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盆运动训练在脑血管病下肢偏瘫中的临床应用

2019-10-25杨翠玲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骨盆偏瘫

杨翠玲

作者单位:110101 沈阳,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康复科

脑血管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脑血管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尽管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患者恢复时间较长,通常预后不佳,甚至遗留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因此,在脑血管病偏瘫患者预后恢复中,临床往往比较重视康复训练。但常规的训练以被动、主动肢体活动为主,虽然可缓解肢体功能障碍,但是忽略了骨盆控制能力,即缺乏骨盆及其周围肌群训练,康复效果欠佳[2]。因此,为了提高患者预后恢复效果,应强化骨盆训练。本文以脑血管病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骨盆运动训练对下肢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4月沈阳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84例脑血管病下肢偏瘫患者。纳入标准:初发脑血管病下肢偏瘫;神志清楚且无语言障碍;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入组。排除标准:伴有下肢肌肉萎缩;伴有脑外伤和顽固性高血压;瘫痪病情严重(下肢肌力0~1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42例,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康复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措施,医院康复人员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进行理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待其病情稳定3 d后开展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摆动,先进行上下肢被动运动,以关节伸展、屈曲、旋转为主,随着病情恢复进行主动训练。前期以床上翻身坐起、坐位起立、床边站立为主,逐渐过度到步行训练,训练时间40~50 min/d,每周训练5~6 d。

1.2.2 康复组 在对照组基础进行骨盆运动训练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1.2.2.1 卧位练习 以仰卧位和侧卧位为主。①仰卧位:患者仰卧,双手抬高,交叉握住。屈膝屈髋60°,双脚贴于创面,左右手倾斜,护理人员辅助固定患者患侧足,指导患者左右摇摆骨盆,完成左右倾斜练习,适应后可进一步强化动作,进行左右旋转。10 min/次,2次/d。②侧卧位:指导患者下肢屈曲到最大限度,双下肢进行屈膝、伸髋活动,同时配合骨盆手法刺激,确定骶髂关节、髋关节和髂前上棘,上下挤压配合左右旋转,10 min/次,2次/d。

1.2.2.2 坐位练习 待患者病情恢复后,引导患者坐起训练,让患者坐在床边,足部触地,双腿自然垂下。指导患者将患侧腿抬高,缓慢放在健侧腿上方,随后慢慢回原位,反复练习,15 min/次,2次/d。

1.2.2.3 立位练习 指导患者双脚并拢,先进行左右移动,将患者肩部固定,指导患者将骨盆、躯干依次向左右移动3~4 m,随后进行前后倾斜。护理人员或家属辅助固定患者两腿股骨(主要是固定大转子),指导患者向前屈骨盆和躯干,屈90°,然后向后仰45°。最后进行骨盆各个方向的运动移动,训练20 min/次,1次/d。

1.3 观察指标运动功能评估: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该量表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0~4分,总分为0~80 分,分数越高代表功能越好[3]。平衡功能评估:采用Berg平衡量表(BBB);该量表评估条目包括由坐到站、独立坐、独立站立、双足并拢站、转身后看、单腿站立等;满分56分,分值越高提示平衡能力越强[4]。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LEFS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LE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LEFS评分均获得改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康复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BBB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BBB评分均获得改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康复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血管病患者多合并偏瘫问题,尤其是下肢偏瘫问题,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仍遗留功能障碍,不利于其日常生活,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因此在患者恢复过程中康复训练至关重要[5]。但常规康复以常规运动为主,虽能刺激机体功能恢复,但忽略了骨盆康复的重要性,患者平衡能力恢复不佳,长远而言不利于肢体功能恢复[6]。因此,我们在临床康复实践中尝试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骨盆运动训练,以期改善康复效果。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84例脑血管病下肢偏瘫病例,分为两组进行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而康复组在其基础上额外进行骨盆运动训练。结果显示,康复组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表1 对照组和康复组基础资料比较

表2 对照组和康复组LEFS评分比较(分)

表3 对照组和康复组BBB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分)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人在步行时,上肢交替摆动,会产生周期性倾斜和旋转,为了保持身体平衡,骨盆随之运动,机体骨盆运动能力对患者步行能力、平衡状态产生直接影响[7]。盆骨运动训练直接刺激盆骨周围肌力,增强兴奋传导,帮助下肢肌群恢复平衡状态,同时还可强化感觉信息传入,提高下肢控制能力,进而强化骨盆稳定性,提升其控制能力,对于脑血管病偏瘫患者,骨盆运动训练可纠正患者错误运动模式,帮助其建立正常运动模式,进而促进步行能力恢复[8-9]。而具体训练过程需注意循序渐进,卧位-坐位-立位过渡,卧位时以训练下肢分离运动为主,坐位时矫正异常坐姿,对髋膝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情况进行缓解,立位时则提高躯干肌肉控制能力,进而锻炼骨盆功能,促进下肢平衡与运动能力恢复[10-12]。

但值得注意的是,骨盆训练适合偏瘫早期运动功能较低时,此时人体躯干肌肉受双侧椎体束支配,仍存在相应肌力,可以支撑骨盆运动,运动训练直接作用于髋关节、腰骶椎间关节和关节周围肌肉,在双下肢、骨盆、躯干下部组合运动模式作用下,促进下肢运动功能能恢复,提高平衡能力,改善肢体偏瘫状况。

综上所述,对于脑血管病偏瘫患者,骨盆运动训练可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机体平衡机能,更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骨盆偏瘫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