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养老机构入住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9-10-23郑翩翩

社会政策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入住率护理员床位

郑翩翩

一、引言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老龄化问题愈发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约2.49 亿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 万人(约1.67 亿人),占总人口的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9)。此外,中国的快速老龄化情况复杂,伴随着高龄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和失独化等多项挑战。与此同时,受到计划生育、人口迁移和亲子代居住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家庭规模和结构逐渐小型化和核心化,空巢、留守现象逐渐增多。这意味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无法仅仅依靠子女完成,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一定比例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口逐渐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模式。

为满足我国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和优惠条例来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养老机构在此期间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06-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各类养老床位仅153.5 万张,截至2017年底,床位数已增长至744.8 万张,11年间共增长591.3 万张;2011年,我国每千名老人仅拥有养老床位19.1 张,2016年最高增长至31.6 张。

然而,现实中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关于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空置率高”的报道层出不穷。2016年数据显示,北京市16 个区460 家养老机构实际使用床位占备案床位数的比例仅为53.0%(朱宝生、乔晓春,2018:1-4)。居高不下的床位空置率意味着这些养老机构盈利能力堪忧,发展前景暗淡,浪费大量的土地、财政、人力资源,而且其社会效益也未实现。除整体床位利用水平不高外,各类养老机构入住率参差不齐,甚至相差甚远(常金兰、董燕艳、梁少英,2016:34-38)。有些机构人满为患、争相排队,有的入住不足一半,勉强运营,有的甚至只有二三成。一方面是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又是床位空置率居高不下,养老机构为何会陷入如此的床位困境中,这需要进一步思考。

入住率是养老机构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机构、老人、政府的利益息息相关。从机构建设角度开展养老机构入住率研究,有利于揭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外在动力,揭示养老机构运行规律,同时进一步扩大关于养老机构入住率方面文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理论意义。从现实实践角度看,首先,机构养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养老方式,养老机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老年人入住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其次,通过研究其机构建设对入住率的影响,可以发现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养老机构的日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再次,研究养老机构入住率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投入的效率,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后,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帮助北京市政府进一步深入了解目前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并对北京市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二、文献综述

养老机构入住率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而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也通常反映出两个问题。首先,养老机构入住率总体不够乐观。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全国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水平为56.36%,各地床位入住率普遍只有40%~70%。其次,养老机构之间还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第一,区域差异。2015年数据显示天津、黑龙江的平均入住率接近8 成,而河南、海南和甘肃等地不足40%。第二,城郊差异。由于老年人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老年人口的高密集度会使得城市中心的养老机构更受欢迎,导致远郊区县养老机构空缺率较高(康蕊,2016:36-41)。2012年数据显示,北京市城六区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为63.9%,郊区仅为41%(沈向东,2014:32-34)。第三,档位差异。例如,长春市高端养老机构的床位量占到床位总数的44.26%,但空置率却高达90%;中端养老机构床位供给量仅为4.68%、入住率居中,而低端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高于95%,接近饱和水平(王桥,2016:22-25)。第四,所有制差异,这也是学者们聚焦讨论的问题之一。在各地调查数据的支撑下,学者们发现相似的结果——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更高,条件较好的公办养老机构经常出现床位不足、排队入住的现象,而民办养老机构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空床率(常宗虎,2000:30-32;关信平、赵婷婷,2012:52-56;温海红、马玉娟、王怡欢等,2018:21-29)。

养老机构入住率的高低受养老服务供需双方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机构层面进行梳理。在国内研究中,机构的地理位置、费用是被高频率探讨的主要特征。部分学者表示我国的老年人更倾向选择位于城区的养老机构,然而机构养老资源往往却更集中分布在远郊区县(冯战联、詹合英、关信平等,2012:16-23;沈向东,2014:32-34)。从家庭层面考虑,老人在选择机构时十分重视的是“离子女居住地近”这一特征,因此更愿选择离子女居住地相对更近的机构(戴维、铃木博志、长谷川直树,2012:77-84)。在早期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收费太高并不是导致入住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常宗虎,2000:30-32)。而其他学者研究表示,当前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已远远超过老年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无形的高门槛导致了床位闲置(孙树菡、葛英,2004:28-31)。直至2011年,仍认为我国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购买力有限,目前的老年人收入并不能足以支持其入住较高收费(质量)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养老机构发展(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2011:58-63)。同时,常金兰等(2016)基于88 家宁波市养老机构数据开展的回归分析,得出“床位平均费用与养老机构入住率呈负相关”这一结果,即床位平均费用低的养老机构入住率高。朱宝生等(2018)同样认为机构费用对于养老机构入住率具有一定影响——虽然其回归模型结果没有显示这两者有直接显著的关系,但这可能是由于北京地区收入较高、政府补助和各类优惠政策支持力度较大而导致的。

此外,部分学者还着眼于分析养老机构的环境、服务、设施、员工等内在特征与入住率的关系。在定性分析方面,对厦门市4 所民营养老机构进行个案分析,发现许多民营中小型养老机构由于起步资金少、基础差、用地有限、设施条件简陋;再加上专业护理和医护人员的匮乏,护理和医疗水平低,导致机构服务不到位,从而间接影响到入住率的保证和提升(徐思瀛,2014)。此外,机构管理也对入住率有较大影响。对芜湖市两家“低入住率”养老机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家养老机构的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养老机构服务硬件方面医疗设施配置缺失、其他设施设备配置不合理并缺乏使用指导,服务项目仍停留在最低需求层次上,护理队伍专业素质不高,机构管理不尽如人意(刘夏,2014)。以海南省“候鸟式养老”模式下对民营养老机构困境进行剖析,发现“候鸟式养老”的周期性对机构经营管理造成极大的不稳定性,专业护工人员的流失及不完全匹配的服务内容无法较好满足“候鸟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张豫南、李芬,2018:55-65)。

在定量研究方面。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学者开始将机构服务进行量化,选取核心指标开展定量分析。常金兰等(2016)获取了宁波市100 家养老机构的机构概况、硬件设施、内部管理、入住情况和养老护理服务内容五个方面的数据,采用Stepwise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养护比、养老护理服务内容得分、是否建立考评制度、养老护理员持证率是机构入住率的显著正向影响因素。温海红等(2018)基于陕西省11 家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立足人力资本视角着重分析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对入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护理员受教育水平、持证率、工资水平、工作年限和人员培训情况都与养老机构老人入住率呈正相关关系。朱宝生等(2018)以北京市2016年养老设施普查获得的16 个区460 家养老机构调查数据为样本,针对入住老人的不同类型,分4个方面对老年人入住比率与养老机构医护条件、政府补贴、配套设施和服务、医疗机构收费等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理老人对运动休闲活动需求较大,半自理及非自理老人则更需要医疗照护。鞠珍珍(2018)对安徽省阜阳市5 所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提出四类主成分因子,其中机构项目因子是最重要的因子,包括服务项目数量和收费标准。

国外关于养老机构入住率方面的研究也具有一些成果。如Biedenharn(1991)指出,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以及养老机构的收费,是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前考虑的主要问题。Castle(2007)使用了在1991 至2003年期间收集的全国数据,发现在入住率下降的全国趋势下,开办老年痴呆症特别护理单元(A-SCU)三年后的养老院的入住率增加了3%以上,这说明开设A-SCU 有效促进了入住率的提升。Tom et al(2015)基于德国542 家养老院数据的双变量分析表明,价格与质量、价格与入住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部分学者尝试探讨养老院的文化变革对于养老机构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机构护理模式,一种更加个性化、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服务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和收入(Farrell,2008;Elliot,2010)。比如,Lee et al(2013)在对设施特征进行控制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发现员工照护比、个人环境和管理结构对韩国养老院入住率有显著影响,而居民自主性与入住率呈负相关,这可能是韩国残疾老年人更倾向于接受其家庭或相关专业人员的意见,而不是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总体而言,在机构养老方面,国外更为关注的是服务质量、费用等机构情况对入住老年人生活品质、满意度的影响,关于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十分丰富,这可能也跟各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有关。

综上所述,国外内学者对养老机构入住率保持一定的关注与探讨,但仍存在部分局限。首先,从研究主体看来,国内以往的研究多以民办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入住率,忽视了公办养老机构也同样存在入住率两极分化现象,且缺少对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的对比,显然不够细致和全面。其次,从研究视角来看,西方学者更关心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满意度、生活质量,这与国外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下机构入住率普遍较高的情况有关。而国内现有研究更多还是基于需方维度,即从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角度分析老人入住意愿的影响因素,从供方维度考虑养老机构的规模、位置、费用、服务质量等本身的建设情况与其入住率的关系的研究仍需进一步丰富。另外,虽然现有文献在入住率影响因素的考虑和选取上涉及投资建设、空间布局、建筑场地、设施设备、服务提供、员工情况等多个方面,但在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构建上仍然可以进一步完善。

三、数据说明、变量设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6年《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市政府责成北京市民政局负责牵头,北京大学负责为本次普查提供设计和技术支持,普查数据质量较高。该普查项目共调查了北京市16 个区460 家养老机构。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清理,删除不在运营状态和已运营但未填写入住情况的机构,最后符合研究条件的机构为442 家。此外,本文具体使用了养老机构基本特征、床位及使用情况、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状况、医疗配套及服务设施、机构内部设施和场地情况、服务及收费情况、机构运营及管理情况这七部分的数据。

(二)变量设置

养老机构入住率通常指机构床位的使用率,即正在使用的床位数量占养老机构备案床位数的比例。本文以养老机构入住率作为研究的因变量。数据结果显示,442 家养老机构在民政局备案的床位平均数是201.50 张,目前实际使用床位平均数为105.59 张,入住率均值为53.91%。其中,机构入住率最高达到了100%,机构满员,最低的则无人入住,出现机构空置的状况。

在已有文献研究结论的参考基础上,经过数据预处理和变量之间相关性预分析,本文从养老机构基本特征、场地规模、人员配备、硬件设施和养老服务五个方面考虑,选取相应的指标纳入研究的自变量。

表1:变量定义及取值

类别变量 变量操作定义 变量均值或分布护理员数量[人]17.76护理员持证比[%]60.86行政人员数量[人]4.50行政人员占比[%]21.58人员配备医务室(0=无;1=有)44.57安防设备(0=无;1=有)82.58暖气片/散热片(0=无;1=有)80.77广场(0=无;1=有)70.59球类运动室(0=无;1=有)39.37养老服务 入住评估(0=无;1=有)88.02失智专业照护(0=无;1=有)58.14硬件设施

(三)统计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Stepwise 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逐步回归模型对各项特征指标与入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工具为STATA14.0。

四、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模型,首先分析基本特征变量与入住率的相关关系,具体结果如模型1 所示,其次,通过依次追加床位规模变量、人员配备变量、设施设备变量和养老服务变量,分别得到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逐步回归的目的一是分析在其他变量的影响下,各特征变量与入住率关系的差异和变化,二是分析不同维度的特征变量对模型的解释作用。 模型1 显示,首先,运营时间与机构入住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机构运营时间的增加,入住率随之增加。其次,区域分布与入住率显著负相关,统计结果在P<0.001 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机构离市区中心越远,越对入住率具有消极影响。而运营模式、费用等级和政府补贴对入住率的作用并不显著。此外,模型1 的模型解释力为8.9%,意味着养老机构的基本特征对其入住率的变化具有8.9%的解释作用。

表2:2016年北京市养老机入住率的相关分析

在模型2 中,床位规模对机构入住率存在显著的负影响作用,规模越大的养老机构往往难以获得更高的入住率。此外,运营模式从模型1 的不显著,变化为在0.05 水平上的正向显著,即相较于公办机构,民办机构更易实现较高的入住率。同时,在增加场地规模变量(床位规模)后,模型2 的模型解释力增加至10.6%。

模型3 在追加了人员配备变量后,原有显著的运营模式、运营时间等变量仍保持显著。同时,护理员数量和行政人员数量的回归系数的P 值均小于0.01,是入住率的保护因素,聘用更多的护理员和行政人员,有利于提升机构入住率。然而,行政人员占比对入住率存在显著的反向作用,行政人员占总员工比例越高,对入住率的负向影响越大。此外,模型3 的回归结果显示,模型解释力翻倍提升至20.9%。说明了人员配备特征对于入住率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

将硬件设施变量追加分析后得到模型4,结果显示暖气片/散热片、广场、球类运动室在P<0.05 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入住率存在相关关系,暖气片/散热片的设置对入住率具有保护作用,而广场、球类运动室的设置对入住率具有消极作用。此时,模型解释力增加至25.2%。

由表2可知,回归模型5 的拟合效果最好(R2=0.268)。模型中,入住评估服务与机构入住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老人提供机构入住评估服务能正向促进入住率的提高。此外,运营模式、暖气片/散热片与入住率的关系并不稳定,在模型5 中未显示出显著关系,其他变量的显著相关性与前四个模型保持一致,但相关程度和系数大小有所改变。

总体而言,运营时间、护理员数量、行政人员数量、入住评估四个变量与养老机构入住率之间具有稳定且显著的正向关系,区域分布、床位规模、行政人员占比、广场、球类运动室也稳定地负向作用于入住率。并且,相较于其它变量,入住评估服务和床位规模变量的回归系数较高,分别为14.590 和-10.585,说明这两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机构入住率便变化14.59%和10.585%。这表明,入住评估服务和床位规模对于机构入住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两个变量尚未被学界较多关注,值得更多的讨论。相比较而言,运营模式变量的显著性不够稳定,在最终模型中呈现不显著,这也与前人的研究有所出入,需要进一步解释。除此之外,从5 个模型的R2结果变化结果可知,养老机构的人员配备对模型结果具有最强的解释力度,达到10.3%,其次为机构基本特征和硬件设施,而养老服务的解释力度最小。这表明,机构的人员配备、基本特征和硬件设施对入住率发挥着主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对于正在运营的养老机构而言,为有效提高机构入住率,应首先选择在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配备方面加强建设。

五、结论与讨论

(一)机构基本特征与入住率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入住率随运营时间的增加呈现增长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机构在运营过程中,机构的知名度得到提高,在不断累积的实践经验中找到适宜的运营方法和管理架构,运营状态逐渐稳定、优化,从而获得不断进步的运营结果。

区域分布对于机构入住率具有显著影响,这与现有研究结果和现实经验较为吻合。从首都功能核心区至生态涵养发展区,体现的是地理位置从市中心向郊区的不断延伸,区域的医疗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群密集度也在随之下降,因而机构入住率水平受到消极影响。其次,如戴维等(2012)所论证,除了市中心繁华的独特魅力,老年人对机构位置的考虑还源于对靠近子女居住地的渴望,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靠近子女居住地,能够为子女与老人相见提供了便利,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运营模式、费用等级和政府补贴一直是养老机构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但在本文中这三个变量与入住率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存在一定出入,这可能与北京市的特殊性有关。

(二)机构场地规模与入住率分析

在场地规模方面,小型机构相对更易拥有较高的入住率。虽然,传统经济学认为一个组织的规模越大,越容易实现规模效益,但是对于北京市的养老机构而言,受到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的限制,大型、特大型养老机构往往只能建设于较为偏远的郊区,人口密度、周边的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都不比城区。而部分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养老机构甚至定位为高端养老机构,收取较高的服务费用,普通老年人根本无法入住(王莉莉,2019)。相较于大型、特大型养老机构,嵌入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更受到老年人的欢迎,这对于北京市养老机构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机构人员配备与入住率分析

养老机构人员配备是老年人选择入住的重要考虑因素,包括机构人员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在本文中,养老机构人员配备对老年人入住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体现在护理员数量方面。护理员数量的增长,代表着服务供给的直接增加,能更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若是养老护理员配置不足,不仅会影响服务供给的及时性,更使得护理员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服务质量。因而,现有养老市场的护工荒问题急需解决。

虽然在本文中,护理员持证比例与入住率并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在温海红等(2018)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中,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质量的优劣,从而间接影响到入住率的保证和提升。通过专业学习并取得资格证的护理人员,对养老护理的内容、程序更熟悉,服务质量更高、专业性也更强。尤其对于失去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而言,需要更专业护理照料,对养老护理员的质量要求更高。

行政管理人员数量的增加能积极作用于入住率,这与机构管理水平和经营状态的优化有关。但从人员结构方面来看,行政管理人员占机构总员工的比例越高,越不利于入住率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入住的老年人而言,其需求满足的关键在于养老护理员的服务。专职行政人员占比越高,越表示机构的运营成本和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机构管理方面,即管理层的冗余挤压了机构所能直接提供的照料服务,从而削弱了老年人的机构入住意愿。因而,养老机构应把握好专职行政人员的数量与比例之间的平衡,通过完善组织架构、提升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来替代专职行政人员的数量的增加。

(四)机构硬件设施与入住率分析

在活动空间方面,广场和球类运动室的设置于入住率而言是不利因素,这可能与机构入住人群有关。失能、半失能老人是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人群,活动能力受限,因而对广场、球类运动室的活动场所需求较小。但广场、球类运动室的建设成本却平均分摊到了每位入住老人身上,因此削弱了这部分老人的入住意愿。此外,广场等大型活动空间的设置要求养老机构必须有足够的室外面积,这一方面增加了机构的土地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市区土地紧张,机构建在郊区更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成本和距离的增加,促使“广场”给入住率带来了负效应。

朱宝生等(2018)在对入住率进行分人群讨论时也得出类似结果,运动场、舞蹈室等运动休闲场所的增加有助于提高自理老人入住率,却会降低半自理老人入住率,这表明自理老人对该类运动休闲场所有需求,但却不是半自理老人所需要的。

(五)机构养老服务与入住率分析

在养老服务方面,以往的研究更倾向于关注护理、医疗、心理慰藉等服务,但本文发现,北京市养老机构在入住评估、失智照护这两项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数据显示,提供入住评估能够正向促进机构入住率。入住评估是指对老年人的生理、精神、经济条件、生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包括健康史、精神状况、自理能力、功能活动等,还包括对褥疮、跌倒意外、自杀等需要注意的老人意外风险进行专项评估。这有利于机构科学确定服务内容和和护理等级,为老年人提供最适用最到位的服务项目,从而更好地提高护理效率,提升机构居民的晚年生活品质。

在描述分析中,不同入住率等级的养老机构在失智照护服务提供上存在明显比例差异,但是回归模型显示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失智照护服务主要针对的是失智老人,对其他类型老人的吸引力不强。但在当前失智老人的数量和照护需求迅猛增加的社会背景下,失智照护市场仍需进一步开拓。

当然,本文使用的是截面数据,无法通过纵向分析探讨机构入住率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解释机构特征与入住率的因果关系方面同样存在欠缺。其次,该数据来源于供给侧调查,从机构建设的角度反映入住率的差异。但实际上老年人入住选择的决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需方、供方和整个宏观的社会环境。若能补充老年人需求侧的数据,进行供需双方数据的匹配,研究效果会更好。

六、政策建议

第一,支持嵌入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机构规模较小、位于市区核心圈的养老机构相对能够获得更高的入住率,这与老年人在地老化、落叶归根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因此,进一步支持嵌入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刻不容缓。政府应当对这类养老机构从建设到运营给予一揽子的政策支持,降低床位补贴的准入门槛,通过提升其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其社会效益的实现,最终促进这类养老机构朝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

第二,提升护理员的数量和质量。长期以来,养老护理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想提升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则必须尽快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养老护理员队伍,成为养老事业的后备军。对此,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多的促进措施,如通过提升职业收入的方式鼓励护理员考取相关资格证书,通过补贴的形式,对参加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的人员给予培训补贴,对为养老服务企业输送人员的中介组织和职业院校给予奖励政策等。

第三,实现设施设备的协调配置及精准定位服务。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医疗、娱乐、生活设施设备的配置都能够有效促进入住率的提升,这表明设施设备的配置需要精准对接机构入住群体的需求,而并不是一味地鼓励设施设备多样化。一方面,政府应把握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引导养老机构多类型发展,避免同一类型的机构数量过多,使得部分老人的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养老机构本身需厘清机构定位,是建设服务健康老人的高端老年公寓,还是照料失能老人的护理院。服务人群的差异性对医疗与娱乐设施设备的配置提出不同要求。根据入住人群和机构定位,针对性配置医疗与娱乐设施设备,有益于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入住成本。

猜你喜欢

入住率护理员床位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南京市乡村旅游地产入住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锦江股份:受累七天酒店调整5月Rev PAR增速放缓
云南省3年累计安排搬迁资金376亿元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
常武地区养老需求调研及养老机构盈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