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格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2019-10-23李敏

读写算 2019年18期
关键词:范增项王项羽

李敏

摘 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本属于小说命理,但历史长河中,这句话却无处不在。历史的选择纯属偶然吗?成与败由什么决定?时也?命也?运也?不,都不是。历史的选择其实早已注定,由:细节与性格决定!

关键词 细节与成败命运与性格;政治远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8-0154-02

一个是出身高贵,能力卓越,肩负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伟大历史使命的精英份子;一个是草根,出身低贱,能力平平,整日无所事事,往来的人员不过就是一些市井之徒。一开始,在两人之间的对决中不会有任何的怀疑:不论哪个方面,项羽都可以直接秒杀、瞬杀刘邦,因为两人之间的差距太大,直接不具可比性。然而,历史仿佛就是一部小说,不到尘埃落定之时都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故事的结局往往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当我们读完《鸿门宴》一文之后,细细品味一下其中的人物言行,我们就会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细节注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历史的发展和走向从来就不是偶然!

一、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时发出的悲歌显得格外的苍凉,可是回首前程往事,失败的缘由真的只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吗?想当初“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何等的豪情壮志!看看大秦帝国:“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蒙恬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面对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的大秦,在商君严刑酷法的威慑之下,项羽不也还是有着一颗“不臣”之心吗?

四面楚歌响起之时,十面埋伏遭遇之时,可找到失败的真正缘由?

(一)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事例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项羽的口无遮拦可见一斑。

事例二: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事例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认不应。

种种事项表明,一是项王对于君主没有一颗诚服之心,这可以理解,毕竟项王出身于楚国项氏一族,对秦本就是怀揣着灭国之恨;其次,招待客人时不是应该讲点风度吗?然项王的座次处处以自己为尊;三是对谋臣范增的不尊敬,对于谋臣的建议如果不采纳,那么下次谋臣还会尽心尽力的为你出谋划策吗?

(二)沽名钓誉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就以“沽名”来评价项羽。《鸿门宴》中,项羽听了曹无伤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怒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又在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于是改变了最初的主意。更有甚者,在刘邦逃走,留下张良入谢,“奉白璧一双,再拜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时,“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拔剑撞而破之”。范增清醒地认识到了:项王已然失去了诛杀刘邦的最好时机。而项羽对此却不以为然。

(三)留不住人才

以人为本,人才兴国,人力资源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大的财富。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怕时间太短,来不及建功立业,所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想要做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而项羽呢?人才的大量流失,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陈平最初是项氏阵营中的一员,可是到了后来,为刘邦献上离间项羽与范增关系的计策,当范增也弃项羽而去之时,项羽败局已然注定!

再看看作为间谍的曹无伤的可悲下场,“此乃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不然,籍何以至此。”导致了“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四)缺乏政治眼光

太迷信武力,没有谋略,缺乏政治远见。“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阿房宫就这样被这一介莽夫给毁了,可见他自己都不曾想过:有一天他也可以坐擁江山,以后可以自己住在阿房宫里,自己还用得着,太过于意气用事了!

二、刘邦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武大帝》写在开头的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大汉的气质与气势,汉武帝把华夏民族的文明越过了长城的藩篱,推向了全世界,丝绸之路的开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至今仍然造福整个中华民族!汉武大帝的所有历史功绩得益于汉初几代君王的苦心经营,而作为大汉王朝开国皇帝的汉高祖刘邦,更是功不可没!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作为楚汉之争胜利者的刘邦,衣锦还乡时的那种志得意满,喜气洋洋可想而知。

可是之前所付出的艰辛苦楚呢!

(一)出身低贱,流氓习气

“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这是元曲作家睢景臣的套曲作品《哨遍·高祖还乡》。此曲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通过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的口吻,把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举,写出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以辛辣的语言,剥露了刘邦微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揭露了刘邦的无赖出身,剥下封建帝王的神圣面具,还其真面目。

(二)八面玲珑,世故圆滑

事例一:同样是始皇出巡,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谨言慎行,同时也是作为不同时代的君王的惺惺相惜。

事例二:《鸿门宴》中,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错误的事情推得干干净净,也没告诉张良是谁说的。“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君安与项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打不过,咱认输总可以吧,大丈夫能屈能伸!

(三)知人善用,自知之明

作為汉高祖的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四)杀伐决断,心狠手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就是叛徒的下场,看有此为例,谁还敢为恶?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就是著名的“分一杯羹”故事。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以韩信、英布、彭越、韩王信、卢绾为首的异姓王,这些人基本都被刘邦清除,以保证政权的稳定性。韩信被刘邦伪游云梦擒住,贬为淮阴侯,后来疑似谋反被皇后吕雉诛于长乐宫钟室!彭越、英布相继造反,都被刘邦平定,杀掉了二人。韩王信和卢绾被刘邦逼反,逃到了匈奴。

这就是政治家的风范。

《鸿门宴》中最为鲜明的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书写着历史,留下了太多关于成与败的思索,可是到了最后,还是得由衷的感叹: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传说结束了,而历史刚刚开始!”

《银河英雄传说》田中芳树。

猜你喜欢

范增项王项羽
范增的悲剧及其背景
项羽虞姬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军师范增的短板
谋士范增不及格
亚父之死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周恩来“一”字评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