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10-22张瑞鹏王小军
戴 毅 张瑞鹏 王 辉 张 鸿 李 伟 王小军
(陕西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陕西 西安 710068)
目前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①非手术治疗,以扩张血管,降脂,改善高凝状态为主要手段,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②手术治疗,主要为重建动脉血管通路。主要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旁路移植术或转流术。然而严重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往往没有良好的远端流出道,最终丧失了手术机会。Moazzami等[1]研究发现,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本研究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观察其效果,为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16年7月下肢动脉缺血病例共计58例,其中动脉硬化性闭塞(ASO)33例,糖尿病足17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8例。患者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54.5±4.24)岁,男36例,女22例。合并高血压病34例、糖尿病21例、脑梗死13例、冠心病6例。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脚部存在干性坏疽和静息痛症状。所有病例中,存在静息痛症状的患者有37例,存在间歇跛行的患者共计19例,其跛行距离为100m左右;所有患者肢体ABI评分均小于0.5,且伴有皮温降低、肢体疼痛、间歇性跋行、溃疡和ABI降低,CT血管造影(CTA)均显示下肢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
1.2 移植方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提取:在控制好血压、血糖等基础上,术前皮下注射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 μg/d,3~5 d,促使骨髓中的干细胞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液循环中,在干细胞动员的同时,为了防止血液高凝及血栓形成,连续2 d皮下注射达肝素,5000 U/d。当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达到(2~3)×109/L时,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将分离出来的外周血干细胞浓缩。移植方法:采集完干细胞需在1 h内行手术治疗,整个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在行治疗的小腿两侧和后方,从膝关节以下到踝前部,画出间距为4 cm平行线,每间隔2~3 cm的肌肉,围绕溃疡周围可多点注射。
1.3 检测指标:肢体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和ABI采用分值进行评估,评分标准见表1。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下肢疼痛感和冷感以及间歇跛行与ABI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评价。观察治疗后2月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并随访观察1年有无复发或进展。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患者经过治疗后在疼痛感、患肢冷感、间歇跛行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其中治疗后疼痛和冷感恢复较快,间歇性跛行改善情况较慢。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冷感评分和间歇性跛行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评分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评价:58例经外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治愈6例(10.3%),显著有效12例(31.0%),有效31例(56.4%),无效9例(15.5%),总有效率为84.4%。
2.3 移植术前后下肢缺血情况临床评分比较:患者移植术前评分为(12.31±2.42),移植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下肢缺血情况评分别为(8.14±3.16)、(6.26±1.69)、(6.94±3.41)、(5.63±2.54)、(5.32±2.14)。患者移植后最高下肢缺血评分与术前下肢缺血评分相比较减小明显,表明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下肢缺血情况明显改善(P<0.05)。
表1 下肢缺血情况评分表
表2 58例患者治疗前后各检测指标评分()
表2 58例患者治疗前后各检测指标评分()
注:*P<0.05,与治疗前比较
3 讨 论
下肢动脉缺血疾病多累计单侧或双侧下肢的多支动脉血管,通过药物、手术、细胞植入等方法,均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2]。Asahara等[3]首先从人体外周循环血中把血管内皮干细胞分离出来,此后外周血中的干细胞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李茂和黄文[4]报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治疗后复发率较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机制是导入的干细胞浓缩液,可促进闭塞的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5]。
本研究显示:患者经过治疗,在疼痛感、患肢冷感、间歇跛行方面均有较大改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冷感评分和间歇性跛行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评分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患肢的缺血状况,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总有效率84.4%。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周各项指标均有一个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下肢缺血评分明显下降,1个月后下肢缺血评分轻度增加,3个月后下肢缺血评分逐渐稳定。从干细胞的分化、增殖到形成新的血管大约需要1个月左右,因此术后早期患者的下肢缺血评分会有波动,术后1个月的缺血评分有临床意义。综合结果提示,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静息痛、感觉缺失和皮温低显著减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移植后患者的下肢缺血情况较移植前得到明显改善。干细胞移植具有创伤小的优点,适用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研究表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是肯定的,并存在无排异及操作简单等优点,有望作为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治疗的首选。