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年龄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2019-10-24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徐友宁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年龄组婴幼儿淋巴细胞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徐友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儿科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12例确诊为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符合诊断标准[1]。112例中男66例,女46例,男女之比为1.43∶1;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5.35岁。0~3岁组32例(28.57%),3~7岁组47例(41.96%),7~14岁33例(29.46%)。

1.2 EBV-IM的诊断标准[1](1)下列临床症状中的3项: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大、肝大、脾大;(2)原发性E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满足下列2条中任一项:①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②抗EBV-CA-lgM阴性,但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合力抗体。同时满足以上2条者可以诊断为EBV-IM。

1.3 方法 EB病毒抗体检测:患儿病程满1周后采集血液标本,采用德国欧蒙公司抗EB病毒抗体(亲和力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实验操作及结果判定均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12例中发热95例(84.82%),颈部淋巴结肿大99例(88.39%),扁桃体有脓性渗出物54例(48.21%),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扁桃体有脓性渗出物在0~3岁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鼻塞23例(20.54%);眼睑水肿16例(14.29%),而鼻塞及眼睑水肿在0~3岁组多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临床表现发生率,肝肿大30例(26.79%);脾肿大46例(41.07%),脾肿大较肝肿大发生率更高,但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不同年龄组儿童EB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2.0~32.93) ×109/L,均值(14.55±6.86)×109/L,白细胞>10×109/L者81例(72.32%);淋巴细胞24%~88.9%,均值(63.9±14.57)%,其中淋巴细胞>50%者90例(80.39%);异常淋巴细胞0~40%,均值(5.7±9.82)%,异常淋巴细胞>10%者26例(23.53%),白细胞、淋巴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在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1~837)U/L,均值(64.17±115.53)U/L,ALT>40u/L43例(38.39%);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1~463)U/L,均值(64.85±78.57)U/L,AST>30升高65例(57.84%)其中7~14岁组ALT、AST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酸脱氢酶(LDH)(16~769)U/L均值(383.60±152.5)U/L,升高78例(69.64%)在各组均明显升高,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附表2。

附表2 不同年龄组儿童EB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特点

3 讨论

症状性的急性EBV感染则多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EBV-IM在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但是不同年龄儿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及漏诊。IM在发达国家则多见于青少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高峰年龄在2~6岁,本组病例也显示以3~7岁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41.96%),与相关报道一致[2][3],但各年龄组发病率统计学上无差异性,这种与西方发达国家病例存在的差异可能与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和卫生状态有关[3]。本组病例中婴幼儿(0~3岁)发热发病率为53.1%,扁桃体脓性分泌物发病率25%,淋巴结肿大发病率为71.8%均低于其他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考虑可能与婴幼儿细胞免疫不成熟有关,故一般认为婴幼儿EBV-IM临床症状不典型。而鼻塞及眼睑水肿在婴幼儿组发生率发病率分别为46.9%和40.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尤其是双眼睑水肿为首发症状进行尿液检查并不少见,有报道称,可能与颈部淋巴结肿大压迫使头面部淋巴液回流受阻所致,而非肾脏损害引起,应视为小婴儿EBV-IM的重要体征,有研究认为,其对EBV-IM的诊断有着与“三联征”同样重要的临床意义[4],临床上予以充分考虑,有助于提高确诊率。本组研究表明虽然典型的EBV-IM 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肿大“三联征”,但是在学龄及学龄前儿童更为常见,与婴幼儿存在较大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婴幼儿EBVIM的临床症状的多样化、不典型性,避免造成误诊与漏诊,此外,本文病例分析中发现各年龄组脾脏肿大发生率均高于肝脏肿大,查体时应注意,但是肝脾肿大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实验室检查方面,白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相对百分比以及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虽然国外研究显示异型淋巴细胞>0.10的病例早期可达90%,因此对EBV-IM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本组病例异常淋巴细胞检出率不高23.53%,可能与我国EBV-IM发病的高峰年龄在学龄前儿童而非学龄儿有关[3],也可能与检查时间窗有关,该细胞一般在发病4~5d开始增高,2~3周达到高峰,因此对于首次检查正常的,应予及时复查。本研究肝功能检查提示肝功损害的程度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AST、ALT增加越明显,肝功能受损越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赵方等[2]研究结果相似,表明EBV感染后大年龄段对其反应更强烈,这可能与患儿的免疫系统进一步发育完善有关,因此,对于大年龄段的患儿应重视肝脏损害。LDH在各组均明显升高,且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报道称,虽然LDH升高没有特异性,但是可以反映组织的损伤程度,LDH越高,病情越重,做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上应予注意。

EBV-IM的某些临床特点与年龄有关,其临床表现不同年龄儿童尤其婴幼儿有较大差异:因此,充分认识不同年龄EBV-IM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可提高此病的临床诊断水平,避免造成误诊与漏诊。

猜你喜欢

年龄组婴幼儿淋巴细胞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对淋巴细胞促增殖作用的初步研究
隔姜灸治疗婴幼儿呕吐60例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