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19-10-24谢如欢
谢如欢
【摘 要】本文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3+1校企合作”视角论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分析供给侧改革对“双师型”教师的新要求,针对独立学院教师理念与实践跟不上新时代教育发展、普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策略:轉变理念,为新时代高校供给“双师”;正确引导,加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管理;搭建平台,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激励。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独立学院 “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养体系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095-0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亦是必然趋势。作为承担人才供给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独立学院,应紧跟时代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所高校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因素,对独立学院而言,怎样从供给侧一方入手,着力培养出理论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硬、创新能力优的师资队伍,也就成为决定独立学院实现特色办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3+1校企合作”为例,探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供给侧改革对“双师型”教师的新要求
(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要素投入结构出发,通过技术进步、知识增长等升级推进生产的优化配置,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这就要求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在理论方面,产业的升级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素材。在实践方面,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专业水平的指标之一,实践技能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提升实操能力的基础。在教育教学方面,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还应掌握具有应用型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本领,在人才培养的各种阶段实施多样教学方案,并从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提高供给质量,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作为与经济联系紧密的高等教育,势必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独立学院建校之本多为地方经济服务,办学定位一般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发动内力、因地制宜适应区域特色,极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具有创新意识。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断创新。具体来说:一是要应对“新技术和新产品”。作为实施应用教育主体的“双师型”教师,应在实践中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可行建议,推进应用教育供给满足行业产业的需求。二要适应“新模式、新业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创新性应用教育的开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理念与实践跟不上新时代教育发展。办学之初,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因为由作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母体学校申请办学,基本上在沿用学术型大学的思路办学,存在着“唯学历、不唯能力”“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人才评价导向。同时,由于第一批从校本部外派过来办学的教师的固有思维习惯导向,加上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教师大部分重视理论教学,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校外企业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自2016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联合很多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开启了“3+1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此平台的搭建,也是该学院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一个途径。但现实中由于校企合作启动时间不长,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缺乏有效管理,校企双方没有形成有机融合的一体,教育理念与实践严重跟不上新时代教育的发展。
(二)数量不足,普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按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2016年制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经推荐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2%,距离国家和自治区教育厅规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达到的40%还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在独立学院,因为办学条件限制,很多专业需要聘请兼职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教学质量。此外,由于建校时间不长,引进的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从企业引进的人才不多,他们从高校毕业到高校任教,没有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经验,比较缺乏实操经验,无法将新技术授予学生,实践水平远远达不到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势必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质量。
(三)认定标准在导向上出现偏差。目前,“双师型”教师普遍有“双证书”说、“双职称”说、“双能力”说等,且被限定在职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走进改革新时代,全国一批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及师资定位也因此有了较大的转变,“双师型”教师不再限定于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拥有一支同时具备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从2017年开展了第一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主要是运用了“双职称”作为基础条件,这就导致教师注重去参评第二职称,忽视了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对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以致出现了导向上的偏差。
(四)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由于提出“双师”概念时间不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尚未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体系:一是培养体系仍然以高等教育为主体,自建校以来,学院每年划拨一定金额的培训费支持教师参与各类培训,此外还有企业实践专项经费,但培训效果欠佳,大部分教师愿意参加的多为理论教学方面的培训,参加企业实践的较少,出现与企业实践脱钩现象。二是尚未搭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2016年始开展了“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短时间内也难以发展成大规模,而校企合作平台同时也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从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合作的114家企业来看,企业接收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意愿很高,但是接收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的意愿较低,因此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渠道受到了限制。
(五)评价及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力度不大,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成为“双师”的动力不足。在选派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或是挂职锻炼的项目中,也缺乏相应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学校层面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过程的考评几乎是空白,未能实时跟进专业实践效果。另外,在目前的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中存在注重科研、轻教学质量和实践的倾向,也较难建立起平衡教学、科研和实践三者之间关系的激励机制。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应主动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各种可行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实现高效高质供给。
(一)转变理念,为新时代高校供给“双师”。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及时转变传统的学术教育理念,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者兼顾,创造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寻求部分实行了“3+1”校企联合培养企业的支持,使得企业立足长远,能充分认识到短期投入带来的未来产出是行之有效的,让合作企业积极、主动地支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套以市场为主导的有利于校企双赢的合作体制,探索校企共同发展的平衡点。
(二)正确引导,加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管理。应完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现有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从实施情况来看,“双职称”认定标准并不利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亟待构建一套适合学院发展特色的认定标准。从学校层面正确引导,立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自有教师“走出去”和把企业能工巧匠“引进来”,加大培养建设力度。
(三)搭建平臺,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具体如下:
1.搭建课程教学平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应从企业大力引进作为学院特色的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既应具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基础,还应有一定的应用技术实践能力。积极鼓励教师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带头人的指导下开展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将“产”“教”融合在一起,从中实现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2.搭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平台。虽然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才短短三年的时间,但经过院方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截至2018年10月底,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合作的企业已经达到114家企业,参加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900余名,涵盖了学院的所有专业。学院可与企业商洽,由企业提供相关项目、设备和一定的资金,学院提供足够的场地,在校内搭建实训基地。而企业可以运用学院实训基地作为厂房,赋之予企业的生产任务为锻炼内容,从中得到量产,企业亦可以回收部分投入。
3.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3+1”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搭建师资培训基地。学院提供充足的经费,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多种实践锻炼方式强化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搭建学院特色工科专业的几个基地作为试点,成熟后逐步将范围扩大到全校所有专业,这些基地同时作为今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平台。
4.搭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结合行业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学院和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使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到企业一线,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从事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可以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从而提升教师理论转化为实践研究的能力。
(四)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到自有教师队伍的现状。因为办学体制和时间限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多为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为了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使青年教师(下转第127页)(上接第96页)充分认识“双师”与育人在本质上的联系,重视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效果的评价导向,在物质激励上,应把“双师型”教师评价的结果充分运用在兑现薪酬待遇制度上,以此激发教师主动提高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在精神激励上,让获得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产生职业成就感,本着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使命,逐渐增强教师自信心。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实施教师暑期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加强校、院两级对教师专业实践过程的监督和考评,让专业实践落到实处,达到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效果,并能将实践结果反哺理论教学,合力突破瓶颈,构建一支知识本领过硬、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达到培养适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J].教育与职业,2016(7)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2018KY08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如欢(1982— ),女,广西陆川人,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研究方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