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019-10-25厉宝华
文/厉宝华
纵观古今,金银器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通过对金、银的发现和认知,发明出多种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方法,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地传承、创新和发展,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金银器是以金、银等贵金属材料为主要原料,以浇铸、锻造、切削、錾刻、焊接、花丝、镶嵌、烧蓝、点翠、表面处理等技艺进行加工制成各类装饰品的工艺类型,包括摆件(图一)、器皿、首饰、壁件等。
金银器制作工艺是众多金属工艺中的一种,它脱胎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工艺。商周时期,人们一般将金、银锻制成片和丝,做成首饰装饰自己,古人称为“打作”。汉唐时期,人们广泛使用“锤揲”技艺来制作器皿、摆件、首饰等实用品和装饰品。这时已经开始采用锻制成型并使用錾子来辅助造型加工的完成。锤揲技艺弥补了浇铸制成的金银器物胎体厚重、消耗材料较多等不足。在传统手工锻造和錾刻时期,锤子和錾子是主要制作工具,此时人们将其称为“锤錾”技艺。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金银器制作有了锻压、切削、拉拔、精密浇铸等设备,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质量。
图一 丝巾盘子摆件北京工美金作工坊设计制作
图二商 金 箔虎形饰品
图三商 金 笄和金臂钏
图四 商 金耳坠
一 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
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概括来说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起源于商周
早期人们对金、银的认知和利用是从实用和装饰的角度进行加工制作的。商周时期的饰品,造型简单,器形相对较小,多为装饰品,如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出土的金片、金箔和金叶等。
在这个时期发现的典型金银制品中,有令人瞩目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罩、包金杖和金饰品。其中,金箔虎形饰品(图二),长11.7、高6.7厘米,重7.27克。锤打成型,遍体压印“目”字形的虎斑纹。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眼部镂空,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状。金虎呈半圆形,造型以简驭繁,气韵生动,表面花纹精细美观,錾刻的痕迹清晰可见,是商周时期的代表饰品。
1977年,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中晚期墓葬出土金臂钏一对、金笄一件(图三)以及金耳坠一对(图四),属于当时较大的器物,造型朴拙浑厚,含金量已经达到85%以上。其中金笄为浇铸成型,而金臂钏和金耳坠似锤打成型,金耳坠长3.4厘米,一端为尖锥形,弯成环形钩状,一端锤打成扁喇叭形。金臂钏是用直径0.3厘米的金条弯成环形,环两端锤打成扇面形而成。其制作工艺尚属简单的锻打方法,但是为今天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打下了基础。
商周时期,人们对于金、银的塑性即延展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个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称为“打作”。随着人们对于金、银材料性能的进一步了解,出现了贵金属退火处理的方法,即将贵金属材料或制品加热到一定温度,经保温缓慢冷却下来,从而降低贵金属的硬度,改善加工性能。
1982年陕西省淳化县出土的一对金耳饰(图五),呈扁平螺旋式。钩为倒V字形,一只长7.4、宽6.6厘米,厚0.04厘米,重10克;另一只长7.3、宽5.5、厚0.03厘米,重8克。耳坠锻制成型,薄厚均匀,很好地展示出黄金熠熠生辉的质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金银器物的制作工艺呈现出较大的南北地域性特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性格奔放,更喜欢用金银器饰品来打扮自己。如1979年内蒙古准格尔西沟畔2号匈奴墓出土的金耳坠(图六),长5厘米,重17.3克,环部使用较粗金丝窝制而成,下端有纽,坠饰用细金丝叠绕成筒状连缀而成,其中一个在筒体间穿入绿松石加以装饰。而中原民族多把金银器物用于装饰环境,以体现器物的完美与价值。可以看出,此时除了“打作”方法之外,已有了制丝、花丝造型和镶嵌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金饰品的普遍出现,银饰品也逐渐开始增多。相对于商周时期,此时的金银器物尺寸较大,且大部分为浇铸成型。如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金盏(图七),浇铸制作得十分精美,堪称这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之作。
此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大多用于青铜器的表面装饰,大量表面错金、错银的青铜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金银错,早期因使用金材料或银材料的不同而细分为错金、错银,后人将其统称为金银错。这种技艺是在铜器铸造时预留的凹槽内嵌入金、银丝或片,形成图样和文字,再经过打磨使器物表面平滑,形成美观的纹样。金银错纹饰用丝构成多样,有片状、线状和片线结合状等。古人使用手工方法先对凹槽进行凿錾加工,使凹槽内部变得较为粗糙,以便金银丝能够牢牢固定其中,但是凹槽的上边缘则要平整光滑,这样镶嵌打磨后的金银纹饰的线条才能齐平顺畅,并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图八)。此时有了锻制片材、丝材和凿錾的加工方法。
综上所述,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器物以青铜器为主,制作方法以浇铸工艺为主体,金银器制作工艺多用于一般性装饰上,制作出富有装饰效果的肌理。在此阶段,有了锻制、制丝、錾刻和镶嵌等技艺,金银器制作工艺已初见雏形,为其在汉唐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五商 金 耳饰
图六战 国 金耳坠
图七 战国 金盏
图八战 国 金银错带钩
2.兴盛于汉唐
金银器物在商周时期制作工艺相对简单,造型相对朴拙,经过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均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工艺水平较前期有了较大提高。到了汉唐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得到快速发展,金银器物不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达到了历史最多的水平,使金银器制作工艺脱离对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依附,逐步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由此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创新。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隋唐时期的金项链(图九),上端中央为凹雕一驯鹿纹的蓝色珠饰,两侧各有金环、金钩连接青金石饰和由28个多面金珠串缀而成的金项链。下端为一中嵌红宝石,周镶珍珠的卵形小金珠,两侧为内曲方形金饰及嵌珍珠圆饰各一对,金饰中心均嵌蓝色珠料,内嵌大块卵形青金石。此项链做工精细,色泽搭配考究,特别是镶嵌技艺十分高超。
图九 隋 金项链
图一○ 唐 鸟兽纹莲瓣金碗
图一一 唐 舞马衔杯纹银壶
图一二 唐 摩羯纹金花银盘
唐代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在继承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和借鉴了中亚、西亚等金银器发达地区的制作工艺特点,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影响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的外来文化中,粟特地区是主要来源之一。中亚粟特人在东迁以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中,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粟特金银制品大量输入中国,而粟特地区金银器的锤揲技艺也被广泛采用。锤揲技艺除了作为器物加工成型的方法,在表面装饰方面还采用锤揲与錾刻相结合的手段,使器物表面主体纹饰产生高浮雕的效果。有的银制品还采用鎏金工艺进行表面处理,使其极具装饰效果。
而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来自于波斯萨珊地区,其发达的金银制造工艺随着唐代与波斯萨珊的通使及广泛交流,逐渐传入中国。萨珊金银器的特点同样是注重金银器制作工艺的运用,在器物成型及主体纹样的造型方面均采用锤揲方式。具体来说,萨珊金属制作中常用的凸纹装饰方法对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技艺就是如今“胎模”锻造的雏形,即事先预制好阴阳胎模,将金、银片材放在胎模中间锤打成所需的造型。
由于粟特与萨珊地区锤揲技艺的传入,使得汉唐金银器制作工艺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唐代金银器制造业的繁荣。另外,因唐代社会上层贵族追求奢华的物质及精神享受,使金银器物在贵胄商贾与入居长安的外族中备受青睐,社会的大量需求同时也推动了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从而使得金银器制作工艺成为当时手工业中的独特行业。由于金银器制作工艺所用的材料以金银为主,器物均供皇家官府享用,为此,宫廷内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金银作坊——金银作坊院。
从金银器物的种类来讲,唐代以前多为各类装饰用品,而唐代则主要是以碗、盘、杯、壶、瓶等为代表的器皿。在汉之前,金银器物加工多以浇铸为主,材料消耗较大,工艺较复杂且费时费力,制作的器物胎质较厚。而锤揲、錾刻、拉拔等制作技艺则更能体现金银材料自身的美感,特别是更能发挥金银质地柔软、塑性良好的特质,因此锻造、錾刻等技艺逐渐成为金银器加工制作中的主流。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碗(图一○),高5.6、口径13.4、底径6.8厘米,碗外壁锤揲出两层相互交错的莲花瓣,上层每瓣内分别錾刻有鸳鸯、鸭、鹦鹉、鹿等异兽,周围配有花纹样;下层每瓣内錾饰卷曲的蔓草纹并配有云纹和鸟纹。从制作工艺上来看,碗的器形采用锤揲方法,即将可锻性金片直接锤打成型,现代工艺技术称之为自由锻造。金碗整体器形线条流畅,碗口规圆,莲花瓣凹凸整齐均匀。碗的表面采用錾刻技艺,錾刻出鸟兽纹样和鱼子纹底,鸟兽纹样的生动活泼和鱼子纹样的均匀排列,凸显出錾刻技艺的非凡。此碗可谓大唐第一金碗,是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杰出作品。
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传授与工匠技能的培养制度也较为完备。金银器制作难度较高,工艺复杂,因此对于工匠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在金银器制作过程中的操作,涉及器物立体的造型以及表面纹样的处理,对于工匠的造型能力与工艺经验要求很高。同时,金银器的制作也是艺术创作,考验工匠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的舞马衔杯纹银壶(图一一),主要采用了金银器制作工艺以及鎏金的方法。壶的造型及马的高浮雕装饰均为锻錾成型,工匠在锤揲壶体的造型时还兼顾马的造型与动态,圆雕与浮雕相结合,最终呈现出生动优美的舞马衔杯纹银壶,反映出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此壶采用了“胎模”锻造方法。
在北方游牧民族中,金银器制作工艺较之前运用范围进一步广泛,制作更加精美,出现了一些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异域纹样制品。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锦山出土的唐代摩羯纹金花银盘(图一二),高2、直径47.8厘米。纹样风格独特,民族色彩浓厚。银盘锻造成型,盘中纹饰先锻制凸起,然后用錾刻技艺进行精细錾刻完成,摩羯和金花纹饰栩栩如生。
唐代是金银器制作工艺成熟和兴盛的时期,主要有浇铸、锤揲、錾刻、花丝、切削、焊接、抛光、镂空、镶嵌等技艺,但在造型方法上锤錾技艺已成主流。由于这个时期金银器物的制作工具主要为锤子和錾子,故将锤揲技艺和錾刻技艺称为锤錾技艺。除锤錾技艺外,还有花丝、焊接、镂空、镶嵌等制作技艺,以及鎏金、戗金、抛光等装饰制技艺,这些技艺都使金银器制作工艺得以发展和成熟。
图一三 明 带托金酒注
图一四 明 金冠
3.完美于明清
明清两代文化发展总体趋于保守,金银器制作工艺制作一改汉唐时期的风格,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越来越浓厚。
明清时期的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愈发的精细化,制作技艺也愈发的高超娴熟。皇家贵族追逐奢华风尚,宫廷内专门设有皇家金银制造机构。宫廷造办不惜工本,使得金属工艺制品特别是金银器加工制作得极为细致精良、奢华富丽,许多器物综合运用多种技艺,如锻制、錾刻、掐丝、镶嵌、炸珠、累丝等,在造型与装饰中极尽工艺之所能。
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带托金酒注(图一三),壶身锻造而成,表面为錾刻纹样装饰。其造型新颖别致,制作工艺复杂,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为明代嵌玉及嵌宝石的金玉结合代表性器物。酒注高21.8、足径5.9厘米,直口、粗颈、方形腹,圆筒形高圈足。器身纹样分为三部分,颈部刻如意云纹,肩部镶嵌红、蓝宝石,腹部把、流两面刻二龙珠纹,另两面镶嵌一条白玉雕盘龙。托盘亦为金质,盘径8.3厘米,为直壁平底浅型盘,外壁錾刻有四组牡丹花卉纹。
明代的金银器运用了编、织、盘、辫、码、拱等多种花丝制作技艺,特别是有了相当成熟的花丝镶嵌工艺,使金银器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高超水平。如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翼善冠)(图一四),就是典型的花丝代表之作。这顶万历皇帝的金冠,高24厘米,重826克,完全由518根直径细达0.2厘米的金丝编织而成,表面没有任何接头痕迹。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饰有二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姿态生动,连龙身细鳞也都是花丝掐成,堪称一代杰作。
清代的金银器更是发展到了典雅华丽的顶峰。康乾盛世之时,全国各地的金银器生产非常兴盛,各地官员向皇室进贡的金银器多到不胜枚举。清代金银器多有采用不同材质和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金錾花高足白玉盖碗(图一五)就是金银器制作工艺和玉雕制作工艺相结合的金银器物。此碗由金托、玉碗、金碗盖三部分组成。金托和金盖锻錾成型并外饰錾刻凸起的勾莲纹,镶嵌松石。碗为玉雕成器,边沿包有金边,造型美观,做工精湛。
清代金银器的特点可以用“精”和“细”两字概括,在造型、纹饰色彩搭配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如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传世珍宝“金瓯永固金杯”(图一六),高12.5、口径8厘米,圆形,直口,口沿錾刻有回纹,一面中部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刻“乾隆年制”。腹部满錾宝相花缠枝花叶及花朵,花蕊以珍珠及红宝石、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龙形耳,龙口接于鼎口,头上有珠。杯下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也嵌有珠宝。从工艺来看,杯体采用锻造成型,表面錾刻形成浮雕装饰,特别是镶嵌技艺已经达到历代以来的极高水平。
明清两代在金银器制作工艺上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如锤揲、錾刻、焊接、制丝、镶嵌、镂空等技艺,并且在金银器物装饰上创新了点翠、烧蓝、掐丝珐琅以及金镶玉的方法,从而使得金银器制作工艺趋于完美。
4.民国以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基本处于内忧外患的动乱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处于半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口创汇主要靠工艺美术品,金银器制作工艺迎来一个发展机遇,促进了当时工艺美术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金银器制品走向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了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快速发展,创新出如拉丝、卡克图、表面保护处理等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也创新制作出一批带有时代特点的作品(图一七-图一八)。
图一五 清 金錾花高足玉盖碗
图一六 清 金瓯永固杯
纵观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可以看出,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烙印,体现着每个时代特有的风格与审美观,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从历史长河的发展来看,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历史传承性,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形成了我国金属工艺发展的渊源和基础,是现代金属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现状
金银器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至今师承有绪地传承与发展着。特别是当今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倡导推崇工匠精神,使得金银器制作工艺成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学科得以蓬勃发展,金银器制作工艺在人文环境装饰和自我修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银器制作工艺世代传承的是一种文化,如今设计制作的金银器物,不论工艺和装饰上都要体现出时代的工艺水平,呈现出当代人们的社会活动内容,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时尚观,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如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师生创作的“繁花似锦”大花篮摆件(图一九),是为庆贺我国对外经济建设战略“一带一路”实施五周年设计和制作的银镀金摆件作品,直径26、高45厘米,重约1560克,镶嵌有各种天然宝石。作品整体为一个带有飘带的大花篮。其中,花选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花为代表,如伊朗的蔷薇、俄罗斯的向日葵、希腊的橄榄花、荷兰的郁金香、肯尼亚的肯山花、中国的牡丹等;花篮造型为八面,寓意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相聚一堂,共同建设我们的地球大家园;花篮提梁的飘带表示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各国的国花簇拥在一起形成了繁华似锦的景象,象征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秉承这一精神共同建设形成区域性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大花篮呈现出繁花相聚锦绣前程之意。此作品在制作工艺上有较大的难度,如有的花瓣和花叶是采用扎制如纸的薄银片制作而成,有的花瓣则采用拉拔如发的细银丝掐制而成,这些不但提高了轧片、制丝的难度,而且焊接上也需要有突破。此外,还采用了制胎、錾刻、花丝、镶嵌、烧蓝、镀金等工艺。作品真实地表现了当代人社会活动的主旋律,也呈现了如今金银器物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水平。
图一七 园1980年代北京花丝厂产品
图一八 宝车1980年代北京花丝厂产品
图一九 大花篮摆件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师生创作
图二○ 金葫芦北京工美金作工坊设计制作
图二一 孔雀银盘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设计制作
又如北京工美金作工坊设计制作的“基业常青”金葫芦(图二○),长18、宽10、高10厘米,重680克。此作品在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选中,一举夺得了全国百花杯奖银奖。评委们赞赏“此件作品做工考究,体现了京师皇家工匠的做派和气度,称得上当代金银器摆件佳作”。葫芦是吉祥的象征。葫芦造型圆润逼真,枝蔓从苍老到稚嫩,透露出生机盎然、万代常青的气势,体现出后继层出、基业常青的感觉,从而迎合了人们祈福家族人丁兴旺、事业昌盛、基业常青的文化追求。作品的胎体和苍老部分的蔓采用高难度胎膜锻制而成,叶子采用花丝技艺,葫芦底部花托采用手工錾刻的做法。整体还采用了焊接、制丝、拉拔、轧片、压亮等技艺。
当今在设计制作金银器物时,除了要传承和借鉴传统的制作工艺和造型纹样外,更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和需求偏好,要不断创新,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具。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设计制作的“孔雀银盘”摆件(图二一),直径33厘米,重约1000克。此作品极佳的立体效果主要采用了创新戗錾技法,使得平面纹饰在光的反射下更加呈现出浮雕的立体效果。中国传统戗錾方法是錾口的坡面朝纹样外,戗出的效果如车花,多用于手镯、戒指或摆件制品上的局部装饰部位。创新的戗錾技法,即将錾口的坡面从朝纹样外改为向里,虽加大了戗錾的难度,但更大地提高了纹样在视觉上产生的立体艺术效果,戗出的纹样自然、生动、饱满、协调,錾出的花鸟鱼虫更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盘子中的孔雀和花卉的主体采用新戗錾技艺完成,花瓣与孔雀羽毛等细节运用丝錾处理,使得画面倍显精美。盘子的折沿采用戗錾花叶纹饰,加之图案周围錾刻不同的锦地,在锦地的映衬下宛如一片片花叶翻卷着包裹在盘子周围,就像画框一样融入画面之中,浑然一体。盘中雄孔雀傲然回首立于高石之上,尾羽长长拖于身后。雌孔雀温柔地依偎在雄孔雀身旁,那份恩爱让观者不禁妒羡。一旁的牡丹、玉兰争相开放。花鸟相映,呈现出一派祥和的精美画面。
图二二 和美呈祥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师生创作
图二三 黔东南苗族银角
图二四 新华村银匠正在錾刻
今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和文化需求更加渴望,追逐金银器物的新颖性、时尚性和多用性。如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和美呈祥”摆件首饰(图二二)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作品长16、宽5、高20厘米,材质足银,重148克。作品以凤凰为题材,制作者大胆地将环境装饰与人体修饰集于一体,将环境文化与婚庆文化相融合。作品首先以凤凰为元素组合形成人体修饰的功能,如以凤凰头制作成发簪,以凤凰的两翅制作成项链,以凤凰尾羽制作成手链,以凤凰的两片鸳鸯羽制作成耳饰,从而形成一套很完美的婚庆首饰,并有着爱情美满、坚贞不渝的寓意。婚礼过后,新人可以将作品自行组装成凤凰摆件,体现“凤翥鸾翔”之意。凤翥鸾翔出自明代李东阳“我女之嫁凤翥鸾翔”,比喻女子婚姻美满得意,象征新婚家庭永远幸福美满。此作品制作采用了制胎、錾刻、花丝、镶嵌、烧蓝、点翠等技艺,特别是在手工组合方式上采用了榫卯、扎针、软连接等方式,从而便于消费者自我组装。
今天,金银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更加展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在贵州东南部苗族地区,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工锻錾技艺加工银饰,使用錾刻方法将纹样附着于银饰的表面起到装饰作用,纹样錾刻精细别致。如龙纹三岔银角(图二三),又称大小银角,为黔东南苗族地区的传统银饰,每到传统节日和女孩出嫁,都会佩戴。大小银角的基本造型类似牛角和龙角,源于在苗族古歌中关于牛和龙的传说;而顶端都挂有白色鸡毛,则是源于丹寨地区的苗族自称为鸟族部落,对于鸟类有着自然崇拜,所以在银饰当中也经常会出现鸟的元素。在制作过程中,先将银片锻造成型,然后使用錾子在规定的区域内錾刻出相应的纹样装饰。
位于云南省鹤庆县西北部的新华村是我国有名的银器制作工匠村,背靠凤凰山,居民以白族为主,自古就有“小炉匠之乡”的称号。据说从南诏时期开始,新华村就已经是云南银铜器手工制品加工中心,至今已有上千年的金银器物制作加工的历史(图二四)。
在我国藏族地区,金银器制作工艺大量用于宗教建筑和佛像的制作与装饰中。在藏族的现实生活中,金银器物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金银器制作工艺在西藏地区传承发展得很好,年轻人都很乐于学习金银器制作工艺。学徒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以及手艺的提高,到了30岁左右开始学习祖传的造像度量经。制作加工金银佛像时,如不符合法度塑造的佛像,寺庙均不予接受,因此,我国西藏地区金银器制作工艺更加严格精细,做工考究。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地区,金银器制作工艺最先接触先进的设计制作理念和设备,在制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尝试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如首饰加工多用于精密浇铸工艺,花丝使用花丝编织机,摆件加工采用胎模冲压或精密浇铸成型等,有助于金银制品的批量生产。
今天,国家提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不论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手中的文化遗产乃中华民族基本识别标志,是维系中华民族存在的血脉和生命线,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更没有传承。我们要背靠传统面向未来,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创作出新作品,开发出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