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数学学习从数学化走向生活化
2019-10-23章晨
章晨
摘 要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会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本文通过形象的工笔画,结合生活场景,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值得各位老师借鉴。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个性化;生活化;反思;营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18-0191-01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生活经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数学,将教学活动还原于生活,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案例背景】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三年级数学期中试卷上“生活中数学”的第五题是这样的:收割机每分钟能行19米,割刀长2米,收割机工作15分钟能收割多少平方米的小麦?
阅卷结束后我进行了简要统计,班上做对的只有5人,正确率不到10﹪。
【我的访谈】
由于在阅卷后就已经了解到这一题出错率异常的高,所以在评讲前我随机选择了几位学生作了细致的访谈,希望可以真切地了解孩子们对这题的思考历程。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1:割稻机一分钟行19米,15分钟就是行15个19米,所以列式为:19×15=285(平方米)。
生2:我是这样想的,割稻机每分是行了19米,但割刀就有2米长,所以应该先将19米减去2米,再乘15分,列式为:(19-2)×15=255(平方米)。
生3:我觉得应该是(19+2)×15=315(平方米),因为割稻机每分行19米,割刀长2米,那么割的长度应该是(19+2)米,再乘上15分,割的面积就是315平方米。
【情境回放】
针对上述情况,所以在评讲这一题时我格外细致,想尽量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讲解透彻,可是在我连着分析了两遍后,依然有一大批的学生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该怎么办呢?以下是我解决这道题的新举措:
师:(画出一个大长方形)孩子们请看,这是一块长满小麦的长方形农田;如图所示:
(接着出示黑板擦)黑板擦的宽我们可以看成是割稻机的割刀(2米),黑板擦的长度可以看作割稻机一分钟行的路程(19米),如图(2米)现在请大家仔细看,老师的割稻机马上就要工作了。19米
(师移动黑板擦,动态演示割稻机割麦的工作场景)出现如右图所示图形;
师:孩子们看,现在老师的割稻机已经工作一分钟了,你知道割稻机割了多大面积的小麦吗?
生1:是38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看出割稻机工作一分钟,收割的小麦面积就是一个长19米宽2米的长方形面积,所以得出38平方米。
师:你善于观察,真不错。现在老师的割稻机接着又工作了一分钟,
你们看,谁知道这时割稻机收割小麦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2:76平方米。
师:呀,这么厉害!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到这个正确答案的?
生2:收割机工作一分钟,收割的小麦面积就是一个长19米宽2米的长方形面积,那么收割机工作两分钟,收割的小麦面积就是两个长19米宽2米的长方形面积,所以得出19×2×2=76(平方米)。
师:你真棒,现在谁能告诉老师如果老师的收割机再工作一分钟,那么能收割多少小麦呢?
生3:是19×2×3=114(平方米)。
师:又对了。现在你们能解决题目中的问题了吗?
生(齐答):19×2×15=570(平方米)。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这么快就成功地解决了这道难题,老师也佩服你们呢!
【分析反思】
1、从生活中学数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背景。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想从收割机收割小麦这一生活情境提炼出“收割机在工作15分钟所割小麦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一数学问题,但由于此问题的情境脱离了学习者的生活实际,所以一开始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解答。
2、体现解题方法个性化,教给问题解决的方法。
将问题情境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简笔画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配以形象的动作,真实地再现了收割机工作场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过程,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王淑玲.论小学数学教学应逐步走向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