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兴县磁窑沟北宋窑场与其烧造的瓷器

2019-10-25孟耀虎

文物天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圆唇窑场白地

文/孟耀虎

多年前,在收集山西古陶瓷资料的时候,发现有一类赭黄彩绘的瓷器,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介休窑器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并多方访问这类器物的持有人,大体知道它的烧造地点应该在山西西北部的兴县、河曲一带。还有黑釉斑的盘或钵、划花盘和碗、低温和高温的塔等一批器物,都来自山西的西北地区,并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几年来,一直有意查找这类器物的烧造地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图一 兴县磁窑沟

图二 坍塌的民国窑炉

图三 民国或略晚的窑炉

2012年夏天,经过筹划,在当地几个文物爱好者的帮助下,终于在兴县调查发现了该窑址。窑址采集到的标本虽然有限,但解决几年来的疑虑和应证以往的看法,还是没有疑问。这要算是近些年于我来说最为舒坦的事了,每每想到,总是心意惬然。兴县窑址发现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流散国内外的那些藏品由此可以找到其生产的窑场。

2012年6月,去磁窑沟调查时,因为所驱之车为两驱,而那仅容一车通过的沟底积了很深的水,只好绕道而行,却还是路不能行。只好置车半路,步行而入。走了几千米的山路,在大家的努力下还是如愿找到了窑址。当中,我们曾被雨淋,钻进半路的现代馒头形耐火窑炉中。从窑址返回时,天色已晚。

磁窑沟一带很是荒凉,本来不大的村子内静悄悄的,居住的村民不多。想要探访,也没有结果,无人知道这东、西瓷窑沟村的来由。当看到半山腰坍塌的窑炉时,以为就该是磁窑沟的物证。半山腰的窑炉不大,周围的堆积也很少,推测它的使用年代在民国或其前后。心想,如果是这个时间烧造陶瓷的话,这村子也没有多少年历史,也不是我想要考察的窑址。在沟底的路边有现代馒头形耐火砖窑炉,里面装满了坯子。据说是因环保部门的介入,这里不让用煤烧砖了,窑炉已经开始破败。在瓷窑沟的路边,有两个采料洞,从洞口看,是比较好的青坩土。矿洞的深浅不知,推测可能不是现代的采料洞,或需与半山腰的窑炉是同一个时期。茫然间,我们发现了第一片赭黄彩的瓷片,惊喜中,顿感亲切。我们找到了北宋的窑址,这是多年来我心所愿。

图四 白地赭彩钵,圆唇口、鼓腹、圈足,灰白胎。肩腹部画对称草叶纹两组

图五 白地赭彩钵,扁唇口内敛、鼓腹、圈足、灰白胎。肩腹部画对称草叶纹两组,器形较大

图六 白地赭彩梅瓶,圆唇、束颈、溜肩,深腹、圈足、黄白胎。肩腹部绘赭色草叶纹

图七 白地赭彩盘口瓶,残口可能为盘口、长颈、鼓腹、圈足,砖红胎。肩腹部绘赭色折枝牡丹花叶纹

图八 白地赭彩盆,方唇、斜腹、浅圈足,灰白胎。底部有抹釉涩圈,中心部位会赭色逗圈纹饰,腹部主题为囧字形草叶纹,辅助纹饰为简易式草叶纹

图九 白地赭彩盆,圆唇、斜腹、浅圈足。腹底赭绘对称两组四片草叶纹,底部主题为一鸟作觅食状

该窑址的堆积其实还不是很清楚,因为基本上都在地表以下。从并不宽阔的沟内考虑,可能规模不是很大。采集到的标本有白地赭黄彩(包括赭彩、柿黄彩等多种色阶)、赭色或赭地白彩、白地釉彩斑、白地酱彩、白瓷、黑瓷等品类,还有窑具、支具、钱币等。国内外公私收藏中有一些器物完全可以和兴县北宋窑址采集到的标本相对应。它们古朴而斑斓、简洁而大气,诠释了那时期山西西北部的地域人文与文化的风貌。

图一○ 白地釉斑盘,圆唇、斜腹微弧、圈足。灰胎。器内白色化妆土上涂施黑褐色斑釉,白色呈现海星状图案;器外无釉处为五星

图一一 赭地白彩提梁罐,弯梁、短直流、扁唇口内敛、鼓腹、圈足,灰胎。提梁及器外施白色化妆土,其上再施赭色化妆土,梁部、唇部、肩部白色化妆土点画弧线、直线圆点等几何图案,罩透明釉

图一二 赭色瓜棱执壶,直口、长颈,颈肩间设扳,短流,瓜棱鼓腹,圈足。灰胎。器外白色化妆土上再施赭色化妆土,罩透明釉

图一三 白地黑斑罐,唇口内敛、鼓腹、圈足。器外白色化妆土上施以黑釉斑块。英国英格兰·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照片由该博物馆的钟瑜平博士提供。藏品早年被收藏,定为金代

图一四 白地黑斑罐,圆唇、鼓腹、圈足,灰胎,腹部白色化妆土上施以连续黑釉斑块,黑白相应,别具一格

图一五 白地黑斑罐,唇口内敛、鼓腹、圈足,灰黄胎。外部白色化妆土上施黑釉斑块装饰。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片采自《世界陶瓷全集•12•宋》,小学馆

图一六 葫芦形执壶,颈肩之间设扳,另一侧肩部设短流,鼓腹,圈足。浅灰胎。白色化妆土上施透明釉

图一七 瓜棱罐,圆唇、束颈、深腹、圈足。透明釉有细碎开片。器身有瓜棱纹

图一八 白地赭彩盘口瓶,盘口、长颈、鼓深腹、圈足,浅灰胎。肩腹部位画赭色折枝草叶纹两组,做对称布局。 图片采自陈永志《内蒙古盛乐古城的考古发现》,《收藏家》2007年第7期

图一九 赭地白彩梅瓶,圆唇、束颈、丰肩、深腹、圈足,灰黄胎。器身唇口及外侧在白色化妆土上施赭色化妆土,在肩腹部绘白色草叶纹。这种装饰手法独具特色

图二○ 白地赭彩梅瓶,圆唇、束颈、丰肩、深腹、圈足。腹部赭绘对称草叶纹两组,每组由中间一叶左右两叶组成。器形浑厚朴素

图二一 赭色彩绘瓷塔,塔由五节组成。塔顶一层、塔身四层。塔顶由宝瓶式刹、六棱束腰柱、宝珠、屋顶组成,宝瓶下方的六棱束腰柱上题刻纪年文字。塔顶下承罐式第四层塔体。第三层中部圆鼓,贴塑3个人面,上部为仰盘式并设凸起的锥刺,顶端设围栏;下部为台阶式座。第二层为六棱塔身,设立柱、门、窗、斗拱、出沿瓦顶,上部有围栏。最下一层与设围栏、斗拱立柱、门窗。这种式样的瓷塔,是晋西北一带成熟的样式,或素或绘,或繁或简

兴县窑是目前为止可以确认的山西西北部地区古代窑场。在未调查以前,因检索出东磁窑沟、西磁窑沟之名,推测为晚期窑场,所以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一书中笔者将其标示为明-清。目前就流散文物显露的线索而言,还应当有其他的窑场存在,但现在还不能落实其烧造窑场的所在地点。在偏关县和神池县都有自然村落磁窑沟,极有可能也是较早时候的烧瓷窑场,需要以后的考古调查。

图二二 彩绘瓷塔,高86厘米。由五节组成。顶部为宝塔样,下承帽式座扣合于第四层的罐式塔身上;塔式顶与罐式身都是在胎体上施白色化妆土后在罩以赭色化妆土,分别用白色化妆土绘画出斑线和折枝草叶纹,最后罩透明釉。第三层中部圆鼓,贴塑3个人面且用赭色涂染绘画,上部成碗式,腹部也堆帖3个人面,下部成覆碗式座。第二层上部设围栏,其下为斜坡瓦楞屋顶,再下为立柱,门洞。底层顶边设围栏,下有立柱,葫芦式开光或门洞

图二三 贴塑人首罐,圆唇,鼓腹,圈足。肩腹部贴模制人面3个并涂染赭色化妆土,罩透明釉。3个人面为高浮雕,是有意要表现某些内容,目前还不能通译。图二一、图二二两件塔的构件上也有一样的贴塑人面。可以确认其和宗教信仰有关。此件罐,可能也是塔上的组件而非单独使用。浅灰胎致密

就兴县窑的烧瓷时间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墓葬资料可以应证。内蒙古盛乐古城出土的浅灰胎盘口瓶,可能来自兴县窑,可以作为兴县窑烧瓷的一个标志性器物。兴县窑采集标本也表现出它烧造在北宋时期的特征。有一件纪年瓷塔,从它的胎釉和绘画色彩看应当是兴县窑产品。在它的塔刹部分,有“天圣八年四月日记”的刻铭,为我们提供了烧造的直接时间证据。同一时期没有纪年的兴县窑瓷塔也有发现。天圣八年为北宋仁宗赵祯年号,时在公元1030年。依据这纪年塔成熟的烧造技术,兴县磁窑沟一带烧瓷可能还要早。由此简单的推测,兴县烧瓷的时间当在北宋早期晚些时候开始,延续至北宋末期。

兴县窑烧造的瓷器在胎质、胎色、釉水甚至器形上有自己的特点,特别表现在胎质和胎色上。胎质坚硬,胎色为灰色或黄白胎带灰色格调,与黄白胎器物共存。最能体现自己风格的还有绘画题材上的线条运用。这里主要是使用变异的草叶纹作为装饰,草叶的图案组成比较活泼,但线条在运笔上弯曲程度要小,相对于动感略强的北宋时期介休窑、交城窑而言显得规矩或硬直。介休窑和交城窑的草叶纹在线条上多运用比较弯曲的线条组成图案。而没骨法所绘花鸟的装饰手法,在北宋的介休和交城窑中到目前也没有见到。介休窑和交城窑同时期的器物多为黄白胎,胎质略显疏松。盘、钵之类白地釉斑装饰,在唐代的长沙窑、耀州窑已经出现,长沙窑更是在执壶、罐类等多种器物上使用。兴县窑此类手法的使用,或是受到历史上的长沙窑或耀州窑影响。历经一个多世纪后的兴县窑出现的这类釉斑装饰,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传承?需要更多的发现和更深层次的探讨。河南登封一带窑场也生产相似的白地釉斑装饰的盘类器物,可能也在北宋,并非有研究者认为的唐代。随着北宋兴县窑的发现,以往多数人不能区分同时期的介休窑或交城窑与西北地区窑场生产的这类有赭色画花的器物以及黑釉釉斑装饰的遗物的产地问题,将会逐步得到新的认知和理解。

猜你喜欢

圆唇窑场白地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Assembly集结号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白地霉不对称还原1-萘乙酮制备(S) -1-萘基-1-乙醇
热河窑场
利用白地霉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优化
不同植物性诱杀剂室内引诱圆唇散白蚁能力测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