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谈
2019-10-22宁莉高进喜
宁莉 高进喜
摘 要:国学是浓缩的精华,读起来郎朗上口。学国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积累、积淀,积累名篇佳句,再积淀传统美德,不是指向写一篇古文。专家建议的“不求甚解,熟读成诵”的国学教学原则是非常受用的。文章以作者教学《北冥有鱼》为例谈谈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熟读成诵;品读韵味;感受精妙;领悟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5-0047-02
湖南省桃江县灰山港镇紫荆花小学为了积极探索特色办学的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构建书香校园,为学生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于2012年上半期正式踏上了诵读国学经典的漫漫征程。几年过去了,回首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岁月,期间困扰我们教师最多的问题就是这每周一节的国学课该怎么上?因为国学课既不是语文阅读课,也不是品德课,它有自己的特点。语文阅读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感悟人文精神的同时更侧重表达运用,而品德课注重揭示道理,内化为实际行动。与这两者相比,国学课在感悟语言文字,理解文字内涵的同时,更侧重于一种语言的积累,一种文化的积累。如果稍不注意,对文字进行烦琐地分析,或对文章内涵进行过多地挖掘,就很容易把国学课上成语文课或是品德课。所以,我们很迷茫,徘徊在语文课和品德课之间,不知道这个度该如何拿捏、把握。如何上出国学课应该有的味道,这是横亘在我们前进路上的一只拦路虎,也是一条我们一直想要超越但又难以跨过的鸿沟。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没有停止思考。我们在平常的漫谈中思考,在尖锐的争辩中思考,在不断的学习中思考。
一、在书声琅琅中品读国学经典的韵味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根,同样,学国学经典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诵读。古代的国学教育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以诵经为主要内容,以诵读为主要方法的国学教育。而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机械记忆占绝对优势,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记忆、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运用,用最简单的方法在学生的心田中播下国学的种子。因此,我们在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形式丰富的诵读。以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试读、默读、同桌读、检查读、师生接读、男女生对读、男女生比赛读、配乐读、齐读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尽量让所有学生充分地诵读。这些变化的诵读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为了凸显诵读的有效性,我们没有单纯地停留在诵读形式上,还设计了有层次的诵读:先要求读准字音,之后要求读有节奏,最后粗知古文大意后,再要求读出情感。三个层面上的诵读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力求把课堂一步步推向诵读的深处。明确的诵读要求与多样的诵读形式相得益彰,使课堂教学紧凑高效。在琅琅读书声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情趣盎然中享受国学经典的快乐,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熟读成诵的理想课堂。
二、在循循善诱中感受国学经典的精妙
颜渊曾这样赞叹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在教学时也努力体现这种引导的艺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通过自读自悟知晓其义,通过相互交流分享思考收获,最终形于文、成于言,展开师生对话。课中,我适时地抛出“你能读懂什么?”的问题,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这种开放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都没有受到束缚,他们或借助注释,或与同伴交流,或独立思考,完全置身于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求教师相机穿插,或补充、或提示、或鼓励、或点拨,一步步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向深层次拓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为人师者循循善诱的“诱”尽力做到极致。正是有了这些环节的铺垫,《北冥有鱼》这篇看似拗口、枯燥的古文读来却不费力气,“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学生们能轻轻松松地得到感悟,以至于鲲为何“化而为鸟”的疑问也能呼之欲出,成为学生探究的焦点。国学经典的精妙就在看似无意却是有意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学生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补充即可,不要逐字理解,不要烦琐地分析,不要给学生压力,不要引起学生对学国学的厌烦情绪,这也许就是我们追求的“不求甚解”的理想境界了。
三、在创设情境中领悟国学经典的智慧
国学经典源远流长,与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教师直白地讲述,不会让国学经典中的文学灵动起来。只有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们呈现国学经典中真切的、鲜活的意象,才有可能帮助他们进入经典的意境中来。
课中,在探究鲲为何“化而为鸟”的疑问时,我就创设了配乐讲述的情境,让学生随着撼动人心的音乐,教师动情的讲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乘风破浪、飞向万里高空翱翔、拥有广阔天地的鹏。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学生们呈现出文学背后的意象,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我再一遍追问“鲲呀鲲,你为什么要变成鹏?”就是水到渠成了。学生们的思维在创设的情境中被激活,精彩的回答充分说明他们已走进了文本的意境之中,“飞得高,看得远”的文章主旨便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来。紧接着,我又用几句极具哲理的话语对整堂课来个强有力的总结,让“志存高远”的道理如暮鼓晨钟一般重重地敲打着学生的心灵,久久余音缭绕。巧妙地创设情境能使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智慧一点一滴地显现出来,通过创设情境,带给学生们最真切的感受,給他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而明理导行,这应该是我们国学课魅力永存的法宝。
这次国学经典的课例研究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虽然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刻,但我们不会停止探索,不会停止对自我的超越。我们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努力优化国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向着国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一步步地迈进!
参考文献:
[1]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49-52.
[2]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卢益平.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J].青年教师,2017(12):19-21.
[4]金春峰.国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史——几个方法论问题[J].孔子研究,2007(7).
[5]方飞凌.诵读国学经典,促进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刊),2019(3):10,13.
[6]崔 娟.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9(12):67.
[7]李全福,王德元,赵建英.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初探[J].新课程(上旬刊),2019(1):14.
[8]王凤菲.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2019(3):93.
[9]朱丽青,郑 艺.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德育[J].中国教师,2019(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