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

2019-10-24刘良军赵莉丹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时代内涵实践路径立德树人

刘良军 赵莉丹

【摘 要】本文阐明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分析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偏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教师人文知识底蕴不够丰厚、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等问题,提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社会责任心和仁爱之心,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国际视野;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专业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拓宽立德树人教育的途径,改革和完善立德树人教育的机制。

【关键词】职业院校  立德树人  时代内涵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004-03

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方面的顶层设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当前,职业院校要深入领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工作的新内涵、新要求,遵循党和国家指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发挥重要作用。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立德”即树立德业,是为社会创建做人的准则、创建社会发展的制度,该词用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可理解为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其观念和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国家法律规范;“树人”即培养造就人才,通俗理解就是传授给受教育者谋生的知识和技能,甚至于成为行业精英的知识和技能。关于“立德树人”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职业院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首先要厘清概念和内涵的问题。

(一)“立德”与“树人”的重要性。“立德”与“树人”二者孰轻孰重,排列次序是否有先后?笔者认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立德与树人应当并驾齐驱,不可偏废其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具有基本的道德修养、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才能与人共事、立足社会;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对于国家,崇尚德育、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社会与企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党和国家赋予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明文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全面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对于个人,企业招聘、选拔与录用人才普遍奉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职业院校学生必须重视德育、德才兼修,逐步积累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立德树人的对象。有些学者认为所立之德是指学生的德行,有些则认为是指教师的德行。笔者认为,立德树人应包含“生德”与“师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立“生德”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然而也不能忽视立“师德”的重要性。韩愈《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即为道德,教师的本职工作首先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教会学生谋生的本领,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首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才能有道可传;教师自身要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学生才会尊重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对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造。因此,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品学兼优、技能过硬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培训和内化,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三)立德树人的内容和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将立德树人定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并就立德树人提出了要求,主要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在未来几年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习近平总书记在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等创新性内容,将继续成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要求,职业院校要加强文化熏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职业院校“生德”与“师德”现状分析

(一)学生德育素养现状。当代职业院校的学生多为1990年以后出生或200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群体,人们习惯称之为“90后”“0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与“70后”“80后”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总体性格特点也大有不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文化基础薄弱,人文能力和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总体上人文能力和人文素质较低,影响其择业和就业上的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学历仍然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学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优质毕业生缺乏吸引力,近年来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较低,且呈現逐年下降的趋势;职校学生总体上文化课基础薄弱,比较容易受到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重视学习职业技能,忽视提升人文素质,对人文类社科知识缺乏学习兴趣;70%以上的职校学生选择就读工科专业,而我国各工科职业院校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比较少,与发达国家工科院校人文类课程占总课程30%左右的办学水平相差较大。

2.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德育工作难度大。一方面,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尤其是劳务输出地区,从小留守,成长期间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管教,在祖辈的溺爱中放任自流,思想道德素质与生理年龄脱节;另一方面,“90后”“00后”成长于社会价值观多样化和互联网文化流行时期,成长过程中受到良莠不齐信息的冲击,而自身缺乏文史哲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思想和行为上易盲目从众,因此职校学生的价值观塑造难度比较大。

3.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90后”“00后”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衣食无忧缺少劳动锻炼,大多数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业院校毕业生择业范围大部分仍旧局限在一线岗位,工作条件艰苦、待遇相对不高,如果缺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很难坚守一线工作岗位。另外,相对于本科生,职校学生总体上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而不少职校学生在学习上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打好理论基础,不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其未来职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教师队伍德育素养现状。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建立起规范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并对师德培训工作常抓不懈,保证了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在立德树人方面,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文知识底蕴不够丰厚,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对当前教育部要求强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法律基础知识等德育内容了解不多,因此教学过程只专注于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能够结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比较少。职业院校学生总体上重理轻文、欠缺人文基础知识、思想政治素质不高,非常需要博学多识、才望高雅的老师唤起学习人文基础知识的兴趣。职业教育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底蕴和德育工作能力,才能教出勤学笃行、德技双馨的职业人才。

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一)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社会责任心和仁爱之心,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国际视野。具体如下: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开展文人素质教育,首先要结合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上的缺陷,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传播和灌输文学、历史、艺术、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夯实文化基础,增强文化自信。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业指导课、社交礼仪课等公共必修课,但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语文、历史、文学艺术欣赏、公共关系学等公共课程在职业院校难觅踪影。职业院校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普及人文素质教育,可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有效经验,把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比例提升至总课程的30%左右;同时要向本科院校学习,重视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各专业学生的人文修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纷纷以立德树人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开展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鲜有能够坚持长期有效开展的,育人效果并不明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性,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活动规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受益面。要形成立德树人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需要从制度上理顺党委、学工、团委、财务、各二级学院在活动中的职责、权限等方面的关系,用制度保障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效开展,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

2.推行“三心”教育理念,培育爱岗敬业精神。“三心”是指自信心、责任心和仁爱之心,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亟须推行的素质教育内容。职业院校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习、生活、职业期待等方面意志较为消沉,校园内难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总体纪律比较散漫;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因缺乏“三心”而难以适应艰苦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愿积极进取,不能扎根基层踏实工作,主动离职或被动辞职的情况经常性发生,既损害企业利益,又不利于个人成长成才;甚至部分学生因缺乏“三心”而自暴自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充满自信的、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仁爱之心的职业人才,职业院校应重视培养职校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仁爱之心,为企业和经济社会培养高情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培育工匠精神和国际视野。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升产品的品质、创造品牌效益成为各类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目标,工匠精神对实现“中国制造”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从提升学生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出发,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养,将做事严谨、细致、认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融入具体的学习操作中,通过强化训练,形成职校学生的职业习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职业院校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院校要重视将国际化生产工艺流程、国际化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等引入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也需要广大青年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具有理性而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既能够积极参与文化和职业上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又能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职业院校在办学上要重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一带一路”的宣传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专业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如前所述,立“师德”是立德树人的前提条件,职业院校要重视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通过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夯实教师队伍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职业院校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修读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因此学校尤其要重视加强对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把德育知识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能力,以专业学习为切入点,加强文化熏陶,逐渐改善职校学生重职教、轻人文、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

(三)校企联合培养,拓宽立德树人教育的途径,改革和完善立德树人教育的机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和经济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缺少与企业进行充分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条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直接被企业使用,学生难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就业不久就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形式,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兼職授课、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学生顶岗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等方式,深入开展“引企入教”改革,拓宽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途径,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王琪.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2017(14)

[2]宋巍.当代教师如何践行立德树人[J].经济研究导刊,2017(24)

[3]张强.企业选人用人标准[J].管理观察,2012(3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立项项目“职业院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GXZJ2016ZD01)

【作者简介】刘良军(1966— ),男,河南通许人,研究生,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管理;赵莉丹(1982— ),女,壮族,广西崇左人,硕士,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时代内涵实践路径立德树人
论儒家“自强不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魏晋风流的时代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