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的相关性探究
2019-10-24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461000杨保勤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461000)杨保勤
幽门螺杆菌不但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而且也是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在1994年将其纳入到了第I类致癌原[1]。三联疗法或者四联疗法是现阶段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线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其疗效虽然比较理想,然而却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容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耐药性等问题,联合应用中医药则具有比较理想的协同增效作用,能让复发率降低,让根除率显著提高[2]。而在进行中医药治疗时,准确辨证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辨证水平的准确性和高低,会直接影响中医的遣方用药[3]。本研究主要分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的相关性,希望能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指导。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2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所收治,患者经14碳呼气试验检测、胃镜检查以及临床症状证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精神疾病、严重原发疾病、胃癌、消化性溃疡等患者排除本研究。全部200例患者中,92例为男性患者,108例为女性患者;其年龄为23~64岁,平均为(40.8±2.4)岁。
1.2方法 整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胃镜下黏膜表现、中医辨证分型,归纳分析相关数据。根据悉尼内镜分类法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分成以下不同类型[4],分别为出血型、皱襞萎缩型、胆汁反流型、粗襞增粗型、扁平糜烂型、隆起糜烂型、红斑渗出型。根据《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分成以下不同证型[5],分别为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
1.3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相关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数据比较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200例患者中,43例患者为肝胃气滞证,41例患者为脾胃湿热证,37例患者为脾胃气虚证,27例患者为肝胃郁热证,23例患者为胃阴不足证,15例患者为脾胃虚寒证,14例患者为胃络瘀阻证。各中医证型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气滞证患者的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主要为红斑渗出,脾胃湿热证患者主要为隆起糜烂,肝胃气滞证患者主要为胆汁反流,胃阴不足证患者主要为皱襞萎缩,胃络瘀阻证患者主要为出血;上述5类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附表 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的相关性(n,%)
3 讨论
中医学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纳入到“呕吐”、“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为脾胃虚弱、肝气犯胃、饮食伤胃、外邪犯胃等,胃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位,与脾、肝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6]。本研究所选的全部200例患者中,43例患者为肝胃气滞证,41例患者为脾胃湿热证,37例患者为脾胃气虚证,27例患者为肝胃郁热证,23例患者为胃阴不足证,15例患者为脾胃虚寒证,14例患者为胃络瘀阻证;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脾胃湿热证和肝胃气滞证,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类似。在家庭以及社会压力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情志不畅、抑郁恼怒而引起肝气不舒,肝气犯逆、气郁不解,木乘土虚,横克脾土,进而引起肝脾不调,气机升降失调,脾胃运化无力。脾胃湿热证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外感湿热之邪而导致,当机体外感湿热之邪时,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脾胃运化。除此之外,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过程中,因过食肥甘厚味而引起滋腻中焦,蕴生湿热,对胃之通降、脾之运化造成阻碍,进而阻碍气机;当地气候也可能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相关。
本研究中,肝胃气滞证患者的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主要为红斑渗出,脾胃湿热证患者主要为隆起糜烂,肝胃气滞证患者主要为胆汁反流,胃阴不足证患者主要为皱襞萎缩,胃络瘀阻证患者主要为出血;上述5类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气滞则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进而让胃黏膜发生水肿、红斑;胆汁疏泄失常、肝失调达则会导致为胃黏膜胆汁反流。对于脾胃湿热证患者来讲,阻滞不通,湿热互结则会导致胃黏膜出现隆起糜烂。胃阴不足证患者,胃体失养、胃阴亏虚则会让胃黏膜发生皱襞萎缩。胃络瘀阻证患者,因久病入络而导致血脉瘀阻,影响血流运行,血不循经,进而导致胃黏膜出血。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进行了解,能在诊疗期间进行准确地辨证分型,让误诊减少,为遣方用药提供指导,保证临床疗效。
本文通过分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的相关性,不但能促进中医学望诊的发展,还能对其内容进行延伸,让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而且能为中医治疗提供指导。但是本研究所选样本量较小,采集范围比较局限,时间范围也较短,无法让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对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探讨,为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