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儿童气质特征及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
2019-10-23李平甘李栋方吴若豪孙怡何展文罗向阳
李平甘 李栋方 吴若豪 孙怡 何展文 罗向阳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指以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之比为(3~5):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气质是与生俱来的,而TD患儿的气质与正常儿童有所区别[2]。通过与家人互动,儿童习得了基本的生活规范与技能,因此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发展影响深重,而父母教养方式则为重中之重[3-4]。一直以来,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发展的影响都是研究热点[5-6]。本文针对抽动障碍患儿的气质特征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对该群体的个性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选取2018年9月—2019年6月来我科发育行为门诊就诊的患儿20例作为研究组,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7],已排除药物所致或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所致抽动障碍。年龄7~11岁,平均(8.76±2.10)岁,其中男15例,女5例,男:女=3:1。对照组为于我科保健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8.20±2.25)岁,男16例,女4例。两组家庭类型:核心家庭 31人,大家庭 6人,重组家庭 2 人,离异 1 人;家庭经济状况:贫困3人,中等27人,较好6人,富裕4人;双亲文化程度:小学 4 人,初中22人,高中或中专16人,大专13人,大学本科及以上25人。两组儿童之间在性别、年龄、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 EPQ对被试的内外向、情绪性进行区分,同时检测个体的掩饰度,以了解测试的效度。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可供性别、年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各异的适龄儿童的气质特征调查[8]。问卷囊括外内向量表(E)、情绪稳定性量表(N)、精神质量表(P)、效度量表(L)等4个分量表。被试应根据自身情况做肯定或者否定回答。一般按龚氏理论划界分度,如E量表标准分界于40~60分间,外向要求60分以上,内向要求40分以下。其余分量表分度与前述相同。
1.2.2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 1980年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了EMBU,可对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进行评估,以确定父母养育方式与个体罹患神经心理障碍的关系[9]。共66项条目,父亲教养方式包含FF1情感温暖、理解,FF2惩罚、严厉,FF3过分干涉,FF4偏爱被试,FF5拒绝、否认,FF6过度保护等六个主因素。母亲教养方式包括MF1情感温暖、理解,MF2过干涉、过保护,MF3拒绝、否认,MF4惩罚、严厉,MF5偏爱被试等五个主因素。
1.2.3 测量方法 在统一指导语下,两组儿童(年龄≥7岁)通过解说者指导及自身阅读理解测试内容后,笔答所有量表项目。结果由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系统软件2.0》进行统一的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则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PQ各量表粗分及标准分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EPQ量表的N量表粗分均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E量表均分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L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研究组EPQ量表的N量表T分均分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 E、P、L量表T分均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EMBU得分的比较
研究组EMBU量表中TD儿童父亲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 过度保护”得分两组之间无差异。见表3。研究组TD儿童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得分两组之间无差异。见表4。
2.3 两组EPQ 4个维度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对TD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患有TD为因变量,以EPQ 4个维度因子和父母养育方式的11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后退法,在α=0.05水平上,E内外向、N神经质、L掩饰度、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被选入方程。见表5。根据分析结果,情绪稳定性(N),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因子,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均会影响TD儿童。
表1 两组EPQ 各量表粗分均分比较(,分)
表1 两组EPQ 各量表粗分均分比较(,分)
分组 例数 E N维度P L研究组204.35±2.9514.60±3.3010.50±5.1012.20±3.97对照组204.50±3.799.80±3.9112.40±5.0513.25±3.78 t 值-0.234.191.180.86 P 值->0.05<0.05>0.05>0.05
表2 两组EPQ 各量表标准分均分比较(,分)
表2 两组EPQ 各量表标准分均分比较(,分)
分组 例数 E N维度P L研究组2050.75±10.6741.75±9.9056.00±11.9943.25±10.91对照组2051.50±16.0724.50±13.3758.00±11.0547.25±8.96 t 值-0.174.600.551.27 P 值->0.05<0.05>0.05> 0.05
表3 两组EMBU 父亲的得分比较(,分)
表3 两组EMBU 父亲的得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FF1 FF2 FF3 FF4 FF5 FF6研究组 20 47.90±8.38 23.10±5.28 22.25±4.35 9.85±2.60 12.90±3.84 12.10±2.98对照组 20 51.65±8.62 15.80±2.09 21.15±3.42 11.90±3.07 8.90±1.94 10.25±3.27 t 值 - 1.40 5.78 0.89 2.28 4.10 1.87 P 值 - 0.17 <0.000 1 0.38 0.03 0.00 0.07
表4 两组EMBU 母亲的得分比较(,分)
表4 两组EMBU 母亲的得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MF1 MF2 MF3 MF4 MF5研究组 20 50.35±7.56 36.95±8.20 15.80±4.79 16.10±4.21 10.10±3.48对照组 20 57.30±9.47 36.00±7.35 11.80±3.71 11.45±2.67 11.45±2.89 t 值 - 2.57 0.39 2.96 4.17 1.34 P 值 - 0.01 0.70 0.01 0.00 0.19
表5 两组EPQ 4 个维度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对TD 影响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抽动障碍是儿童发育行为门诊的一种常见疾病,抽动症状轻重不一,容易反复出现,且在焦虑或面对应激时可能出现一过性加重。由于其病情的反复性及不确定性,家长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10]。
气质是个体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等。上世纪50年代,学者Thomas和Chess首先对儿童气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正常或异常的心理发展与其密切相关[11]。目前国内对TD儿童的气质特征研究不多,可检索到的文献屈指可数。抽动障碍患儿的气质类型明显不同于正常儿童,如纪小艺等[12]对312例TD患儿进行气质评估,并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后示: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转移气质维度的得分与常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D患儿气质具有独特性。
众所周知,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基本类型的外在表现,其与大脑皮层兴奋及抑制过程的关系密不可分[13]。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不平衡性反映在抽动障碍患儿身上即其差异炯大的临床表现。国内学者刘智胜[2]描述了TD患儿存在稳定自控性差、易激惹、易焦虑及抑郁等特点,故对外界刺激易反应过度,情绪激发后难以平息。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N量表粗分及T分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E量表粗分与T分均分略低于对照组,提示TD患儿 N维人格情绪不稳定的气质特征,并有内向性格的倾向,这与刘智胜的描述基本相符[2]。儿童早期的气质与其行为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14]。建议在了解儿童气质特征的基础上,尽早给予积极的气质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及治疗方案。
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气质特征。由于性别、性格、文化、家庭背景、婚姻质量等方面的不同,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之间亦存在一定的差异[15]。李韵等[16]发现,父亲的亲近度与TD患儿控制力呈负相关,且影响控制力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惩罚、严厉、否认都可能导致儿童恐惧不安,产生压抑和自卑感、缺乏信心等等不良心理,不利于患儿康复。本调查显示TD儿童的父母较少关心理解和保护孩子,较多采用惩罚、拒绝、否认等限制性教育方式。Thomas的气质与环境关系理论指出,TD儿童症状反复及加重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其气质特征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相适应[11]。建议TD儿童的父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方式并经常沟通,减少教养方式的差异,尤其是奖惩制度方面的差异。应充分地理解患儿的感受,避免惩罚式、否认式的教育,多采用鼓励式、肯定式的积极方式,使该群体形成良好的性格、开朗乐观的积极情绪,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恢复。
此外,某些家长对TD存在认知偏差,对其症状过度关注并不断责备孩子,因而使症状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17]。面对抽动障碍的运动或发声症状,建议家长采取“三不”原则:不提醒、不关注、不批评,以此达到消极强化的作用,亦不失为减少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较好方法。
综上所述,TD儿童存在显著的气质特征,其父母较多采用惩罚、拒绝、否认的限制性教育方式。建议对TD儿童的气质特征进行评估;建议除了给予行为矫正、药物干预外,同时根据抽动症患儿的气质特点进行神经心理等治疗,并改进父母的教育方式,以提高TD儿童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由于本次样本量的局限性,尚需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