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的“读写结合”策略

2019-10-25梁秀琼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续写改写仿写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课堂的“读写结合”策略,即指导学生“读懂”,教学生仿写;指导学生“会读”,教学生改写、续写;指导学生“读透”,教学生会写等。

【关键词】以文为本 仿写 改写 续写 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47-02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读懂”“会读”到“会写”,而好文章自然就是最好的阅读教学范例。可见,阅读好文章对“习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以文为本,指导学生在阅读后进行仿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等练笔,让学生亲历从“会读”到“会写”的“读写结合”过程,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一、指导学生“读懂”,教学生仿写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能充分借助文本,挖掘文本的写作方法,从引导阅读到指导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快就会获得提高。阅读是积累素材、为习作奠基的有效途径,仿写是练习写作的起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懂”文章,并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将阅读时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习作写作中。

例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句式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感情充沛强烈,很适合朗诵和仿写。特别是诗歌的第二节到第六节都是以“我们爱你——”起句,从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等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在该诗的教学中,笔者详细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节到第六节,先通过课件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等词语,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以往旅游的感受,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学生对这首诗有一定的感受后,再指导他们朗诵。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这两句读得轻柔些,突出景物的静态美;“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这一句读得神秘些,突出景色的变化多端,“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读得高亢有力,表现母亲河的恢宏气势。在学生充分读懂全诗的基础上,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仿写素材:除了诗歌中描写的“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傣家竹楼”等,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学生一听,马上列举出很多:贵州黄果树瀑布、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海南三亚……笔者紧接着又问:我们家乡有没有这样的风景名胜呢?这个问题又引发学生新一轮的积极发言。在学生畅所欲言后,笔者要求他们先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两个景点,仿照诗句“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写一写。当学生领会诗句的结构和造句特点时,再让他们自主挑选一小节内容,以“我们爱你——”起句进行仿写。于是,学生从家乡的景色、物产开始仿写:

“我们爱你——

八寨沟的葱葱郁郁,

三娘湾的古朴灵动,

七十二泾的清丽恬静,

五黄岭的钟灵毓秀。”

“我们爱你——

荔枝的清甜,

红椎菌的醇香,

青蟹对虾的新鲜甜美,

坭兴陶的古拙精湛。”

……

学生读懂了《我们爱你啊,中国》,仿写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的仿写练习,既拓展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培养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实现阅读教学的情感目标。

又如《广玉兰》一课,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首尾呼应,描写了同一棵树上广玉兰不同阶段开放时的不同形态。教学这一段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二句到第六句,在读中感受、想像花苞“含羞待放”时的“鲜嫩可爱”,花儿刚刚绽放时的“香气四溢”,花朵完全盛开时的“甜美纯洁”,花瓣凋谢后的“顽强不屈”。当学生完全读懂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特点,笔者要求课后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记录好观察到的情况,然后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采用“总—分—总”结构,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植物的特点细致地写下来。一名学生观察了茉莉花,然后进行这样的仿写:

一大片茉莉花,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堵花墙。有鼓鼓的花苞,饱胀得将要裂开一样;有半开半合的花朵,绿色花蕊羞答答的,欲露还休;有完全盛开的花朵,层叠的花瓣洁净高雅,香气四溢,令人如痴如醉。热热闹闹开过后的茉莉花朵会迅速变黄,可香气却毫不含糊,仿佛要为它短暂而璀璨的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啊,我爱这美丽纯洁的茉莉花!

学生“读懂”了《广玉兰》,因此,写出更多像“广玉兰”一样的花。可见,优秀的文本,是学生练习仿写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指导学生“读懂”文本。

二、指导学生“会读”,教学生改写、续写

所谓“会读”就是“会读书”。“会读”重在“读”,“读”是为了“悟”,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悟出一些道理,内心有所收获,或者有所启发,都是“会读”的功效。然而,许多小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技巧都欠缺,经常读书时心不在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甚至读完之后就抛之脑后,这些都是不会读书的体现。不会读书,无法领会文中精髓,一些写作的技巧、表达的方法、语言的运用自然无法迁移到习作训练中。

改写、续写是习作训练中比较常见的形式。改写的要求是忠于原作思想内容基础上,改变其文体、人称或语体等,如将诗歌改为故事、将小说改为剧本、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等。续写是“给材料作文”,基本要求是抓住材料的关键点,并能适当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实际去扩展故事情节,丰富故事内容。要做好改写、续写,首先需要认真阅读原作,准确领悟文章思想、人物情感、故事主线等元素,才能进行忠于原文的改写或续写。

例如学习有“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之称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笔者先引领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得以彻底平复,不禁大喜若狂,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一气呵成写出这首诗。教学中,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诗人或是拨云见日、或是劫后重生、或是重整旗鼓的思想感情。经过一番阅读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将这首诗改写成叙事的现代文。因为学生学习原作时已经读懂了诗的内容和内涵,改写时便能抓住诗背景和诗人狂喜、兴奋、期待等感情,他们改写出许多小故事,故事中或体现了诗人的归心似箭,或表现诗人的喜極而泣,或者重现诗人悲伤的回忆,等等。

除了从文中字面捕捉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基于这种情感进行改写,还可以根据文意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而根据想象进行改写。例如教学《如梦令》时,学生理解词意后,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词人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荷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经过笔者的想象引导,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许多有趣的画面,也领悟了词人着急归家、醉后迷糊的心境。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进行改写,不要拘泥于词句的解释。一名学生是这样改写的:

红日西沉,晚霞给溪亭镀上了一层金色。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只有一位年少的女子还在这里流连,迟迟不肯离去。她脸颊绯红,现出微醉的神色,一定是刚刚畅饮过美酒,酒意未消。而让她如此陶醉的,除了美酒,还有眼前这迷人的美景。夕阳洒下最后一抹余晖,她的游兴方尽,于是划着小船返回。湖上娇艳的荷花亭亭玉立,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抚摸着她的长发,也吹动着她的船。她情不自禁地荡起双桨,向前划去,谁料,船不知不觉中划进了荷花深处,天色已晚,她内心着急,用足力气划动船桨,激起层层水花。突然,四周响起了阵阵扑簌簌的声音。她环顾四周,原来是沙滩上栖息的水鸟被船惊动飞起,她不禁哑然失笑。

现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写得或含蓄隐晦,或简单明了,或语意未尽。教学这样的文章,可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让学生把描写简单的地方补写详尽,把描写含蓄的地方进行扩写,把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像与拓展,这样能更好地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爱之链》一课,许多场面描写生动感人,如“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乔依妻子悉心照顾老妇人”“老妇人给乔依妻子留下一些钱”等,作者紧紧围绕“爱”的主题,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想象乔依和老妇人告别的场面,提示学生:此情此景,你还能想象到哪些优美的、情意浓浓的画面?有学生说:“乔依和老妇人还会说些告别的话。”“乔依和老妇人分别时都是悲伤的、不舍的表情。”“他们分别前轻轻拥抱了一下。”……如此,抓住文章的感情线指导学生阅读原作,学生很快就能以“乔依醒来……”为开头,运用想象的手法续写一段话。有了前面的感情铺垫以及阅读理解,学生续写时既注意了故事情节的延续性,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进行描写并加以适当的环境描写,还注意了“爱”的主题的升华。

可见,指导学生“会读”原作,真切感悟原作的中心思想,学生写作时便能“文思泉涌”,改写、续写的效果就更好。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改写、续写,都要处理好原文和改写文、续写文的关系,既不能偏离原文的意思,又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像,使文章经过改写、续写后更精彩。

三、指导学生“读透”,教学生会写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是写的基础,读书所得的启发、技巧,便是写作的工具、材料。由此,想要学生写好习作,务必先做好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读透课文。

读透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读书过程的所思所想所感都记录下来,形成读书笔记,能够加深记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多写读后感,可以让阅读变得更深刻、更有意义。

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读懂全文后,笔者随机提问:“为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情呢?”问题提出后,笔者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周围的人当中举出具体的正反面事例来,深入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从小坚持练习书法,所以现在被称为‘小小书法家。”“邻居张伯伯坚持每天早起锻炼,所以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康。”“我六岁就开始学钢琴,但练琴太辛苦了,我没有坚持,所以没有收获。”……对此,笔者接着问:“同学们都有坚持做事成功,或放弃最初想法的经历,能不能把你们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呢?”在笔者趁热打铁的诱导下,学生以生活为依托,有感而发,有感而写,读后感一气呵成,练笔的成功率很高。可见,学习课文时,读透文意,拓展文意,然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迁移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都大有裨益。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需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模仿的典范和创造性练笔的机会,就能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融合,学生的读写能力自然能在练笔中不断提高。

作者简介:梁秀琼(1974— ),女,广西钦州人,大学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钦州市第四小学科研处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責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续写改写仿写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创译的本质与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
续写,点亮课堂
基于兴趣培养的续写和改写方法探研
教材为本 以读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