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瓶颈探究

2019-10-23粟蓉

读写算 2019年18期
关键词:巧用突破信息技术

粟蓉

摘 要 教育技术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催化剂,教育是本质,技术是方法、策略和条件。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都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实现教育技术有效应用于教学,怎样以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突破数学教学中的各种瓶颈。

关键词 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瓶颈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18-0006-02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课堂会进入瓶颈期,学生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时教师要能灵活选择,精心设计,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与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突破教学瓶颈。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

在引入《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沿着一个边长为一千米的正方形跑一圈,兔子沿着一个直径为一千米的圆形跑一圈,通过动态演示学生知道它们跑的都是图形的周长,然后适时抛出问题;谁跑的路程长一些?把龟兔赛跑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数学问题。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高的问题走出课堂。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鲜明生动的问题情景,把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展示出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容易理解,更愿意主动去探索。

在《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用信息技术展示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先把圆沿着一条直径切开成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沿着半径分成若干等分,然后把两个半圆的两条曲线拉直,整合在一块儿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接着切入问题:形状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什么?怎么表示?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什么?又怎么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圆的面积呢?这个转化过程可以反复进行演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推导、探索,调动了各种感官和情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设置认知冲突,经历数学再创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信息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具有交互性、共享性、探究性、协作性、自主性,而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基于情境、基于资源、基于协作、基于探究、基于问题解决的自主建构理论正好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上述优势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和最充分的发挥。

在《角的度量》教学时,先用平台提供两个角度差异很大的角,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谁大谁小,紧接着出现两个相差不大的角,学生不能立马得出结论,学生就渴望有个能帮助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于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又给出了一个圆,然后把圆两等分、四等分、八等份……直至三百六十等分,学生知道每一份的大小都为一,然后学生发现这个圆的上下两部分完全一样,可以去掉一半,于是屏幕上只剩下个半圆。学生就用这个半圆去量角的大小,但是发现每量一次就要数一次格子很麻烦,于是建议老师从右往左标出度数,然后在量的过程中又发现只从一边量不太方便,于是要求从左往右也要有度数。当学生的旧知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时,通过不断的探索、修改、运用……从而自主经历了一个量角器的建构过程。这样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比直接给学生一个现成的量角器来认识要好得多。

四、运用动态演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

在探究圆周率这个内容时,以往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测量几个大小不一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通过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来理解圆周率。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较大的误差,所以计算结果有两倍多,三倍多,四倍多,这样很没有准确性和严谨性,也会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惑,认为圆周率是可以随意变换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时,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个圆,然后把圆的周长拉直,再用直径在上面进行截取,发现截取三次后还剩一点,再用同样的方法对大小不一的圆进行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三倍多一些,而且这个比值跟圆的大小没有任何关系,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五、燃起思维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可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让学生燃起思维的火花,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

特别是在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数形结合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但数是枯燥的、抽象的、乏味的,借助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化,更有助于这一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想。

教师用信息平台提供6乘6的正方形,请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有很多种表示方式,请学生边展示算式边用图形进行解释,让数与形充分结合,不仅从图形中感受到数学美,艺术美,更借助信息平台,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当然,如何找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关键。并且要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集合,取长补短,就能找到关于突出重点、突破瓶颈的“锦囊妙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贺安溪.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萬明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巧用突破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习得理论提升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