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放手术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分析
2019-10-24江冬生童建华
江冬生, 童建华
(1.贵溪市妇幼保健院普外科, 江西贵溪 335400;2.贵溪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江西贵溪 3354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的差异分成开放组(30例)、腹腔镜组(30例)。开放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60.6±15.4)岁。腹腔镜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9.4±10.6)岁。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开放组接受开放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入室后,行气管插管麻醉或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急性胆囊炎患者取平卧位,以标准三孔法置入腹腔镜,建立人工气腹,维持人工气腹压参数的相对恒定。经脐下切口置入腹腔镜,仔细探查患者的胆囊病变状况。腹腔镜置入完成后,于患者胆囊病灶充分暴露前提下,常规切除病变胆囊,并经主操作孔将胆囊取出。以预先加热至37摄氏度左右的冲洗液常规清洁患者腹腔,清除病灶处脓液及血液等,闭合各操作孔,退镜,给予急性胆囊炎患者常规胃肠减压、抗感染处理。
1.3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的手术状况;分析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9.0软件进行评估。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手术状况
开放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腹腔镜组,出血量高于腹腔组(P<0.05)。见表1。
表1 手术状况
2.2 胃肠功能
开放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与腹腔镜组比较,均欠佳。见表2。
表2 胃肠功能
3 讨论
手术治疗无疑是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基本方法。从急性胆囊炎手术方法的应用及发展历程来看,初期阶段,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及治疗观念等的限制,临床多采用开放手术减轻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痛苦体验〔1-2〕。这种手术方法直接于患者腹部做较大切口,经该切口直接分离患者的病变胆囊,为患者发热、右上腹痛等症状的控制提供支持。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这种手术方法用于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尚可〔3-4〕。但也有研究指出:由于开放手术直接经腹部切口分离并取出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病变组织,其切口较大,容易为患者带来较大的损伤〔5-6〕,上述特征提示:急性胆囊炎患者经开放手术治疗后,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手术治疗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影响较为明显。在手术过程中,各项手术操作在分离急性胆囊炎患者病灶组织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对患者的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形成一定损伤〔7-8〕。此外,由于机体腹腔处于封闭状态,其胃肠功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经手术治疗取出病变胆囊的过程,容易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胃肠功能产生影响〔9〕。到目前为止,胃肠功能已经成为评估患者术后康复状况的主要功能性参照依据。因此,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作用主要与手术损伤有关,而手术损伤则体现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方面〔10〕。开放手术作为一种易于实施、成本偏低的手术治疗方法,其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损伤较大,因此,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受到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
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其典型特征为:这种手术治疗方法充分规避了传统手术的高损伤性特征,而是选用腹腔镜直视探查术区方法,替代传统的病灶术野观察方法,减轻手术治疗的损伤作用〔12〕。在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腹腔镜技术的使用可将患者的手术创伤由原本的较大切口转化为较小切口〔11〕。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而言,这种手术治疗方法更易被接受。
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势在于:(1)低损伤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典型的低损伤性特征。在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利用腹腔镜探头,清晰观察患者局部胆囊的水肿、出血及脓液渗出状况,并于腹腔镜引导下,采用手术器械精确切除胆囊,并清洁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腹腔,改善腹腔局部炎症反应〔12〕,为患者临床症状的控制及预后的改善提供支持。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仅需于急性胆囊炎患者脐部等处,作数个小切口,由此可认为,这种手术方法充分弥补了开放手术在手术创伤方面的不足。(2)改善胃肠功能受到的影响。伴随着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普及,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抑制急性胆囊炎患者并发胆囊粘连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作为影响急性胆囊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近年来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则使得患者的要求、术后康复状况逐渐成为急性胆囊炎患者围术期管理的重点所在。众所周知,手术治疗容易干扰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胃肠功能,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速度,则逐渐成为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本研究中:腹腔镜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2.16±2.33)h、肠鸣音恢复时间(7.69±0.83)h及首次排便时间(20.59±4.15)h,均早于开放组(P<0.05)。上述差异的形成原因可能为:开放手术耗时较长,且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消化系统的损伤较大,因此,手术时间后,开放组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况欠佳。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则充分改善了开放手术的高损伤性特征,直接经多个操作孔、观察孔,置入腹腔镜及其他设备〔13〕。在腹腔镜技术下,急性胆囊炎患者消化系统的损伤较小,因此,其术后胃肠功能指标均恢复良好。(3)加速术后康复。围术期内,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恢复状况主要与其术中创伤有关。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避免了患者的较大创伤,因此,在术后康复阶段,随着急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的不断康复,其腹腔内其他组织的康复状况也会得到一定改善,相对于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而言,腹腔镜组患者可表现出更加快速的康复状态。本研究所得成果充分证实了上述优势:腹腔镜组住院时间(5.83±0.78)d,短于开放组(8.56±0.82)d(P<0.05)。
事实上,除了上述优势之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还伴有一定的不足。具体包含:(1)对医师手术技能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与医师既往所接受的开放手术培训教育不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非直接针对患者的胆囊病灶进行操作,这种手术方法要求医师通过腹腔镜的引导,间接性利用手术设备分离并切除患者的病变胆囊,两者之间在操作难度方面的差异对医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确保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实施,应加强对医师腹腔镜操作技术的锻炼,以促进急性胆囊炎患者预后的改善。(2)术中视野转换难度较大。受开放手术经验影响,医师多习惯于直接性视野下,观察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局部病变,并针对患者的胆囊病灶进行操作处理。而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师需要通过腹腔镜这一媒介,观察术区情况,由于受到患者腹腔解剖结构及手术安全性要求的限制,术中视野转换相对受限,这一不足要求医师具备较为娴熟的操作技能,以保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的顺利完成。(3)治疗费用较高。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费用较高,这一现象与其手术难度、操作复杂性等因素有关。对于经济条件窘迫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而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这一不足可能会为其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扰。但从长远角度来讲,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更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对于的医疗成本也将逐渐下降,因此,在后续阶段中,这一不足可能不再成为限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的因素。
综上所述,对于伴有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宜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手术治疗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