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2019-10-25余鳍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反思教学设计

余鳍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通过积累回顾、导入课题,整体感知、进入画面,咀嚼品读、感悟诗情,升华诗意、拓展语言,提升学生朗读、背诵能力,感悟诗歌韵味和意境的能力。

【关键词】《赠刘景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78-05

《赠刘景文》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古诗写了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再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本教学设计在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一、教学思路及目标

教学思路:复习导入,夯实字词——初读感知,进入画面——精读释疑,感悟诗情。

教学目标:

1.读准要认的10个生字,写好生字“刘”。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积累回顾,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看(出示图片)——你能用四字词语来说说这幅图吗?

生1:大雁南飞。

师:是啊,飞得可真高啊!

生2:瓜果飘香。

师:嗯,我仿佛都闻到了它们的香味儿。这一幅呢?(出示图片)

生3:层林尽染。

师:说得真好!还能想到什么吗?

生4:叠翠流金。

师:关于秋天的词语同学们积累得可真多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图说出相关的四字词语,以此来复习巩固在《识字一》时学过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样导入是为最后的拓展训练做准备。

2.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古代大詩人苏轼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生(齐):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题目叫——(板书)“赠 景文”。(“赠”字写大一点)

【设计意图】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漏写“刘”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在写“刘”字的时候要注意笔画顺序及特点,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3.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老师忘记写一个字!

师:哪一个字?

生2:“刘”字。

【设计意图】观察是写好字的前提,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参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而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

4.师:“刘”字在这儿呢!一起来看看,(出示“刘”字图片)“刘景文”的“刘”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谁来提醒一下老师?

生1:“文”字的一捺要变成一点。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什么地方要注意呢?

生2:“文”字的一捺不能超过竖中线。

师:有了你们的提醒老师一定会把这个字写得更好。“刘”,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文”字,但是要注意“文”字的一捺变成了一长点,它很谦让地把位置留给了右边的利刀旁,最后一笔竖钩要稍长一点。好,同学们把书本打开到第17页,你们也来练习写写这个“刘”字吧!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巡视,随机点评:这位同学注意到把“文”字的捺变成长点,这位同学坐得很直,利刀旁的竖写得也很直,写出了顿笔和笔锋,非常好。点评的同时也是再次提醒学生哪些地方需注意)

师:写完的同学把你写的字给同桌看一看,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同桌的优、缺点,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巩固能力的形成过程。

生3:我同桌写得蛮好的!

师:哪里写得好呢?

生3:她写的这一竖钩写得好。

师:哪里好?

生3:竖钩的那一竖写得很直。

师:谢谢你的夸奖!再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4:我同桌写的这一钩都没连上。

师:有了你的提醒,他下次写肯定能连上。来,我们再写一个吧!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观察、老师和同学的提醒,学生在之前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个时候再写一个更能牢记这个字的写法。

5.师:写完的同学请看黑板,现在老师把“刘”字送回家,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1:赠刘景文。

师:“赠”是平舌又是后鼻音你都注意到了,真不错!还有谁想读?

生2:赠刘景文。

师:你不仅注意发音,还在“赠”的后边停顿了一下,听起来有板有眼,真舒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教师顺势点评,通过表扬的方式提醒学生“赠”字的读音,以及在读这个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然后通过全班齐读加强记忆。

6.师:“赠”是什么意思?

生1:“赠”是送给别人的意思。

师:送给谁?

生2:送给刘景文。

师:送给刘景文什么?

生3:送给刘景文一首古诗。

【设计意图】以解释“赠”字来理解题目的意思,并提醒学生说话要完整,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7.师:大诗人苏轼写诗给刘景文,刘景文是什么人啊?有同学知道吗?(如有,就让学生讲)对,苏轼当时写这首诗送给刘景文的时候,刘景文已经58岁了,跟你们有些同学的爷爷奶奶差不多大,他觉得自己都这么大年纪了,只是当了个小官,没能将才华都施展出来,他感觉心灰意冷没有希望了。大诗人苏轼作为他的好朋友,为了鼓励他就写了这首诗送给他。来,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刘景文的才华和职位,让二年级的学生听得懂,为后面感悟苏轼借秋景劝慰刘景文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8.师:打开课本第15页,读课文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两个要求。一、自由地读;二、仔仔细细地将古诗读两遍,读完之后发现哪些字比较难读、字音需要注意的,就跟你的同桌互相提醒。听清楚了吗?好,开始自由地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研读古诗,在自读自悟中相交切磋、在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并找出自己认为在读的时候容易读错的字。在检查初读情况时,教师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9.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谁来提醒大家?

生1:我觉得“傲”字要注意。

师:那就请你当小老师带读一下吧!

生2:傲。(全班跟读)

师:好,还有吗?还有谁想提醒我们?

生3:“犹有”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个是第二声,一个是第三声。

师:哦,这两个字在一起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发音是吗?好,也请你带读一下吧!

生4:菊残犹有傲霜枝。(生齐读)

师:我们的小老师真细心,这么难读的字都注意到了,还有几个字老师也想提醒大家注意。(出示带拼音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拼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读准了字音相信整首古诗你们会读得更流利。谁来试试?(生读)

师:哎哟,真是字正腔圆啊,我们一起来表扬她!青蛙青蛙表扬她!

生(齐):呱呱呱!

师:还有谁想读?好,请你来!(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5:他没有停顿。

师: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生6:没有。

师:哪个字音没有读准?

生7:“菊”读成了第一声。

师:你听得真仔细!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我们一起来解读古诗吧!老师读每行诗的前四个字,你们接后三个字,好吗?

师:荷尽已无——

生8:擎雨盖。

师:现在我们把角色换一换,你们读前面的四个字,老师接后面的三个字,好吗?(师生接读)

师:瞧,读着读着,诗的节奏就出来了,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节奏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优美的古诗是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二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还不太能理解,因此教学通过师生接读的方式,将诗歌节奏无痕地教给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二)整体感知,进入画面

师:瞧,诗人苏轼用短短几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呢?拿起笔在书上圈一圈。

师:你都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1:詩中写了荷叶。

生2:还有菊花!

生3:还有橘子和橙子!

师:你全部找出来了,谢谢你!

(三)咀嚼品读,感悟诗情

1.师:苏轼是怎样将这些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写荷的这一句,请一名同学读一读。听的同学请注意了,一边听他读,一边展开想象:在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本环节通过看、听、闻,动用身体的各个感官来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准备好了吗?读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来,开始。

生1: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谢谢你为我们带来这么好听的朗读!还有谁想读?

生2: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谁来说说,他们在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3:荷叶都谢了。

师:你呢?

生4:我仿佛看见荷叶都枯萎了,荷花凋谢了。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啊!

师:诗中的哪一个字让你们想到“枯萎”呢?

生5:尽。

师:你真棒!(板书“尽”字)“尽”字在字典里是“完了,尽头”的意思,在这句诗里表示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枯萎了。

师:在你的印象中夏天的荷叶是什么样子?

生6:夏天的荷叶很美丽。

师:形状呢?

生7:圆圆的。

师:颜色呢?

生8:绿绿的。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想起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荷叶圆圆》,说荷叶圆圆的,小水珠把荷叶当成它的摇篮,小鱼儿把荷叶当成是它的凉伞,诗中哪个词是指遮雨的伞呢?

生9:擎雨盖。

师:平时下雨天我们撑的伞跟小鱼儿挡雨的伞是一样的吗?

生10:不是,小鱼儿挡雨的伞是荷叶。

师:对了,擎雨盖在这里就是指荷叶!我们一起去夏天的荷塘欣赏美景吧!(出示视频)池塘里的荷叶大大的,荷花开得无比娇艳,一阵风吹来,它们摇摇摆摆像在跳舞呢。它们的样子倒影在湖水中显得更美了。快看,这是什么呀?还有什么呢?

生11:小青蛙,小蝌蚪。

师:是啊,它们在夏天的荷塘玩得可高兴了!夏去秋来,荷花怎么样了?荷叶呢?(出示图)到了深秋,又变成什么样子?慢慢地凋谢了,荷叶也枯萎了,这躲雨的盖子也没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12:很伤心。

师:为什么伤心呢?

生13:因为荷叶枯萎了很难看。

师:你能带着难过的感情读一读好吗?

生14: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我不仅从你的声音听出你的难过,还从你的表情看出来了。来,全班一起带着感情读一读!

生15: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当我们伤心、难过、惋惜的时候,我们说话的声音会怎么样?

生16:低沉。

师:那我们就带着低落的语气来读一读。

生17:荷尽已无擎雨盖。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加以音乐视频渲染,让学生自由想象,一边欣赏景色,一边吟咏古诗,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通过观察夏天的荷塘和深秋的荷塘,学生自己提炼出语言来表达感情,并用适当的语气进行吟诵。

3.师:到了深秋,菊花又是怎么样了呢?我们来读一读这行诗。

生1: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菊花怎么样了?诗中用一个字告诉了我们。

生2:残。

师:什么样的菊花,我们称为残菊啊?

生3:花瓣谢了枝还在的菊花。

师(出示完整的菊花图):这样的菊花叫残菊吗?

生4:不是。

师:那这样的呢?(出示不完整的菊花图)花瓣为什么会掉呢?这跟诗中的一个字有关,(出示“霜”字)读一读。

生5:“霜”。

师:你们见过霜吗?在哪见过啊?

生6:我在加拿大的冬天见过!

师:你去的地方可真远啊!不用跑到加拿大,我们这里也有!在深秋的季节里,每天早上起来,我们会在草丛里看到这样的画面,树叶上白色的是霜。有一个地方你们肯定见过,你们家的冰箱、冷冻室里,你摸到过吗?(生:摸过)冷不冷?在这么冷的天气里菊花受得了吗?(生:受不了)花瓣掉落了,天气越冷掉得越多。所以它不完整就成了——残菊。

师:菊花残了是不是就屈服了呢?

生7: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没有?

生8:菊花凋谢了,可是它的枝还在。

师:你们看,风霜中菊花挺立着身子,展现着它的风姿,在这么冷的天里,连我这么大的人都抵挡不住寒风的袭击,这小小的菊花竟能受得住这般风寒。当我们看到这残败的菊花在冰霜中傲然挺立着,你难道不想夸夸它吗?

生9:你真坚强。

师:我听出了你对菊花由衷的赞美。

生10:你真勇敢。

师:有了你们的赞美,这菊花枝仿佛挺得更直了。不仅你们赞美它,菊花以它坚强的傲骨赢得了文人墨客的由衷赞美!(出示扩展诗句,师配乐引导读)唐朝诗人元稹这样赞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白居易这样赞叹——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宋朝大诗人苏轼这样赞叹——

生11:菊殘犹有傲霜枝。

师:深秋了,菊花的花瓣都已经凋谢了,而它的枝还傲然挺立着,我们不禁感叹——

生12: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风霜压不垮,严寒它不怕,那种生命的力量实在让人忍不住发出赞叹——

生13: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菊花挺立着一身傲骨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你难道不想从心底高声赞叹吗?

生14: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是啊,荷已尽,菊已残,苏轼用短短14个字就把自己对荷的惋惜、菊的赞美描绘在我们眼前。来,让我们带着感情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

生1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荷花尽了,满塘凋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菊花残了,但是它的枝还迎风挺立着又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来,再来试试!

生1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这就对了,谢谢你们的朗读让我体会到了诗人的感情。

【设计意图】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诗情,三个回旋式的吟诵让学生深切体会菊花的坚持与不屈。

4.师:它们的凋零是不是带走了深秋无尽的美景呢?诗中还提到了什么景物?

生1:课文中还说了橙子和橘子。

师:诗中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橙子和橘子的?什么样的橙,什么样的橘?

生2:黄色的橙子,绿色的橘子。

师:黄、绿都是讲什么的?

生3:颜色。

师:对,颜色。为什么从颜色这方面来写呢?橙子黄了,橘子绿了,说明它们都已经——

生4:成熟了。

师:黄澄澄的橙,剥开了尝一口是什么味道啊?(甜)剥了橙子的手,你闻闻,什么气味啊?(香)

师:是啊,它们的口感、气味都特别惹人喜爱。然而在这深秋时节,成熟的不仅是橙子、橘子,还有很多很多水果都成熟了。你们都知道哪些啊?

生5:苹果。

生6:葡萄。

生7:梨。

师:让我们到果园去看看吧,再到田野去瞧瞧吧。(出示丰收图,欣赏)

师:看着这丰收的美景,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8:开心。

生9:激动。

师:把丰收的喜悦带进这句诗中去!读!(幻灯片出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生10(大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师:声音很大,表情还没到位,当我们感到开心、喜悦的时候,我们的表情是怎么样的?来,带着表情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11(很大声而且面带微笑):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四)升华诗意,语言拓展

5.师:橙黄橘绿让我们体会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还有很多美景值得我们去赞美呢,你能换一个词说说吗?

生1:正是秋高气爽时。

师:你真是位小诗人啊!你要是能把第一行诗连起来就更完善了,再来一次好吗?

生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秋高气爽时。

师:真棒!青蛙青蛙表扬他!

生(齐):呱呱呱!

师:还有哪位小诗人也想说说?

生3: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大雁南飞时。

师:运用到了《识字一》里面的词语,不错!我们学习、积累就是为了运用。

生4: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瓜果飘香时。

师:棒!还有谁想说?

生5: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苹红瓜绿时。

师:哎哟,现场编的呀!掌声呢?(生热烈鼓掌)

【设计意图】在导入本课时,我们通过图片对四字词语进行巩固,在这个环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可以填入的四字词语。原来,四字词语不仅可以用在平时的写话训练当中,还可以在写诗的时候借用。有的学生是当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现场新编了一个四字词语,虽然想法稚嫩,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6.师:菊花的坚强,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它沉甸甸的收获,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是啊,苏轼这位大诗人就是想用深秋的景象告诉刘景文,不要光看到荷尽菊残的萧瑟冷落,还要看到橘黄橙绿的生机与活力。刘景文啊,你哪怕是年纪再大,也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仍然可以大有作为。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回顾全诗与之前简单介绍刘景文的教学环节相互辉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写这首诗送给刘景文的目的。

7.師:你们会背了吗?会背的同学起立,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背一背这首诗吧!(生起立、齐背)

师:太棒了!感谢你们这些小诗人!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用真心去赞美!(下课之后你可以继续当小诗人讲给你的同学听,回家之后还可以把你作的诗送给你们的父母)

四、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一组课文赞美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古人写秋总有萧瑟悲苦寂寥之感,但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一反悲秋的基调,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前两行赞美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后两行用丰硕果实之景表达了苏轼对刘景文的鼓励。学习本首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在教授这首诗时,由于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孩子,笔者把教学目标定为:读准要认的10个生字,写好生字“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本课教学中比较出彩的地方是:前一个单元学过很多与秋天有关的四字词语,教师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与秋天有关的四字词语,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复习巩固之前《识字一》的知识,又为最后的拓展训练做准备,让学生体会到四字词语不仅可以用在平时的写话训练当中,还可以在写诗的时候借用。

不足之处是笔者对于生字词的教学还不够扎实,应该在字形的记忆和字词的理解上多花点时间。为此,今后如何在教学中,让教学更好地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把握教学容量,是笔者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注:本文荣获2013年广西小学语文研究与应用基地学校课堂教学(市级选拔)评比一等奖。

猜你喜欢

反思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