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康复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术期中的应用

2019-10-23金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7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护士

金艳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类型,多为自发性出血,主要由动脉瘤破裂出血,血液进入椎管内或颅内的蛛网膜下腔所致[1]。手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康复时间较长,极易产生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因此,如何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促进术后功能恢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一种通过多学科合作优化围术期治疗和护理的方案,以弱化患者手术应激反应,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2]。本研究为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围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案,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73例SAH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常规护理为对照,将快速康复护理用于临床护理中,旨在观察对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7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纳入标准:发病至就诊时间72 h内;生命体征平稳;GCS评分9~15分。排除标准: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前严重营养不良者;血管畸形者;全身性感染性者;术前已经发生脑疝者。73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试验组37例。试验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8.26±3.1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45 h,平均(21.02±3.07)h;GCS评分9~14分,平均(11.63±0.25)分。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8.51±3.1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4~41 h,平均(21.11±3.02)h;GCS评分9~14分,平均(11.61±0.27)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5℃,术中大量输液,术后24 h经鼻饲进行营养支持,每2小时翻身叩背,根据患者病情拔除管道,术后1周开始进行康复锻炼。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快速康复护理:由手术室护士、麻醉师、病房护士、营养师、康复理疗师组成快速康复小组,各自制定快速康复方案。(1)术前1 d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相关事宜,病房护士主动向患者演示,术后如何进行下床活动、翻身、进食等,让患者做好充分准备,并告知术后康复重要性。(2)患者未入室前,护士将手术室温度调为24℃~26℃,湿度45%~55%,加温手术台,使用加温毯覆盖术区以外的躯体;术中输液使用液体加温仪,维持温度至36℃~37℃,控制输液速度输液总量控制在2 000 mL。(3)麻醉师行全麻,合理控制血压,防止脑缺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4)术后输液量≤1 500 mL/d;术后6 h开始,营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胃管持续营养泵鼻饲营养液,针对患者病情及营养状态对营养成分、营养液剂量进行调整。(5)清醒后拔除胃管,辅助患者经口进食,术后尽早拔除胃管、头部引流、深静脉置管。(6)有效排痰,护士指导患者缓慢吸气保持上身前倾,指导其咳嗽,咳嗽时收缩腹部,一次吸气伴3次咳嗽,停止咳嗽将气体呼出体外。(7)踝泵运动,护士指导患者摆放合适体位,放平下肢,指导患者进行足背部过屈、过伸,脚趾尖下压、上翘,相互交替完成,每次停留5 s,20次为1组,训练30 min;(8)护士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训练,视患者情况可协助其肩膀和臀部,帮助患者翻身,每间隔2 h翻身1次。(9)患者病情稳定后,护士指导患者家属良姿位摆放以及被动肢体活动。若患者意识清楚,病情允许,可行翻身训练和坐位训练,促进躯干功能恢复。若患者坐位平衡良好,下肢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可行辅助站立训练。当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和下肢功能达标,则一手托住患者腋下,一手拉住患者裤腰,采用适当力度向上提拉,帮助患者完成坐位和站立位的转换动作。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2)术后1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4]对两组患者神经康复情况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 两组NIHSS评分与GOS评分比较

试验组术后2周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可在短时间内造成神经功能损伤及脑组织坏死,导致预后不良[5]。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大多病情较重,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也加重病情,不利于预后[6]。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组别 n 肠鸣音恢复时间(h) 首次排便时间(d) 下床活动时间(d)试验组 37 10.25±3.02 2.96±0.26 5.25±0.63对照组 36 15.47±3.69 3.74±0.47 7.58±0.89 t 值 - 6.623 8.806 12.939 P 值 - <0.001 <0.001 <0.001

表2 两组患者术后1 周的NIHSS 评分与GOS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1 周的NIHSS 评分与GOS 评分比较()

组别 n NIHSS 评分 GOS 评分试验组 37 13.62±1.28 4.25±1.36对照组 36 16.92±1.74 3.62±1.05 t 值 - 9.248 2.211 P 值 - <0.001 <0.05

快速康复理念是一种新型的理念,有研究发现,快速康复理念用于普外科择期手术中能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也能缩短住院时间[7]。但是关于快速康复理念用于颅脑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快速康复护理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术期中,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表明快速康复护理能促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快速康复护理中,加强术中保温,能避免体温流失,输注液体温度保持恒温,限制液体输入,也能减少输液对内循环的刺激,为术后恢复创造条件[8];术后早期即开始进行活动,能避免肌肉萎缩及消化功能减弱;而尽早拔除导管可预防导管留置产生的感染风险,也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活动[9]。近年有研究表明,手术后数小时消化功能即可恢复,而早期给予营养支持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胃肠蠕动[10-11]。本研究在术后6 h即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未发生不良反应,且尽早给予营养支持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尽早恢复,为术后康复创造条件。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术后NIHSS评分与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快速康复护理通过尽快促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至正常的基本原则,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如术后早期被动肢体屈伸、腹部按摩、术后尽快下床活动等,可促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加快患者康复进程[12]。

综合上述,快速康复护理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理中效果满意,可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