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密度对“甬优538”单季种植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2019-10-24张叶全浙江省建德市钦堂乡农技站311601
张叶全 (浙江省建德市钦堂乡农技站 311601)
“甬优538”是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选育的籼粳杂交偏粳型单季稻新品种,2013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编号:浙审稻2013022)。该品种具有茎秆粗壮、抗倒、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等优点[1]。自2014年以来,“甬优538”因产量较高、易管理等特点,在浙江省建德市得到了水稻种植户的广泛认可,并成为了该市单季稻主导品种之一。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挖掘“甬优538”的增产潜力,于2018年在建德市钦堂乡蒲田村进行该品种定植密度试验,拟通过合理的密度设置,使该品种达到高产,并通过经济性状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栽培措施的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建德市钦堂乡蒲田村浙江省级粮食功能区内进行。供试水稻品种“甬优538”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提供,于5月22日利用秧盘基质育秧,6月7日(秧龄16 d)按试验设计密度进行定植,均采用单本插秧,大田常规管理。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5个定植密度处理,分别为超稀植(7.5万丛/hm2)、稀植(12.0万丛/hm2)、常规密度(CK,16.5万丛/hm2)、密植(21.0万丛/hm2)、超密植(25.5万丛/hm2),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1.3 统计分析
于水稻成熟期在各试验小区中部随机连续取样10丛计数每丛穗数,并取3丛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考种,并按小区分别收割测产。试验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际产量
由图1可知,实际产量以稀植处理为最高,达12 001.5 kg/hm2,比常规密度种植处理增产0.31%,增产未达显著水平;其次为常规密度种植处理,产量为11 964.0 kg/hm2;超密植处理产量最低,为10 339.0 kg/hm2,显著低于稀植处理和常规密度种植处理。由此可见,“甬优538”宜适当稀植,定植密度过高难以发挥其增产潜力。
图1 不同密度下“甬优538”的实际产量
2.2 理论产量及产量结构
由表1可知,随着“甬优538”定植密度的增加,其分蘖力不断下降,有效穗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但除超稀植处理的有效穗数显著低于密植和超密植处理外,其他4个处理间的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从穗粒结构看,超密植处理的每穗粒数显著低于超稀植、稀植和常规密度种植处理,其中以稀植处理的每穗粒数最多,达343.1粒。5个处理间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均不显著。从理论产量看,“甬优538”不同密度处理的群体数量虽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之间的平衡,自动调节群体数量,最终对定植密度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弹性,最终以适当稀植和常规密度种植的理论产量较高,表明稀植比密植更能发挥“甬优538”的产量潜力。
表1 不同密度下“甬优538”的理论产量及产量结构
3 小 结
研究表明,除品种因素外,播种期、定植密度、环境因素等均是水稻产量形成的控制因素[2]。而“甬优538”作为建德市单季稻主导品种之一,研究其适宜的定植密度,挖掘其增产潜力,对提高其稻谷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38”的定植密度弹性较大,以稀植(12.0万丛/hm2)和常规密度(16.5万丛/hm2)种植的群体结构和穗粒结构较为合理,产量较高,其中又以稀植处理的产量为最高;超稀植(7.5万丛/hm2)处理虽然分蘖力最高,但有效穗数不足,不能发挥“甬优538”的高产潜力;密植(21.0万丛/hm2)和超密植(25.5万丛/hm2)处理虽然形成了较大的群体基数,弥补了分蘖力不足的问题,但每穗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产量反而有所下降。
本试验结果仅为1年1个试验点的结果,要确定“甬优538”的最佳定植密度,仍需进一步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