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评估分析

2019-10-23闫文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0期
关键词:核分裂危险度囊性

闫文超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影像科 江苏 淮安 22330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Cajal细胞,其生物学行为复杂,被认为是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临床通常采用危险度分级来评估其生物学行为。目前GIST危险度判断主要依据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电镜等检查,显然不利于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影响疾病预后[1]。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征象与GIST危险度存在相关性,但目前临床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确诊的GIST患者MSCT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探讨MSCT对GIST危险度的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经术后病理与免疫组化确诊的43例GIST患者资料,男15例,女28例,年龄21~81岁,平均(65.9±17.9)岁,病程2天~10年。43例患者中,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纳差、大便性状改变33例,消化道出血8例,腹部包块2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双源螺旋CT,患者检查前1天清淡饮食,饮用番泻叶进行肠道准备,禁食6~10h,扫描时饮水或饮1.5%泛影葡胺水溶液800ml。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35mAS,层厚5mm、层间距1.25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佛醇(350mgI/ml,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采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

1.3 MSCT分析内容

由2位主治以上职称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以两人讨论后的共同意见作为最终结论。影像分析内容[2]:病变部位(胃、小肠或结直肠)、大小(最大直径≤5cm、5cm~≤10cm、>10cm)、形态(规则、不规则)、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外、腔内外生长)、边界(清晰、模糊)与强化方式(均匀强化、非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强化值<20HU、强化值20~40HU、强化值>40HU)、囊变坏死(无或有)、溃疡(无或有)、转移(无或有)、钙化(无或有)、腹腔积液(无或有)。

1.4 GIST危险度划分

依据《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1]将GIST划分为低危组(极低危+低危)、中危组、高危组。具体分级如下,极低危:肿瘤≤2cm,核分裂象≤5/50HPF,肿瘤原发部位为任何部位;低危:肿瘤>2~5cm,核分裂象≤5/50HPF,肿瘤原发部位为任何部位;中危:肿瘤≤2cm,核分裂象6~10/50HPF,肿瘤原发部位为任何部位,或肿瘤2~5cm,核分裂象6~10/50HPF,肿瘤原发部位为胃,或肿瘤≤2cm,核分裂象6~10/50HPF,肿瘤原发部位为任何部位,或肿瘤5~10cm,核分裂象≤5/50HPF,肿瘤原发部位为胃;高危:肿瘤破裂,或肿瘤>10cm,或肿瘤>5cm,核分裂象>5/50HPF,肿瘤原发部位为任何部位,或肿瘤2~5cm,核分裂象>5/50HPF,非胃原发,或肿瘤5~10cm,核分裂象≤5/50HPF,非胃原发。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各CT特征与危险度之间关系采用χ2检验,取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肿瘤位于胃、小肠、结直肠分别为28例、12例、3例;术后病理低危组17例(极低危+低危)、中危9例、高危17例。

2.2 MSCT与GIST危险度的关系

不同危险度GIST患者间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囊变坏死、溃疡、是否转移间CT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生长方式、钙化、腹腔积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表 MSCT征象与GIST危险度的分析

3 讨论

GISTS属潜在恶性肿瘤,但临床对其良恶性判断尚缺乏统一判断标准,一般认为发生转移、侵润周围组织、形成瘤栓、核分裂≥10/HPF、周围血管簇状分布、细胞密集且明显异常等征象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Fletcher[3]等研究显示,GIST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密切相关,因此病理学依据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将GIST分为极低度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与高度危险性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危险度的划分取代传统GIST良恶性的划分,更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如极低危险度GIST,可以随访观察,暂不手术。低、中度危险性GIST可以行肿瘤局限性切除,切缘阴性且距切缘病灶2cm以上即可,无需扩大切除范围,以减少手术对胃肠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高度危险性GIST术前行伊马替尼新辅助性化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术中肿瘤破裂风险与临床病理分期,增加患者根治性手术的机会;有助于缩小手术切除范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4]。此外,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被认为是化学治疗GIST的革命性突破,但伊马替尼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对于危险度较低的GIST患者使用伊马替尼治疗,不但存在过度医疗,还增加耐药的产生。因此如何将高危险度的GIST从较低危险度(中度、低度、极低危险度)中甄别出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前GIST术前诊断方法主要有消化道造影、腹部超声、内镜与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活检、CT、MRI等。消化道造影敏感度与特异度较低;腹部超声对肿瘤危险度判断有一定价值,但超声图像质量易受患者胃肠道积气、腹壁脂肪干扰;内镜可以观察侵及粘膜的病变并进行活检,但无法观察粘膜下病变;超声内镜可以观察消化道各层结构,为肿瘤危险度判断提供超声影像信息,但准确性易受操作者经验与水平影响;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学信息,但增加肿瘤出血、破裂、播散风险[4]。MRI检查受消化道运动伪影影响。MSCT具有较高的组织对比度与密度分辨力,增强扫描还可以观察肿瘤血供情况,是GIST术前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目前大部分研究显示,不同分级GIST间CT征象存在差异,如肿瘤大小、密度、囊性坏死等,但这些征象在评估GIST危险度分级的权重方面仍存在争议。如苏海霞[5]研究显示肿瘤CT密度、肿瘤大小与GIST危险度分级相关性最为密切,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7与0.769;吴奇新[6]研究则显示仅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危险度相关;马菊香[2]研究显示肿瘤直径>10cm与溃疡是GIST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GIST危险度与CT征象中肿瘤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囊变坏死、溃疡、转移相关(均P<0.05),与生长方式、钙化、腹腔积液无关(均P>0.05),与马菊香[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上述征象中,肿瘤大小、囊变坏死为GIST高危险度关系最密切(P<0.001)。肿瘤大小为GIST高危险度因素,主要由于危险度高的肿瘤多存在PDGFRA、c-kit等基因突变,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机制被抑制而过度增殖引起肿瘤体积增大,因此肿瘤大小是GIST病理危险度的主要分级指标之一。此外,肿瘤出现囊性坏死,往往提示肿瘤体积大、生长速度快,血管供应的营养无法满足肿瘤组织的生长需求而出现囊性坏死,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囊性坏死为GIST高危险度的另一危险因素,研究结果与王帆荣[7]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MSCT对于GISTD的诊断与危险度分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是肿瘤体积>10cm、存在囊性坏死时高度提示其危险度较高。

猜你喜欢

核分裂危险度囊性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的相关性
能谱CT定量参数与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危险度的关系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对血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
左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细胞性纤维瘤1例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