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之有效 心之所向

2019-10-23瞿忆云

读写算 2019年18期
关键词:正能量凝聚力责任感

瞿忆云

摘 要“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经慢慢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当中进行教育的主体理念,合作代替竞争是当今社会的选择,合作也必定会成为日后的主流思想之一。

关键词 责任感;凝聚力;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8-0094-02

零零后的孩子往往极具创新精神,个性比较鲜明,思维相对而言也比较开阔,同时他们也有非常强的依赖性,缺少一定的责任感……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学生通过合作与竞争,让优秀成为习惯。

一、以“内阁”为核心,培养责任感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组长组阁制”的方式对小组合作进行优化。对学生的管理能力、个性特点、管理水平以及性别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在班级里面推举出八个组长,每个组长依据互补互助以及协同和谐的原则,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学习成绩选择自己的组内成员,在班里组成多个组内异质以及组间间质的合作小组。每个组长自己认领一个班干部兼职,对班级工作进行分管并且负责。各个组长轮流进行值周,对班级内部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记录小组考核的情况,每周进行汇总并且将汇总好的汇总表上墙,每个月进行优胜小组的评选并且奖励。一般要求4-6人为一组,男女各占一定比例,每学期换届选举,重新洗牌。

各个合作小组通过内部推选,产生小组内部的主要分管组长,即生活小组长、纪律小组长、小组发言人、学习小组长以及卫生小组长等二级职务,各个职务通力合作各司其职。让每个学生可以有均等的机会展示自我,逐步唤醒以及树立起自身的责任意识,让小组内部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为了小组取得优胜而努力,自觉接受集体价值规范以及其他良好习惯的约束,让学生学会负责。组长属于班级管理当中的中坚力量,一个足够优秀的组长,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全班推选组长候选人,一定要是有能力、有热情并有一定威信的学生,这样才可以形成更加坚强的领导班子,逐步成为具有行为节操以及最佳价值的一大支持体系,进而提升班级整体的管理质量。班主任尽量给组长独立工作创造机会,而且不定时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为了锻炼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实行值周班长、值日组长制,每个合作小组的学习组长轮流值周,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记录小组考核的情况,每天汇总,每周对汇总表进行上墙,评选出班级内优秀的小组并进行奖励。每个小组内成员还需要轮流担当值日组长。值日组长主持小组日常活动。每周五放学前,召开班委扩大会议,由本周值周组长汇报一周工作,总结得失,提出对下周的改进意见,并将工作交接给下周的值周组长。这样,便于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存在问题及时解决并改进。

人人进行自我管理,人人都拥有能够实现自身服务大局的机会,在均等的机会下展示自我,逐步树立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组长组阁”“成员分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特长的领域,有实现自我服务大局的机会,有助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也可以更好培养责任感和进取心。而且,这种组合相对稳定,每个组大致上都是均衡水平,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优势互补,还可以培养学生正面积极和进取的良好心态,有利于优秀学生进行更加广阔的思维火花,激发出学生内外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利于相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同质组别当中逐步树立起信心,挖掘这类学生的潜能,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在组内同伴的成员取得成功时也能同时提升自我的效能感,增加小组内成员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正面良性发展进步。

二、以“公约”为支点,增强凝聚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内应当努力发挥出自管小组的效用,让八个小组组长明确好奖惩措施,负责好班级内部的公约、小组公约的签字印章,再按“公約”对学生进行全程、全面评价,让“公约”成为最佳价值与行为节操的支持体系,提升了班级自我管理的水平。从制定公约、考核评比、奖励优胜一系列活动规则,小组合作常态化。

根据“公约”内容,考核主要分学习、生活两方面开展:学习上分课堂展示和作业情况,生活上分卫生保洁、活动参与和遵规守纪。每个小组内的成员根据不同成绩分成12345号,每个人有不同的赋分值,每周将小组成员得的赋分加起来,得出团体总分,评选每周优胜,再每月统计进行优胜奖励。为了增强“合约”精神,我们的奖惩制度也是公开的、量化的,例如可以在班级内评比“文明之星”、“勤学之星”、“环保之星”“进步之星”“奉献之星”“体艺之星”等各种榜样,有量化考核并公示,展示在教室门口,再将先进事迹结合图文展示在班级园地,而且周评、月评、学期评的各类“星”都有赋分加入小组,至于学校层面的“三好学生”“月考成绩优秀”以及校外各类获奖,同时也制定相应的奖励以及分值。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同龄人之中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采取周边的榜样进行激励,用榜样的行为来培养责任感。又通过“交流会”“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为学生树立了校内外活生生的榜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接受的正能量,成为激励他前进的力量。

为了提高“公约”的执行力,引导学生以负责的精神对己、对人、对事,我们又设立班级“纪委”,“纪委”监督员考核组长是否能胜任工作、是否具备责任心、任劳任怨、是否能在学生当中得到认可、办事是否可以充分考虑到集体的利益、督小组成员间是否有互相包庇等情况,及时反馈、经常评估,每周考核记录上墙公示。第一名胜出的小组有话语权,组长负责讨论决定奖励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最后一名要定期进行整改并接受全班监督。

班级内部进行管理时充分发挥自管小组作用,依据小组公约对学生采取全程以及全面的评价,采取“事先点拨、提供机会、促进成功、公开展示、集体评价、激励前进”等等在内的环节对学生进行成功情境的创建,让班级的建设能够逐步走向高大上的层面。这种开诚布公、互信互爱的班级精神生活,逐步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和谐以及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班集体当中产生温暖感、归属感。同时,可以设置各级各类的奖励,对学生的热情进行保护以及尊重,积极鼓励学生特别是班级内贫困生积极参与班级小组活动,提升小组内的凝聚力,培养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让每一个学生可以为了小组取得优胜尽心尽力,自觉遵守以及接受班级之中的价值规范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负责。

三、以活动为途径,传递正能量

小组进行活动主要遵循的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以及自然,让学生不单单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如何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根据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分组,或者男生与女生各自分组,一般是根据活动内容自由组合,每个小组一般4-6人,推荐负责人,安排具体分工。每人在不同任务中至少参加一个小组,若有兴趣爱好也可选择多个小组,必须积极承担起相应的主要任务。小组内部的负责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然后根据大组的活动内容和成果展示,评比优胜。

我们主要配合学校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八大內阁”组织成员参加,参加“生活大课堂”自己包饺子、做水果拼盘;参加“童心同乐”六一节游园活动,自定节目规则、手工制作各种道具;参加“跳蚤市场”义卖活动,自行标价、拍卖,并将小组成员义卖所得用作班会费;“艺术周”活动,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选编小组成员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展示交流;另有书法比赛、知识竞赛……各种活动都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可以组内消化,也可以组际合作,达到资源最优化,然后进行优胜评比,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校生活的幸福快乐。同时,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展手抄报比赛;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针对本地区实际,组织“走进羽绒之乡”“寻访朱凤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采访、撰写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在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中日益茁壮成长。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引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意。

“00”后学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具有求异意识,而且信息技术无师自通,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长以及爱好,在班级内部创建不同的兴趣小组,例如信息技术组、绘画组或者是摄影组等等,积极带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健康向上的学习、休闲以及交友,例如可以进行网上旅游、网页建设、网页制作以及网上知识竞赛等等活动,鼓励学生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用网页或课件的形式展示,同时开展小组间的“网络利弊”辩论会,批判网络空间中的负面现象……这些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生活,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理想价值观。

教育教学无定法,但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展的基点。“00”后的学生敢想敢说,开朗、乐观,只要引导得好,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创造无数惊喜。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温暖、友爱、竞争、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可以在班级当中感到温暖感以及归属感,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进而创建更加美好的教育前景。

参考文献:

[1]杨冬霞,杨冬玲.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素质培养[J].吉林教育,2016(12).

[2]宋红波,李敏慧.建构主义基础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2).

猜你喜欢

正能量凝聚力责任感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等2则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