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2019-10-25何新怀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调查留守儿童

何新怀

【摘要】本文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结果及情况分析,论述有效开展教育的策略,提出要探索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评估与监控办法,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探索“同伴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民族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14-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现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照顾,留守儿童容易滋生孤獨感、自卑感,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在民族贫困地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本文主要针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快速增多,进一步加速了农村留守学生的形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电视、广播等媒体对农村留守学生的种种问题进行大量的报道。教育部曾专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动员各界共同努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因为风俗习惯、人文地理有较强的地域性,同样教育也有地方特性,本课题研究重点是民族、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以我县新福镇、镇龙乡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留守儿童为对象,探索适合本区域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模式。新福镇、镇龙乡属横县地处相对偏僻的山区地带,经济和交通落后,群众与外界交流不多,这两个乡镇又是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群众相对集中的乡镇,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非常符合本课题研究方向。

本课题主要研究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家长监护和关爱、缺少亲情照顾、对外交流语言存在障碍、需要培养独立学习和生活意识,学校和家庭如何找到更为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使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文化学习、行为习惯、心理和生理成长等各方面有更好的获得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符合国家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二、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取得第一手真实材料,课题研究组成员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区域实际和课题研究的需要精心设计问卷、开展调查。2017年秋季学期,新福镇有初中2所、村委小学12所,教学点13个,义务教育学生5107人;镇龙乡初中1所,村委小学1所,教学点6人,义务教育学生696人。课题组在新福镇、镇龙乡选择有代表的新福镇第一初级中学、新福镇中心学校、新福镇三阳村委小学、新福镇彭岭村委小学、镇龙乡初级中学、镇龙乡中心学校共6所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活动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发出调查问卷864份问卷,收回问卷838份,有效问卷820份,其中留守学生393人,占47.9%(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超过50%);非留守学生427人,占52.1%。课题组着重从儿童成长的几个重要指标,对留守儿童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得出的数据列表统计如下。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调查数据表

三、调查情况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调查反映的情况比较符合我县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特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能力不尽如人意。

(一)沟通能力差

调查中发现,学校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与别人沟通能力不强,占85.5%;极少和教师交谈,占81.7%;极少和父母沟通,占70%。在民族贫困地区,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多在交通不好的山区,而且语言存在差异。长期以来,群众与外界交流不多,相应地儿童也很少有机会与别人交流。长期以往,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善与人交往的特征,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自然受限。到学校之后,也容易形成不喜欢与人交流的个性。

(二)学习能力差

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好的,占86.2%;找不到学习方法的(如自我预习、上课认真、作业及时完成等)基本在70%~80%。留守儿童的父辈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环节比较薄弱,不会指导孩子学习,孩子难以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到了学校之后成绩相对差一些,觉得自己学习没有什么优势,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自己学习方法。

(三)生活自理能力差

相对其他调查指示,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稍好一些,认为自己独立自理好的占到了31.3%,原因可以理解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多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很多事得靠自己,形成较强的生活独立能力。但也存在一些情况,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经济条件比以前会更好,父母会以经济的形式补偿孩子,孩子反而不用做什么农活,家务也多由爷爷奶奶来完成,自身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

调查中发现,儿童认为能够较好控制自己情绪的只有16.8%。这也比较符合义务教育中小学生的特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而且留守儿童往往存在胆怯和自卑的心理。这需要从学生年龄和学校实际探索较好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学会认清事实、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欣赏他人,也学会欣赏自己、包容自己的不足,与别人融洽相处,学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行为习惯差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只有17.3%,这与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有较大的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很少在家,很少和孩子在一起,家庭教育缺乏方式方法,他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而有一半的留守儿童极力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鼓励,得到参与活动和锻炼的机会,同时期待父母更多的关心。

四、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应该开展有效教育的思考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我们有责任对他们倾以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实现教育获得感。

(一)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评估与监控办法

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的品德修养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在成长过程心里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也是对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些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往往就是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智力正常,自我意识明确;二是情绪稳定,乐观;三是意志坚强,自我约束;四是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五是个性健全,自我悦纳。因此,在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开展有效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要探索对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评估与监控办法。一是建立留守学生相关管理制度,对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提出严格、细化的要求。如《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和联系卡制度》《留守儿童家访制度》《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制度》,等等。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和咨询体系。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教学体系,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三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联系记录卡,记录留守儿童在校的特殊表现,记录教师与家庭交流有关事宜,构建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亲情网络。四是对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调节能力,可分别采取团体咨询模式、个别辅导模式、活动辅导模式、教学辅导模式,对留守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辅导。

(二)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有效教育模式

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把学校教育向社会拓展、向家庭延伸,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实现良性互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学校要从顶层设置作安排,学校德育处、共青团(少辅处)、班主任、课任教师等都要分工合作,对留守儿童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倍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学校树立公平正气的环境,消除留守儿童的不良情感,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的强大引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自理、自强、自信心。班主任务必和课任教师、学生家长作充分信息沟通,共同发力;经常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如趣味运动会,篮球、气排球比赛,文艺演出,学科竞赛,与兄弟学校举办联谊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多方面给留守儿童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富有活力的育人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意志和自信心,激发对生活的热情,促进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家乡。

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如社区村委、关工委、团委、妇联以及法制、交通、文化等部门,在对学生进行交通、防溺水、用电、防火、防拐骗以及法制、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部门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全面监督引导,切实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问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的社会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同步并进,重要的是促使家长观念的转变,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要密切配合教师才能做好对孩子的教育,促使代理监管人提高认识,树立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利用微信、QQ、电话、“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家长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互访活动,充分交流学生在家庭、学校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同协商今后教育学生的步骤和方法,做到互相协调和配合,确保教育成效。

(三)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同伴教育”新模式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有着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以同辈为主要对象,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同伴在指導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或掌握游戏规则时,有着成年人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同伴互助学习就是这种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同伴互助学习对于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伴教育要求学校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儿童(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地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再由他们有目的地向受教育的留守儿童传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同伴教育”内容可以是生活和劳动技能、心理调节、文化学习、行为习惯等。“同伴教育”的实施应该是在教师的规划之下,有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要密切跟踪,杜绝负能量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评估成效、调整计划。

做好对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不断研究新事物的发展,着力寻找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才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时代。

【参考文献】

[1]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

[2]付光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薛坪镇果坪中心小学为例[J].基础教育,2012(4)

[3]张宏宇.经济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调查留守儿童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