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行”“雅学”好习惯培养策略

2019-10-25黎泽红

广西教育·D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习惯笔者班级

黎泽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据笔者多年小学教育经验,小学阶段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比学习任何其他知识都重要。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让学生终身受益。在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我校特别重视发挥班级管理的主渠道作用,倡导“从课程突破,用活动推进,以班级创建为载体”,努力开发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生命化教育班本课程。笔者认为,这类课程应是将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全生命的各种班级活动课程化,清晰地展现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基本的育人策略或方法。作为一名有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班主任,笔者基于学校“健雅”文化内涵,在班级文化创建中明确提出了“健雅双修,让生命之花自然绽放”的理念,以《柳石路第二小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标准》为指引,以“十个好”为主要修习内容,将正面教育引导与评价导行相结合,构建起我班班级管理的“健行”“雅学”新常态,引导学生以“十个好”为目标,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表现出外表优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儒雅风采,让“生命之花”自然绽放。

一、注重评价导行,通过常态化的教育激励,护航学生“健行”“雅学”

所谓“健行”,从字面理解便是“健于行”,侧重行动力。学生的好习惯培养必然是要“见于行”且“健于行”才算是达成了目标。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具有某种天生的能力,例如感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等,这些能力是个体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能力,称之为低级心理机能;在儿童与成人或更为成熟的同伴交往中,这些基本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更为高级、复杂的认知功能,如观察(有目的地感知)、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等,称之为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往在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的发展主要通过与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进行社会交往而获得,这便是其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认为,在学校,班级是个小集体、小社会,班级活动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是发展学生高级心理机能,培养学生“健行”能力的重要渠道。

(一)用“好习惯星”引导全体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毋庸置疑,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十分重要和必要。笔者厘定了如下六个学习、生活习惯,作为低段学生好习惯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一是培养学生规划时间的良好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收拾、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三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四是培养学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五是培养学生承担家务的良好习惯,六是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根据低年段学生争强好胜、喜欢老师表扬的特点,笔者在班级管理中设置了一个“好习惯星”奖励项目,并依据好习惯培养的目标、内容和学生成长的年段特点,设计了详细的奖励条件,引导学生在行为上逐渐跟进。这些奖励条件会随着学生的年段增长而适当调整(如表1、表2),操作中要求家长配合——每天为自己孩子填写该表,再交给班主任检查裁定。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养成的,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培养周期,于是笔者为“好习惯星”设计了一个“成长序列”:连续5天得“优”等的学生,可以在表上印一枚“好习惯星”印章;获得4枚印章,就可以换取一块“好习惯星”奖牌;获得4块奖牌,就可以颁发一个“好习惯星”奖杯。

在笔者的心中,裁决是否给予学生奖励既有客观标准(见表注),也有“灵活掌握”的空间,这个“空间”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操作要领是基于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能力和自制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为了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如果一段时间内学生不能连续5天得“优”,那就变通为累计10天得“优”,只要达到这个累计10天得“优”,就能获得一枚“好习惯星”印章。这样的设计,依然为了评价导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希望、树立信心,有积极进取的愿望并在愿望支配下不断进步,让学习和生活习惯慢慢变好、越来越好。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好习惯星”的奖励不是为了刺激學生之间的差异,导向互相竞赛,而是为了引导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真实成长,让学生的“生命之花”自然绽放。

“好习惯星”评比表中的项目数和项目内容会随着年段的上升作出变化调整,要求不断提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奖励条件(如表1)是小学生成长的基础;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共一张表,相比一年级上学期,多了一个有主题的“说话”项目,且“整理物品”项目不再细化具体内容,课外阅读提出了“不少于30分钟”的具体要求,总评得优的条件增加了2项“好”、变成了10项以上“好”;二年级下学期的奖励条件中,项目数量与一年级上学期相同,只是项目内容发生了变化、调整,也就是说,即便是相同的项目,要求也有了明显提高(详见表2)。

经过小学低段两年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原来在家做事拖拉、磨蹭的孩子,动作慢慢加快了;原来不爱阅读的孩子,慢慢喜欢阅读了;原来被家长盯着练乐器的孩子,会主动练习乐器了;原来在家从不做家务的孩子,渐渐学会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班级的教育引导和同伴的影响下,通过家校双方的齐抓共管,几乎每个学期,我班都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至少一块“好习惯星”奖牌。这块奖牌对于学生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也是一份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肯定。

除了学期中的“好习惯星”评价导行,笔者还会在寒暑假期间有所侧重地对学生的假期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等做出一些导向性规划和设计,比如让学生在假期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好每天的学习、生活计划,认真完成作业,坚持阅读和体育锻炼,坚持诵读经典和写毛笔字,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此保持假期生活张弛有度,好习惯养成不懈怠等。

(二)用“星”“王”目标引导学生“雅学”向上、培植自信,激励“生命之花”自然绽放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的好习惯养成教育开始转向“雅学”能力培养,于是笔者设计了花样繁多的“雅学星”,激励学生“雅学”向上、培植自信,促进学生生命之花自然绽放。“雅学星”中包含了许多“星”“王”目标,有“课堂之星”“阅读大王”以及各种各样的“每周一星”(如“才艺星”“书写星”“文明星”“体健星”“安全星”“创意思维星”“实践星”)。笔者为每一种“雅学星”的成长设立了具体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表3为家庭学习“雅学星”衡量表。

“雅学星”的评价方式和“好习惯星”的评比相似:连续5天得“优”等的学生,可以在表上印一枚“雅学星”印章;获得4枚“雅学星”印章,就可以换取一块“雅学星”奖牌;获得4块“雅学星”奖牌,就可以颁发一个“雅学星”奖杯。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笔者将要求调整为一个月累计12次得“优”便可以获得一块“雅学星”奖牌,并获得“满足一次心愿”的特别奖励。学生进入到中年级以后,学习任务逐渐增多,加上之前已经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雅学星”的衡量项目便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特别加上了英语的“读”,以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各学科学习的质量。

众所周知,学生在性格和心智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之间的心智差异较之中学更有“空间”。唯其如此,教师更应伏下身来,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个性的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学会挖掘自身潜能,并创造条件和机会,促成其“生命之花”自然绽放。因此,笔者所规定的以上“星”“王”标准也不是“一刀切”。哪怕是针对同一个主题,笔者也会为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雅学”标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旨在引导每一个学生努力“雅学”向上,只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是否有进步、进步幅度有多大。比如在课堂发言和作业评价中,我班就没有统一标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他(她)认真对待作业,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就算质量比不上优秀的学生,也一样可以得到老师的“顶呱呱”印章以及“最佳表现奖”和“课堂之星”的鼓励。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向前迈进,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生命之花”的灿烂绽放。

二、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通过“雅教”,致力培养儒雅学子

我校生命化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外表优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儒雅学子。要想学生儒雅,学校的教育行为亦需具备儒雅气象,而班级儒雅气象的培育十分关键。

(一)营造班级墙壁文化,用“雅”的环境熏陶人

为了营造班级的“雅”环境,笔者精心规划布局教室内的墙壁文化,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都能育人,并能体现班本课程的文化特色。我班致力打造书香班级,倡导全体学生共同修习校本课程中的书法课程,因此我班的墙壁文化明显带有书画书香的气息:在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是“文雅”“儒雅”“典雅”“优雅”四幅字画;后面黑板的上方张贴了“笔墨纸砚”立体画,下方墙面张贴的是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宣传画;左右墙上挂“修德”“启智”的学生书法作品。整个教室中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孕育并蕴含着学生的生命精彩。

(二)设计好班会课和阅读活动,用雅言雅行影响人

班会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笔者精心设计每一堂班会课,教导学生何谓“健”、何谓“雅”。笔者以“走好路、吃好饭、睡好觉、上好课、写好字、读好书、扫好地、做好操、说好话、做好事”的“十个好”为内容,每周班会课进行一个“好”的主题教育,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做好、怎样才能做好,并每周针对一个“好”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周而复始;每逢传统节日,相机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如元宵节“快快乐乐闹元宵”童谣诵读会,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主题班会,重阳节“最美夕阳红”主题队会……同学们在这样的主题班队会学习中懂得了尊重传统文化,敬仰先贤品格,增进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间或利用班会课举办专题讲座,如“国学讲堂”、书法专题讲座、“节日礼仪”讲座、“青春期健康”讲座等。以上班会课活动重点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出具有我校特点的“健雅”形象。

为了带领学生共同创建书香班级,笔者努力营造班级中的读书氛围,在教室内设立了图书角,倡导用好学校的读书长廊,每个学期制定班级阅读计划,开展形式多样、全员参与的系列读书活动,鼓励学生与书为友,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审美情趣,让浓浓的书香伴随自己健康成长。本班读书活动的内容通常与同学期语文课程学习的内容相互整合,一方面使读书活动促进学科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科学习引导读书活动有效开展。

为确保读书习惯养成,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4010阅读”活动,即每天读书40分钟,与家长交流读书体会10分钟,根据家庭学习“雅学星”衡量表上填写的“诵读经典”情况,达到要求的都给予奖励,并授予他们“阅读大王”称号,为他们发喜报和奖品。我班“阅读大王”评比一学期开展一次,三年下来,班里从第一个学期的30人获奖便已经增至40多人获奖,90%以上的学生可初步养成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80%以上的学生能达到和超过规定的阅读时间,慢慢爱上了阅读。

(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校本、班本课程,用“雅”的课程塑造人

1.开设诵读国学经典班本课程,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开发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修养,使他们逐渐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品位。诵读国学经典是我班学生每天必修的“小课程”:每天清晨,全班学生提前15分钟到教室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晚上睡觉前再把当天要背的内容背给家长听。我们还不时以小队为单位展开班内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以赛促读、促背。该课程堅持四年,学生已经背完了《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每人还能背诵200—400首古诗词,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老师为他们颁发的荣誉证书。

2.修习书法艺术校本课程,修炼学生的儒雅气质。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它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学生们学习书法,不仅能净化心灵、驱散邪俗之气,而且可以提高审美修养。我班学生从一年级起集中修习书法校本课程,通常安排在我校每周固定的“课程超市”时间和我班的写字课时间。学生们在书法课上用心学习书法的历史,了解书法家的故事,学习汉字的笔画、结构和毛笔的运笔方法,晚上和周末另抽时间练习书法,静下身心,一笔一画临摹、背帖。浓厚的兴趣和勤奋的练习使我班学生的书法修习进步很快。2019年新年之际,我班学生在学校书法长廊面向整个城区举办了一次隆重的班级书法作品展,吸引了柳州电视台的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本着“生生有作品,人人得展示”的宗旨,这次活动我班共展出全班59人的书法作品125幅。修习书法让我班学生的儒雅气质得到了很好的修炼。

学生的“健行”“雅学”,辅以教师的“雅教”,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合作、分享、善良、感恩等良好个性品质得到了保护、激励和培养,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形成、发展。笔者相信,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全生命的育人理念,一定能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花自然绽放,并随着他们年龄和学识的增长开放得愈加绚丽多彩。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习惯笔者班级
班级“四小怪”
上课好习惯
老师,别走……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