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资料的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发展探析

2019-10-24刘长娥程彬彬

上海农业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技情报上海市上海

刘长娥 原 源 程彬彬 张 琴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市奉贤区 201403)

上海农业体量虽小,但仍凭借其近70%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引领着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目前,面对日趋庞大的农业科技领域,如何进行合理高效的资源投入,促进农业先进前沿技术的发展,是上海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整个农业发展史上,农业科技情报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情报是制定农业科研计划的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先导和媒介、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新”“准”“快”的农业科技情报能帮助农业科技人员选择科技创新方向、创新内容,实现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达到战略上致胜、战术上领先的目标[1-5]。同时,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推广、生产、管理和市场交易过程对科技情报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对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发展历程、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探析,以期提升农业科技情报在上海农业发展中的“耳目”和“参谋”作用。

1 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发展历程

1.1 机构发展历程

上海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建立较早,1896年农学会在上海成立。1897年5月,由上海农学报馆主办的国内第一份农业科技刊物——《农学报》在上海创刊;1898年,我国近代第一所农业科研机构——上海育蚕试验场建成;此后相继创建了中华农学会上海农学研究所(1928年)、牛瘟血清制造所(1930年)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科研机构,但上述机构由于抗日战争,被迫搬迁或停办,最后均撤销解体。

1949年以后,根据《农业发展纲要》加强农业科学研究的精神,上海市政府决定以华漕农场为基地,成立上海市农业试验站;1957年9月,将上海市立兽医院与上海市种畜场合并,组建了上海市畜牧兽医试验站;1958年,又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乳牛科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此后,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主要由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承担,因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在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1959年5月4日,为适应城市建设和扩大副食品生产基地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后,上海市从江苏省划进了10个县,扩大了上海市的郊区面积;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全市农业科研工作,原属市农业局领导的上海市农业试验站、畜牧兽医试验站、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上海市乳牛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统一规划和指导郊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6];196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扩建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设置了图书资料室;1962年,为加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力量,将上海农学院所有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调拨给农科院使用,农业图书资料得到了丰富与发展;1978年,为满足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需要,在原图书资料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室(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室),同时,为扩展农业科技情报的研究方向与学科领域,市科委、市农委联合发文在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室的基础上设立了农业发展咨询研究中心(农经室),随着机构发展的需要,又将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室改为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重点开展了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和农业经济研究,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所改名为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2011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新院区在奉贤区落地,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拥有了独立的办公大楼,借此与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并,拥有图书馆、网络信息、期刊编辑、农业经济与数字农业等不同职能部门,使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见图1。

图1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变化概况

1.2 工作发展历程

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正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是进行农业科技情报资料收集整理,通过采用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逐步建立卡片目录检索系统,进行农业科技文献专题检索;同时,还加强了对有关农业新信息的报道,编辑出版了《译丛》和有关作物、园艺、土肥和植保等专业的文摘。

20世纪70年代,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有了显著进步,根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情报所提供的分类法,并结合上海地区农业科研、生产特点,编写了一套适合上海农业的资料分类法,并设计了“三级半”内部期刊编号法。之后,改中外文图书分类为中国图书分类,并利用该分类法进行了情报报道、研究与翻译国外农业科技情报等工作。

20世纪80年代是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室承担的上海市“六五”“七五”期间农业结构发展预测研究,预测了农业结构变化趋势;通过开展国外畜禽粪便和饲料情况调研与报道,推动了国内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广了鸡粪喂猪,节约了饲料粮;提出的关于上海发展草莓生产的建议,推动了上海草莓业的发展;编纂的《日英汉农业常用词汇》,填补了我国农业工具书的空白;创办了国内第一本食用菌杂志,带动了农民致富和全国食用菌的发展;成立了数据库研究室,建成了中国食用菌文献文摘数据库、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库、品种库、专利库,填补了本市空白;开展了上海郊区农牧科技现状和发展预测,首次定量评价了上海市郊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发表了“农业情报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评价初探”和“试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农业科技情报的功能”等情报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新形势下农业对科技情报的需求导向[7-8];开展了定题服务,先后为玉米课题、棉花枯黄萎病攻关课题、花卉组织培养课题、水稻系列研究课题、畜禽病单克隆抗体课题以及食用菌生理生化室、土壤肥料研究所和院测试中心等进行了课题服务;翻译了英、日、俄文献250余篇,提高了国外文献的利用率;开展了成果水平鉴定、专利申报以及计算机检索联网和数据库研制等工作;建立和巩固了上海市农牧业科技情报网,完善了图书资料目录体系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开展了农业科技咨询,举办了农业图书期刊、农业数据库和农业科技成果等展览;(2)积极申请了软课题,开展了有关农业发展与农业系统理论、上海郊区农业发展战略、农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相关科技人员与决策者提供了决策咨询服务。

2000年以后,上海农业科技情报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建立了上海农业网,开展了农业资料信息咨询、期刊目次检索等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科技查新等服务。

2010年以后,进一步拓展了上海农业科技情报的服务内容,为农民增设了“数字农家书屋”栏目服务,为科技人员增设了单点登录检索平台服务,为市民增设了“花鸟虫草”栏目服务;向上海市图书馆推荐了食品安全、阳台蔬菜、农业物联网、虚拟农业、转基因技术等领域专家;积极与国家农业大数据与知识服务创新联盟对接,进行了联盟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推广;搭建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图书馆微信平台,设置了期刊触摸查询一体机,为职工提供了期刊电子阅读服务。

P-NENs是一组明显异质性的肿瘤,可以表现为惰性的缓慢生长、低度恶性、高转移性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WHO报道的NEC G3级占比为2%~3%[2],本组NEC占5.6%,比例稍高。

如今,上海农业科技情报服务更加精准高效,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用户需求进行精准服务,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农产品田头价、批发价、零售价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平台,可帮助菜农及时了解价格行情;初步建成了基础地理、土地资源、种养殖业、农机装备、农产品市场、农村社会经济、农业机构人员数据库,为生产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服务。

1.3 人员结构变化

在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发展过程中,情报人员的队伍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技情报人员为例,20世纪80年代,本科学历人数占比为31.3%,大专学历人数占比为22.4%,中专学历人数占比为6.0%;20世纪90年代,博士学历人数占比为1.8%,本科学历人数占比为37.5%,大专学历人数占比为26.8%,中专学历人数占比为7.1%;2011年,博士学历人数占比为17.4%,硕士学历人数占比为39.1%,本科学历人数占比为23.9%,大专学历人数占比为4.3%,中专学历人数占比为6.5%。随着人员队伍学历水平的提升,农业科技情报人员自身的能力也不断增强,见图2。

图2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情报队伍结构变化

2 上海农业科技情报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 遇

2.1.1 政策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在推动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出台,优化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成为了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提高区域农业科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就显得尤为关键。目前,上海市在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农业科技设施建设、国内外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农业科技相关管理办法实施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9],这些政策既是保障农业科技发挥作用的重要行动指南,也给农业情报发展带来了更多政策机遇。

2.1.2 需求机遇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诸多要素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生动力正在发生改变,农业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这就给农业科技情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上海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学术交流、媒体出版、信息服务、科技查新、情报研究、科技评估、决策支持、科普教育等方面以需求为导向,实现创新发展,为上海农业提供多功能的拓展服务。

2.1.3 信息技术发展机遇

2.2 挑 战

2.2.1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通过搜集、组织、管理、收藏和保护农业信息,农业科技情报为农业生产、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农业信息服务,承担着农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导者的职能。目前,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资源、工具和方法,为情报学的应用实践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但也对情报学的方法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13-15]。

2.2.2 面对多学科融合的挑战

目前,各学科交叉渗透,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科学研究需要更加深入了解本专业研究的前沿、最新动态和边缘学科的动态[4],这就对农业科技情报人员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多学科的融合,带来了海量的资源数据,农业科技情报人员亟待通过专业信息检索,为科研人员从海量资源中分析、筛选、总结、归纳、甄别、筛选出真实有用的信息,并确保信息质量的精准性、时效性,从而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系统的农业科技情报服务。

2.2.3 面对创新服务的挑战

由于以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究特色为主导的市场正在逐渐被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市场所取代,且跨平台服务又要求农业科技情报人员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并要求其所提供的情报服务具有信息化、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16-19],因此,创新驱动对农业科技情报的产品、服务模式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3 上海农业科技情报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途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上海农业科技情报的用户与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未来意愿经济将逐渐盛行,上海农业科技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也将顺应潮流,将基于不同用户的需求,搜集与开展不同情报资源种类的研究作为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同时,为了更好地收集、关联、整合、分析、生成、共享农业科技情报,上海农业科技情报还需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农业科技情报平台,积极探索更有效、更便捷、更智能的信息组织方式和用户管理模型,以获得高质量、多维度的农业情报,从而覆盖网络科技发展动态信息、经济技术信息、政策趋向、市场行情等。

猜你喜欢

科技情报上海市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基于数据工程的国防科技情报生态体系构建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铜陵市科技情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加强科技情报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