说,教师可以紧扣“买橘子”一段中细腻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相处时的镜头,学习运用动作描写展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学会运用真挚而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文本学习只有与学生的生活、习作有机融合,才能将文本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既发挥完善知识结构的功能,又发挥升华学生情感的功能。

记叙性散文有着独特的文体特征,教师要从其特征入手,既要让学生注重诵读体验,也要强化学生的品析鉴赏能力,凸显文本理解的个性化,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为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基。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背影情感
远去的背影
两个背影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影(外二章)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